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生活,回顧一路走來,要感謝的太多太多。
陳之藩 謝 天
常到外國朋友家吃飯。當蠟燭燃起,菜餚布好,客主就位,總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舉起小手,低頭感謝上天的賜予,並歡迎客人的到來。


我剛一到美時,常鬧得尷尬。因為在國內養成的習慣,還沒有坐好,就開動了。
以後凡到朋友家吃飯時,總是先囑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別太快開動啊!幾年來,我已變得很習慣了。但我一直認為只是一種不同的風俗儀式,在我這方面看來,忘或不忘,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飯。而這次卻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謝飯。她雪白的頭髮,受之於人的智慧與慷慨,成為這次餐桌上最美麗的景色。
回首來時路
在這靜謐的夜,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心中充滿了對上天的感激。每當我坐在餐桌前,看著燭光搖曳,美味的菜餚擺在眼前,那種無以言表的感動總是湧上心頭。這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兒時的祖母,她的手曾輕輕地撫摸過我的頭,告訴我每一粒米的珍貴。那些話語,雖已隨歲月遠去,卻在這個時刻變得格外清晰。
“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裏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當時的我,還只是個懵懂的孩子,對於祖母的話並不完全理解。我在學校裡學會了打倒偶像,對於所謂的”老天爺”並不感冒。但祖母的笑容,那些在風雨中咬牙掙扎的日子,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多年以後,當我在這個外國家庭中,看著老太太雪白的頭髮,顫抖的聲音,我忽然明白了些什麼。我明白了祖母的話中深意,明白了那種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精神力量。我明白,為什麼即使是在辛勤勞作之後,人們依然會對上天心存感激。
感謝與回聲
讀到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我又一次受到了觸動。在那本非科學性的文集中,愛因斯坦總是會盡力將他的貢獻歸功於他人,彷彿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即便是那篇著名的狹義相對論,他也在文末提到了貝索的時相討論,即便那是一個獨創性的工作。
這種作風,讓我聯想到了祖母的教誨。或許,真正的智慧並不是將一切都歸功於自己,而是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每一個推動你前進的靈感來源。在這裡,我看到了一種跨越文化的共通點——對於上天的感謝,對於環境的尊重,對於所有曾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的人的感激。
- 祖母的叮嚀:”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
- 愛因斯坦的謙遜:”感謝同事朋友貝索的時相討論…”
這兩個聲音,一個來自東方,一個來自西方,卻在這靜夜中產生了美妙的和諧。它們提醒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對生活心存感激,對所有的遇見和發生心存敬意。正是這些看似渺小的片段,組成了我們豐盈的人生。
謝天,不僅是一種風俗儀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停下腳步,去感受那份來自上天的恩賜,去珍惜每一個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
在這個充滿變化和挑戰的世界,讓我們時刻懷抱感激之心,因為正是這種感激,賦予了我們前行的力量,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盈,讓我們的人性更加光輝。謝天,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信仰,一種對生命的深深敬畏。
「受之於人」,這個詞彙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提醒著我們人類世界中的相互依存性和聯繫。當我們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成就乃受到他人的貢獻。無論是科學、藝術、政治還是任何其他領域,「受之於人」的影響無所不在。
人類的進步取決於我們之間的合作與互助。在科學領域中,研究人員們相互分享他們的發現,從彼此的經驗中學習。正是這種合作促使了許多重大的突破,例如將人類登上月球、發明電腦和因特網等等。這些成就都是「受之於人」的結果。
在藝術界,藝術家們也經常受到他人的啟發和影響。他們從其他人創造的藝術作品中汲取靈感,並通過重組和創新,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無論是畫家、作家、音樂家或任何其他藝術家,他們都受到上一代和同儕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得以展現。
政治領域也不例外。政治家們需要與人民溝通、聆聽他們的聲音,並尋求他們的支持。沒有人民的參與和支持,政治家們無法實現任何目標。因此,他們的權力和成就來自於人民,他們伺候的對象就是人民。「受之於人」在政治中有著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