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中國地理: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揭開中國地形之謎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中國地理: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揭開中國地形之謎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四位(詳情參見國家面積列表)。

中國疆域東西跨越62度、五個時區,約5200公里,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使用統一東八區時間;南北跨越近50度,約5500公里。

從北到南瀕臨的海洋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佈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 Play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最南端的為南海的海南島;最大的羣島為舟山羣島;山東半島為最大的半島,其次為遼東半島;渤海和瓊州海峽為。

中國坐落在亞洲內陸的東端,面向西太平洋。它的國土面積超過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至四位之間(詳情請參閲國家面積排名)。當談到陸地面積,中國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俄羅斯。

地區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

面積(平方公里)

中國

9,600,000

俄羅斯

17,098,242

加拿大

9,984,670

中國的疆域橫跨62個緯度,涵蓋五個時區,總距離超過5200公里,最東端位於黑龍江與烏蘇裏江的匯合處(也有「最東端是黑瞎子島的中國控制區」的觀點[1]),而最西端則處於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整個國家使用統一的東八區時間。從南到北,中國的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2],瀕臨的海洋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的島嶼數量超過5000個,大部分分佈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南端的是南海的海南島;最大的島羣是舟山羣島;最大的半島是山東半島,其次是遼東半島。渤海和瓊州海峽屬於中國的內海。

中國的地形多樣,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地勢呈現出西高東低的特徵,分為三個梯級,從西到東逐級下降。平原所佔比例較小,而山地面積較多,陸地上的海拔差距極大。中國67%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而盆地和平原則佔33%。山脈多呈東西和西北-東南走向,主要包括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橫斷山等,與尼泊爾接壤的喜馬拉雅山主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米(也有數據顯示為884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峯[3]。此外,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則位於海平面以下155米,是中國的最低點[4]。中國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其中青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中國的四大盆地分別是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積最大,而柴達木盆地則是海拔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則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其中東北平原是最大的平原。西部地區主要分佈着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其名稱在當地語言中意味「進得去,出不來」。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是形容地勢起伏的一個詞語,意指南部地勢較高,北部地勢較低,而西部地勢也較高,東部地勢則較低。這樣的地形特徵可以在中國大陸、台灣以及其他一些地方觀察到。

南高北低的地勢現象和地理構造有關,主要是由於板塊運動和地殼變動所導致的結果。在長時間的地殼變動中,地面隨著板塊的運動不斷上升或下沉,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景觀。

這樣的地勢特徵對於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有重要影響。例如,在南高北低的地區,由於地勢的差異,地球的重力場會產生細微的變化,這可能對大地測量和地理定位產生影響。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 對於農業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南高北低的地區,氣候和降雨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地勢的差異,南部通常比北部更接近海洋,所以氣温相對較温暖,而北部則較涼爽。同樣地,西部比東部更接近高山地區,所以氣温也較低。

這樣的氣候差異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在南高北低的地區,由於氣温更温暖,土地也較為肥沃,所以適合種植温帶作物,如水稻、小麥等。而在西高東低的地區,氣温較低,地勢較高,所以適合種植高山作物,如蔬菜、高山茶等。

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在城市規劃中也需要考慮

在城市規劃中,南高北低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徵也需要考慮進去。例如,在南高北低的地區,城市規劃師需要考慮水流的方向和排水系統的設置,以免因地勢差異而引起洪水等問題。

同樣地,在西高東低的地區,城市規劃師需要考慮地震風險和地面穩定性,以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此外,城市的交通系統和道路網絡也需要根據地勢差異進行規劃,以確保交通的順暢。

延伸閲讀…

中國地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高東低、南高北低って何ですか? – Yahoo!知恵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