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水】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突破600億立方米 |北京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 |

【南水北水】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突破600億立方米 |北京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 |

在過去的93億立方米進京南水中,約有63

漢江水的多重使命與平衡之術

隨著四個城鄉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的不斷推進,我們持續加強對水生態空間的管控。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地下水超採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水生態環境退化的局面也得以扭轉。現在,我們的河流和湖庫已經成為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寧靜的棲息地,河湖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南水北水 Play

2023年10月,以南水為水源的豐台河西第三水廠(一期)正式投入運行,新增日供水能力6萬立方米。目前,北京已有14座水廠接納南水北調水,持續將優質可靠的“江水”輸送到千家萬户。

南水北水

在過去的93億立方米進京南水中,約有63

漢江水的多重使命與平衡之術

隨著四個城鄉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的不斷推進,我們持續加強對水生態空間的管控。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地下水超採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水生態環境退化的局面也得以扭轉。現在,我們的河流和湖庫已經成為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寧靜的棲息地,河湖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南水北水

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承擔着多項引水任務,包括南水北調(中線)和鄂北調水,供給了約1億人用水。《漢江的身世》一書中指出,這三項調水工程加起來,每年從丹江口水庫壩上抽取的水量接近110億立方米,約佔入庫水量的三分之一,而在遠期,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40%。這條流淌在中華腹地的河流,不僅滋養着上游的陝西、下游的湖北,更孕育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遠方的城市。

南水北水 Play

延伸閲讀…

北京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主力水源

撐起三大調水工程,長江第一大支流讓1億人”解渴”

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承擔着多項引水任務,包括南水北調(中線)和鄂北調水,供給了約1億人用水。《漢江的身世》一書中指出,這三項調水工程加起來,每年從丹江口水庫壩上抽取的水量接近110億立方米,約佔入庫水量的三分之一,而在遠期,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40%。這條流淌在中華腹地的河流,不僅滋養着上游的陝西、下游的湖北,更孕育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遠方的城市。

延伸閲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突破60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2023年度調水85.37億立方米

南水北水

然而,在解決區域發展缺水問題與優化水資源配置之間,我們面臨着一道更加嚴峻的平衡考題。被譽為“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是一片乾旱的土地。陝西省內的降雨量極少,水資源總量不足,且時空分佈不均。在水資源決定城市發展空間的背景下,陝

水源北調:漢江水啟程漫漫長路

跨越南北,漢江水灌溉陜西大地

在《漢水的身世》一書中,記載了為瞭解決關中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陜西起初從漢江的兩條支流引水,通過穿過秦嶺的隧道,將水源輸送到秦嶺北麓的水庫,以緩解旱情。然而,僅依靠支流供水的量遠不足以滿足需求。自2008年起,陜西開始正式籌劃“引漢濟渭”工程,並於2014年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批准。2018年,工程開工建設,而隨著2023年初秦嶺輸水隧道的全線貫通,今年7月,漢江水將正式啟程北行,滋潤關中地區的萬千百姓。據估算,通過調配1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引漢濟渭”工程不僅能有效遏制地下水超採,還能退還大量被佔用農業和生態用水。受益區域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受惠人口超過1400萬,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

漢江,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其上的大型調水工程不僅有陜西的“引漢濟渭”,還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及湖北的“鄂北調水”工程。漢江發源於陜西,流經漢中後被稱為“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