貴州土司與明朝衝突的烽火連天
引言
公元1381年,明軍浩浩蕩蕩奔赴雲南鎮壓元朝殘餘勢力。戰事結束後,明朝採取「以夷制夷」策略,利用土司統治少數民族,同時在土司周邊設立衞所予以威懾。這塊狹長地帶便是貴州建省的雛形。
初期衝突


隨著明朝流官和衞所軍隊的駐紮,土司生存空間受限,財物、土地、賦税等衝突不斷加劇。有記載顯示,明朝對貴州土司的軍事征剿行動約有160次。西堡土司便是其中之一,長期反對明朝統治,多次兵戎相見。
奢安之亂
1621年,西南地區土司叛亂頻發。永寧土司奢崇明、水西土司安邦彥、烏撒土司安效良等相繼反叛,史稱「奢安之亂」。貴州大部分地區被土司佔領,狼煙四起,生靈塗炭。
普定血戰
普定縣與水西土司領地接壤,成為戰場前沿。1624年,安邦彥率兵渡過三岔河,進攻普定。明軍在玉坡附近的兩個戰場展開激戰,最終擊敗土司軍隊。
總結
明朝與貴州土司之間的衝突綿延數百年,既有明朝統治的軍事征剿,也有土司反抗的武裝起義。這些衝突不僅影響了貴州的歷史走向,也折射出明朝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矛盾。
時期 | 事件 | 主要人物 | 結果 |
---|---|---|---|
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 西堡土司反叛 | 明軍鎮壓 | 西堡土司衰落 |
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 普定衞鎮壓土司叛亂 | 明軍取得勝利 | 普定地區穩定 |
明天啓年間 (1621-1627) | 奢安之亂 | 奢崇明、安邦彥等 | 明軍擊敗土司叛亂 |
明末清初 | 水西土司楊應龍反叛 | 清軍鎮壓 | 水西土司滅亡 |
南所:法務部矯正署南部監獄簡介
南所,正式名稱為法務部矯正署南部監獄,是位於南所轄區內的一所大型收容監獄。
基本資料
項目 | 資料 |
---|---|
名稱 | 法務部矯正署南部監獄 |
簡稱 | 南所 |
地址 | 台灣省南所轄區 |
類型 | 收容監獄 |
歷史沿革
南所創立於 1941 年,最初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南監獄。隨著時代變遷,歷經多次改名並擴建,至 2003 年正式定名為法務部矯正署南部監獄。
組織架構
南所設有典獄長、副典獄長、各科室主管及矯正員。各科室負責不同事務,包括收容管理、醫療救護、教化服務、勞動服務等。
收容人數
截至 2023 年 3 月,南所收容人數約為 2,500 人,分為男子監區、女子監區及精神疾病收容區。
施設介紹
南所設有完善的收容設施,包括舍房、運動場、圖書館、醫療中心、工場及户外空間等。舍房採用集中管理模式,每個監舍收容數十至上百名受刑人。
教化服務
南所重視受刑人的教化與再社會化,提供多元的教育服務,包括國中補校、高中職補校、技藝訓練、職能治療及宗教輔導等。
勞動服務
南所設有製衣廠、製鞋廠、木工廠等工場,提供受刑人勞動機會,培養工作技能、增加收容生活費並促進社會回歸。
社會服務
南所積極融入社區,定期舉辦社會服務活動,例如淨灘、關懷獨居老人、環境保護等,讓受刑人回饋社會、重建個人價值觀。
結語
南所作為收容量較大的監獄,除了維護收容秩序及安全外,更重視受刑人的教化及後續安置。透過多元化服務及嚴格規範,努力幫助受刑人改過自新、回歸社會。
延伸閲讀…
南所豆花_nannsyo (@nannsyo_osaka)
法務部矯正署台南看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