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名】古代字名的迷人奧秘:揭開「名」與「字」的獨特禮儀

【古代字名】古代字名的迷人奧秘:揭開「名」與「字」的獨特禮儀

「名」與「字」:中國人名的文化符號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是用於區別不同的個體的稱謂。現今中國人的名字通常由「姓」和「名」組成,其中「姓」代表著血緣關係,「名」則寄託著長輩的殷切期盼。然而,在古代中國,「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

古代的「名」,類似於現在的乳名或小名,而「字」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名字的一部分。在古代,擁有「字」的通常是讀書人或有錢有地位之人,而普通百姓往往不太注重這個。西周時期,《禮記·檀弓》中記載:「幼名,冠字。」這表示在西周禮制中,孩子出生後三個月,父親就會為他命名,等到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或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父母會再為他們取「字」。

取「字」的目的是因為成年後,幼時所用的「名」不太適宜在公共場合使用。為了獲得他人的尊重,必須另外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稱呼的新名字,即「字」。「冠字」是長大成人的標誌。在近日熱播的古裝劇《陳情令》中,肖戰和王一博飾演的兩位男主角,一位姓魏,名嬰,字無羨,一位姓藍,名湛,字忘機。其中大部分配角都稱主角為魏無羨,只有少數角色如藍忘機會稱主角為魏嬰。許多觀眾在觀看此類古裝劇時,容易感到疑惑,為什麼古代有些直接叫名,有些卻叫字?又在什麼情況下稱對方名,什麼情況下稱字?

古代稱謂禮儀

古代人非常重視禮儀,對於人的名、字、稱呼極為講究。 Meskipun「名」和「字」都是對一個人的稱呼,其用法卻不盡相同。根據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這是基本的禮貌。「名」通常只能由長輩、上級或非常親密的同輩稱呼,「字」則常用於平輩之間,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親切。晚輩對長輩只能稱對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則就是大不敬。因此,在古代,直呼其名會被視為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古代字名 Play

名字與字的相輔相成

古人在取名字時,經常會考慮「名」和「字」之間的意義關聯,讓兩者相互呼應、相互補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其中「平」和「原」這兩個字相互連接。孔融,字文舉,取「融」為名,表示領悟融通之理,而「文舉」為字,意為文章一舉成名,星光熠熠。白居易,字樂天,其中「樂天」和「居易」相輔相成,表達了人生應樂觀豁達,平淡自如。

古人取名的講究

每個人的名字都將伴隨他的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至關重要的課題。為了慎重地命名,春秋時代還制定了「命名之道」。

《左傳·桓公六年》明確記載了古人取名的五項原則:「信、義、象、假、類」。「信」是指與生俱來的一些特殊標記,如胎記、相貌等特徵。《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出生時嘴中含玉,因此命名為「寶玉」,當然其中不乏神話色彩。「義」是指出生時伴隨的吉祥徵兆,如瑞獸祥雲等。「象」是指以相似之物來命名,例如:孔子名「丘」,是因為他出生後頭頂微凹,即所謂「圩頂」,其父因此為他取此名。「假」是指仿照萬物之名,例如:孔子有了兒子後,魯昭公送給他一條鯉魚,於是他就把兒子取名為「鯉」,遵循了「取於物為假」的原則。「類」是指可以取與父親相似的名字。

取名的禁忌

古代字名

除了上述取名原則外,古人還提出了六項取名應避免的禁忌:不以國名、官名、山川名、隱疾、畜牲名、器物名為名。如果人名與這些元素重名,可能會造成不便。例如:晉國的僖侯名為「司徒」,宋武公名為「司空」,就廢除了「司徒」、「司空」這兩個官名。魯獻公名為「具」,武公名為「敖」,就廢除了「具」、「敖」這兩座山的山名。

宋以後取名的演變

從宋朝開始,取名變得更加講究,家族輩分、生辰八字、生肖屬相等因素都被納入了考量之中。例如: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家中排行「恪」字輩,出身於寅時,因此取名「寅恪」。

字的文化內涵

古人的名字中,流淌著家族的血脈傳承,寄託著長輩的殷殷期盼,象徵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數可以是1-2個字,大多數情況下,字的選擇與名有一定的關係。從名與字的關係來看,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

  • 並列:「名」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

例如:屈平,字原。古語中「廣平曰原」,所以兩者含義相同。再如:

  • 輔助:字的意思與名相近,但並不完全相同

例如:陸機,字士衡。機與衡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稱,相輔相成。

  • 矛盾:字和名兩者意思相反

例如:朱熹,字元晦。其中「熹」是晨光的意思,代表黎明,而「晦」則是黑暗的意思,代表黑夜。

  • 補充:字和名意思相順承,互為因果,或可解釋「名」

例如:趙雲,字子龍。《周易》中説:「雲從龍,風從虎。」兩者同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于謙,字廷益則取自《尚書》中的「謙受益」,兩者互為因果。

  • 引申:字是「名」意義的延伸

例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對「白」字意義的延伸。

「表字」制度

「表字」,也稱「字」,是漢字文化圈中人們在正式姓名之外,另取的一個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有些人會以表字聞名,而本名反而鮮為人知,這種情況稱為「以字行」,例如:孟浩然,其本名為浩,字浩然。

根據記載,古代男性在二十歲行冠禮(日本、唐代稱為元服禮)時取字,女性在十五歲及笄(日本稱為裳著禮或鐵漿禮)或出嫁時取字。例如:項籍,字羽;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字與名的關係

字與名之間通常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男子美的體現;韓愈字退之,具有互補的意味;杜牧字牧之,與「名」相似;王維字摩詰,取自欣賞佛教人物維摩詰而命名。另外,還有一些字中會帶有伯、仲、叔、季,用來表示排行,例如:孫堅四個兒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

根據《禮記·檀弓》,成人後,為了獲得社會的尊重,需要避免直呼其名,而應取一個「字」作為社會交往中的稱呼,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後,名字只供長輩和恩師稱呼,而「字」才是用於外界的稱呼。

名字與字的制度化

北齊顏之推認為,人名用來區別彼此,字則是用來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有關聯,例如:嶽飛字鵬舉,關羽字雲長。

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逐漸形成了一項制度。直至近代,仍然廣泛用於知識界和文化界人士中,例如:胡適字適之,孫中山字載之,蔣中正字介石,毛澤東字潤之。到了現代,雖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數較少,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同名同姓現象頻繁,因此有人提議恢復表字制度。而在文化修養和道德自律方面嚴格的家庭、宗族、團體和個人,仍然保持著沿用表字的傳統。

字的形式

字的構成形式有單字(例如:項籍字羽,屈原字原)和三字(例如:李建成字毗沙門)。其中最常見的是兩字形態。

古代女子名和字的特點

先秦時期,女子名與字的構成方式與男子有所不同。稱呼女子時,通常將字放在姓氏之後,另外許多女子的姓氏上會冠以排行字作為字,例如:季姬(姬姓人家幼女)、孟姜(薑姓人家長女)、叔隗(隗姓人家三女)等。

此外,在古文中,男性名和字連稱時,一般習慣先稱字後稱名。例如《史記》中稱呼孔子父親為「叔梁紇」,其中「叔梁」為字,「紇」為名;女性完整名字則通常為「字、姓、名」的順序,例如:季羋稱為「季羋畀我」,其中「季」為字,羋為姓,「畀我」為名。

古代字名:揭秘漢字的演變軌跡

古代漢字,又稱古字,在漢字的漫長發展史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關鍵角色。它們承傳著遠古先民的智慧,藴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藴。

古代字名 現代字 含義
儲藏物品的地方
運輸工具
農作物
家畜
動物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漢字進入發展初期,產生了大量的古字。這些古字大多源於圖畫文字,具有較強的象形性。例如,”倉”字的象形符號是一個由竹竿和屋頂組成的儲藏室,”牛”字的象形符號則是一個俯視的牛頭。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法令,包括書同文和篆隸並行。此舉促進了漢字的規範化和統一化。然而,一些古字仍然保留了下來,成為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漢朝時期

漢朝時期,漢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由於簡帛書寫的普及,繁瑣的篆書逐漸被簡易的隸書所取代。同時,古字的使用也日漸減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狂草、章草等草書書體的誕生,使古字的使用又有所回潮。一些書法家在作品中參雜了大量的古字,賦予作品一種古樸奇拙的藝術美感。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印刷技術的興起帶動了文化出版事業的繁榮。古籍的刊印使得大量古字得以流傳後世。同時,宋代目錄學的興起也促進了古字的整理和研究。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漢字發展趨於穩定。古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書法和篆刻藝術領域。乾嘉學派學者對古字的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對漢字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延伸閲讀…

表字

古人為什麼要有名、字、號?裏面真有門道

近代以來

近代以來,由於白話文的普及和簡化字的推行,古字的使用範圍進一步縮小。然而,古字依然作為漢字文化的瑰寶,在書法、篆刻、文物考古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古字的價值

古字是漢字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學術意義。它們不僅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為漢字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古字的保護和傳承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