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洛陽】為何是古代中國 |高開低走 |洛陽歷史 |

【古代洛陽】為何是古代中國 |高開低走 |洛陽歷史 |

洛陽中心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核心地,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稱謂源自於古老洛陽城和河洛文明。

元代以前,洛陽認為是中國天然法定都城,一統王朝多洛陽或陪都,割據政權進入洛陽作為逐鹿目標和自身正統性象徵,這一時期洛陽歷史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明。

元代後戰亂和政治經濟中心轉移,洛陽地位有所下降,退化為中部地區一個普通縣水平,這一時期洛陽歷史折射了中國各地方農業社會晚期普遍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洛陽人口數量、城市規模和工商業發展有飛躍,成為重工業製造和歷史文化旅遊聞名城市,這一時期洛陽歷史反映了一個內陸城市現代化建設歷程。

相傳文字發明之前,伏羲治理天下,洛陽孟津黃河觀察了背負圖點祥獸「龍馬」,中獲得啟示,進而創立了陰陽、四象、八卦,這「龍馬負圖」傳説。

「河圖」成為傳説中華夏先民矇昧走入啟蒙標誌,伏羲因此尊奉為人文始祖。

黃帝孫帝嚳於亳(相傳今洛陽偃師)。

共工氏頭撞不周山,天柱折斷,大地傾斜,帝嚳下令火吳回帶兵,放逐共工氏到幽州。

相傳帝嚳品德崇高,深受百姓愛戴。

帝嚳生了四個兒子:后稷封到西方,是周朝始祖,契封到東方,是商朝始祖,摯和堯帝嚳後帝。

帝堯晚年洪水滔天,四嶽舉薦崇伯鯀(相傳封地今洛陽嵩縣)治水,九年沒有。

帝堯羽山處死了鯀,任用鯀兒子禹接替。

禹觀察洛河裡神龜背上圖案「洛書」受到啟發,治水,成為天下主。

大禹治水過程記載《尚書·禹貢》,當時已知世界被劃分為九州,洛陽屬禹貢九州豫州,居其他八州之中央。

「豫」是安逸意思。

禹死後,他兒子啟取得了權力。

有扈氏不服,率領部族討伐啟,大戰於甘(相傳今洛陽西南)。

啟戰前作《甘誓》,稱他權力是「恭行天」,這便是中國君權天授濫觴。

啟擊敗有扈氏,從此禪讓制世襲製取代,古代文獻中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開始。

啟兒子太康國斟鄩。

太康遊玩,不理政事,夏部族權威削弱。

東夷族有位善射首領羿,率軍遷夏屬地窮石(相傳今洛陽南),當地夏人通婚,形成了有氏,並趁太康在外遊玩時奪取了夏政。

太康五個弟弟趕到洛汭(洛水匯入黃河處),作《五子歌》,敍失國事,表達中國原始政治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太康後人聯合方國部落消滅有氏,後世稱「中興」。

一種傳説杜康,逃亡期間發明瞭用糧食釀酒方法,尊為酒祖。

夏代以及夏商交替時期歷史撲朔迷離,發現當時文字佐證。

後來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位置洛陽盆地:《今本竹書紀年》曰:「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史記·封禪書》有云:「昔三代居河洛之間。

」《史記正義》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桀居。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其南,羊腸其北。

」《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漢書·地理志》説:「屍鄉,殷湯。

」《水經注》説:「亳,本帝嚳墟,《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

」《括地誌》説:「河南偃師西亳,帝嚳及湯。


三皇五帝傳説、夏代和商代前期半信史,是關於洛陽資料,正在地考古成果相印證。

河洛地區先民距今10000年左右,步入了新石器時代。

這一時期洛陽一帶人口增多,氣候濕潤轉向乾旱,生存這裡大象、犀牛、水牛滅絕,大片黃土覆蓋了草原和叢林。

洛陽新石器時代遺存十分,目前發現有200餘處,主要分佈河兩岸以及伊、洛、瀍、澗流域,包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堆積,層次,且有性。

裴李崗文化是洛陽發現新石器文化類型,距今9000年到7000年,主要遺址有偃師高崖和宮家窯。

當時懂得畜牧和耕種。

人們會田裡種植小米,會在家裡養豬。

房屋半地穴式建築。

陶器多手製,紅陶和灰陶主,石器磨製主,有紋飾器物。

裴李崗文化是現時中國已知陶器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

1921年瑞典地質學者安特生洛陽附近仰韶村首次發現彩陶文化,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發源。

洛陽分佈有孟津妯娌遺址、洛陽王灣、史家灣、孫旗屯、矬李遺址。

這時出現發達磨製石器和緻骨器。

陶器多是手製或輪制,主要呈紅色,常有彩繪圖案或織物紋路。

彩陶是仰韶文化特徵。

當時人習得漁獵和編織。

前208年,項羽率楚軍西進,攻克三川郡,斬李由,進入函谷關。

古代洛陽 Play

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後新石器晚期文化,年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表面飾有繩紋籃紋黑陶為主要特徵。

洛陽附近龍山文化遺址分佈,伊、洛、瀍、澗沿岸分佈幾乎今村落。

目前發現遺址有:廟底溝、煤山、王灣、孫旗屯、小潘溝、高崖遺址。

當時經濟生活農業主,有發達畜牧業。

制玉水平有了改進,種類、琢磨緻、造型。

同時,占卜巫術活動盛行。

當時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龍山時代末期,黃河流域城邦林立,猶如滿天星鬥。

研究表明,黃河公元前2050±150年有過一次變道,東流(山東入海)轉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

這次洪水泛濫影響到中下游諸不相干氏族部落,其中對下游影響比中游要,下游龍山文化這個時期出現文明退化現象,城郭規模縮減,製陶技術退化。

而中游龍山文化嵩山、洛河為中心開始崛起,認為是二里頭文化雛形。

洪水改變了黃河中下游城邦林立格局,治水需要一個諸族聽命中央權力來領導,中國進入國家文明提供了契機條件。

二里頭是「中國」——東亞大陸廣域王權國家。

整個東亞大陸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文化,過渡到出現一個高度發達核心文化,二里頭處於這個多元到歷史轉折點上。

從「滿天星鬥」到「眾星捧月」,河洛地區東亞步入青銅時代和國家文明。

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隊洛陽偃師縣城西屍鄉溝發現了一處規模二里崗文化城址,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宮殿建築羣密集分佈於宮城中、南部。

城址內發現有城門、道路、居址遺蹟,並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遺物,既有大型宮殿建築,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規模和特點。

碳14測定其年代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300年間,屬於二里崗文化。

這一時期,二里崗文化不僅迅速覆蓋了二里頭文化分佈區,而且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聚落形態和社會結構有飛躍,其城郭佈局有軍事攻防色彩。

文化層堆積關係,加之甲骨文出現完全驗證了商朝世系並推出年代,現在主流觀點認為它是商朝初期都城。

考古發掘表明,約公元前1550年左右,二里崗文化深入洛陽盆地,擊敗並取代二里頭文化,偃師商城興起和二里頭遺址衰落基本同時。

3500年前,洛陽盆地可能發生了史書中那次「殷革夏命」。

約公元前1300年,偃師商城衰落。

文字出現,洛陽步入信史時代。

商朝中後期,西方周部落利用農耕優勢起來。

周武王趁商國力,於盟津(今洛陽孟津縣會盟鎮黃河渡口)召集西夷諸侯會師盟誓,渡過黃河滅掉了商朝。

伯夷和叔齊武王以下犯上,加上自己世為商臣,食周粟恥,隱居於洛陽偃師首陽山採薇而食,餓死。

周天子宗周鎬京及成周洛邑西土東土政治與交通中心,兩京展開連成千里土地劃為周王畿,周天子直轄。

西周初年,召公奭留守宗周輔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掌控東土,史稱「分陝而治」。

歷代周天子要效仿先祖興畋狩之禮,成周洛邑會見諸侯。

1963年出土青銅器何尊,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洛邑事:「唯王初,遷宅於成周」,「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周公洛邑制禮作樂。

禮用來尊卑,確立級制度,而樂則用來化解因為禮等級化、秩序化引起對立和矛盾。

禮樂制度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了西周時期社會制度,後來儒家思想形成打下了基礎,由此衍生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地影響着後世。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王風》是周王畿洛邑附近民間詩歌代表:《關雎》、《采葛》篇世人傾訴着古代洛陽人綿綿情思;《螽斯》、《桃夭》篇表達了古代洛陽人婚姻家庭觀念和子孫昌隆願望;《黍離》表達了古代洛陽人面興廢滄桑感慨;《君子於役》描繪了先秦時代洛陽中下層人民生活畫面。

《小雅》和《大雅》一部分,是居住洛邑王室及公卿大夫所作正式詩歌。

老子洛陽管理周室藏書及檔案,學問日,聲名日響。

孔子赴洛陽老子請教關於禮問題,史稱「入周問禮」。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兩位思想家洛陽歷史性會面,啟發了儒家學説的誕生。

後來周王室內亂,老子辭職歸隱,騎青牛向西遊歷。

洛陽西郊函谷關關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經》飄然而去。

洛陽是儒家和道家兩學説啟蒙地。

萇弘學識淵博,周王室負責觀測天象、推演曆法、占卜吉。

前518年,孔子到洛陽拜訪萇弘,其請教音樂知識,史稱「訪弘問樂」。

受萇弘啟發,孔子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儒家六藝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

萇弘忠於周王室,死冤屈,眠於邙山腳下(今洛陽偃師化碧村),傳説其血三年化為碧玉,後常用「萇弘化碧」稱頌國捐軀士。

西周中期後國勢衰,和四周方國陷入戰爭。

周厲王時,東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帶,逼近成周洛邑。

前819年,周宣王成周洛邑大會諸侯,使衰落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
古代洛陽

前816年,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軍,洛水北岸敗獫狁,斬首500人,俘獲50人。

此戰為西周解除了獫狁患,周宣王太廟虢季子白舉行了表彰,虢季子白特別製造銅盤來紀念這件事情。

「虢季子白盤」現國家一級文物。

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依賴諸侯國遷移周民到洛邑。

此時周王喪失西半部王畿土地和人口,需要諸侯供糧食,僅留有天下共主。

洛邑附近鄭國掌控王政大權,挑戰周室。

前720年,矛盾,周鄭交換人質。

《左傳》認為這是「禮崩樂壞」縮影。

前707年,周桓王率軍伐鄭,箭射傷,此後周天子無力阻止諸侯間戰爭。

前694年,周公肩王子克作亂未成,周莊王殺肩,王子克出奔。

前675年,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周惠王出奔。

後仰賴諸侯協助,鄭國獲得虎以東土地。

前652年,周襄王齊桓公支持下即位,齊桓公受封霸主。

前636年,王子帶帶領狄人攻擊洛邑,周襄王出奔。

次年晉文公出兵殺王子帶,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邑復位。

前632年,晉文公召周襄王踐土會盟,周室權威盡失,晉文公稱霸。

周襄王去世時,王畿縮,周室無錢安葬。

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洛陽伊川縣、嵩縣),進軍到洛邑南郊,詢問九鼎,受封霸主稱號撤兵回國。

前520年,王子朝擊敗周悼王,佔領王城。

周悼王去世後,晉國扶持周敬王抗王子朝,萇弘主持瀍水東擴建成周周敬王居住,東西兩王分王畿。

前516年,晉趙鞅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統一。

春秋時代,周王室只能控制洛邑附近,王室內,諸侯征伐,外有四方夷狄入侵。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號召,聯合諸侯抵禦夷狄,洛邑中心華夏文明得以存續。

戰國時期,等級宗法制度蕩然無存。

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諸侯,司馬光認為這是禮制崩壞一件大事。

前370年,齊威王到洛陽朝見周烈王,是數百年來唯一是後一次。

周王畿進一步縮小,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姬揭於王畿(今洛陽),建西周國。

前367年,趙國韓國扶持建立東周國(今洛陽東鞏義市),周王畿分裂,周天子成為無地王,居東周國。

周赧王時,東周公願供養,周赧王只能依靠西周公,遷居王城。

東周時期,今天洛陽市行政區劃內其他土地大部分屬於晉國和韓國,南部伏牛熊耳山區屬於陸渾戎。

宜陽縣韓滅鄭之前是韓國。

戰國後期,列國吞併戰爭化。

洛陽人蘇秦,拜鬼谷子師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遊説關東各國,提出合縱抗秦戰略思想,任聯盟「」,兼佩六國相印,使秦軍十五年出函谷關。

蘇秦死後,合縱聯盟張儀戰略瓦解。

秦武王計劃進取周王城洛陽。

他甘説,我想垂帷掛幔車子,一睹周天子王城。

如果能滿足這個願望,即使死去心滿意足。

甘茂遂韓國發動宜陽戰。

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六萬,打通前往周王城洛陽道路。

秦武王率領百輛戰車到達王城(今洛陽王城公園附近),孟説賽舉鼎,折斷脛骨而死。

前256年,秦軍摎伐韓、趙,西周君,聯繫諸侯,出兵伊闕抵禦秦軍。

秦軍攻入王城,奪九鼎,西周國滅亡。

前249年,秦相國呂不韋攻入鞏,東周國亡。

周朝有象徵性統治徹底消滅,洛陽納入秦國版圖。

秦王政初年,相國呂不韋封文信侯,采邑洛陽十萬户。

他成周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營建,修築了南宮,使成為秦滅六國東方戰略基地。

呂不韋和他食客編撰《呂氏春秋》,留下「一字千金」典故。

秦在河洛地區設立三川郡,郡治洛陽東滎陽,兼併六國後,丞相李斯長子李擔任三川郡守。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周文前鋒部隊經三川郡秦地進軍,號稱十萬人,戰車千乘,破函谷關,給秦朝造成一次打擊。

後援不力,後洛陽西澠池戰敗。

前208年,項羽率楚軍西進,攻克三川郡,斬李由,進入函谷關。

項羽封申陽河南王,都洛陽,漢王劉邦攻破,改設河南郡,治雒陽。

劉邦項羽雒陽東滎陽、成皋一線,展開了多年拉鋸戰,兩軍對峙界河鴻溝稱為楚河漢界。

劉邦戰勝項羽。

雒陽漢初是全國第一大城市。

前202年,劉邦稱帝,初雒陽,南宮宴請羣臣,討論項羽失敗而自己原因,並提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人才觀。

劉邦接受婁敬和張良勸説遷關中,居洛陽處理政務。

西漢時期洛陽建設了武庫和敖倉,並派重臣管理,不過洛陽並不是陪都,劉邦之後皇帝很少前往。

雒陽人賈誼小研究詩書,學過人,推薦博士,有精闢見解,得到漢文帝欣賞。

漢文帝打算擢升賈誼,遭到官僚與宗室,於是外放他長沙王太傅。

賈誼貶謫,寫了騷體賦代表作《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文風上承屈原、宋玉,下啟枚乘、司馬相如,是楚辭發展到漢賦橋梁。

賈誼政論文代表作有《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既有縱橫家餘風,有法家論證影響。

前154年,七國席捲關東,雒陽一次成為全國爭奪焦點。

吳王劉濞部下建議雒陽武庫,食敖倉粟,利用山河之險,但劉濞有聽,周亞夫搶佔,雒陽大本營,叛亂。

後雒陽成為關東第一軍事重鎮。

漢武帝時,寵妃王夫人兒子劉閎求封於雒陽。

漢武帝説:「雒陽有武庫敖倉,漢國之大都。

先帝以來,無子王於雒陽者。

去雒陽,餘盡可。


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而恥於關外民。

前114年,漢武帝下詔函谷關東移數百里,遷到新安(今雒陽新安縣)。

漢函谷關是各軍事要塞,是雒陽出發絲綢之路地。

雒陽商人子桑弘羊財政專長。

漢武帝時年徵戰,國用。

他主持推行鹽、鐵、酒專賣制度,推行輸法,調節各地物資流通,增加財政收入,漢武帝選託孤大臣之一。

漢武帝崩後,桑弘羊政策受到各方「民爭利」批評。

前81年,桑弘羊其政策批判者展開激辯,會議期間桓寬擔任記錄,總結為《鹽鐵論》。

漢元帝時,中郎翼奉上書建議革故鼎新,東遷雒陽,居天下之中,但得到。

王莽篡奪帝位後,效法周朝古制推行改革來挽救社會危機,洛陽設均司市、錢府官,物價、實行鹽鐵酒專營。

12年,王莽效法周朝實行東西兩制,洛陽新室東。

13年,王莽又策劃遷洛陽,作為唯一正式國。

這一決定引起了民心浮動,遭到大臣們反對而推遲。

於農民起義迅速爆發和蔓延,遷都洛陽計劃沒能。

23年10月,綠林起義軍擁立玄漢雒陽。

24年,王莽敗死,玄漢遷安,失敗,全國陷入混戰。

25年,劉秀稱帝,雒陽,以此地,後蕩平赤眉、王郎、彭寵、張步、隗囂、公孫述、盧芳割勢力,統一中國。

東漢雒陽城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擴建。

漢光武帝廣建宮殿和台、觀、館、閣,於城外東南側建宗廟,城外西南側設社稷。

城內北側和城外以東、以南開金市、馬市、南市集市。

宮城最初只有南宮,漢明帝於南宮以北新築北宮,從而形成了南北二宮城對應格局。

漢光武帝於政事,「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議論經理,夜分乃寐」。

在位期間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裁併郡縣,精簡官員,史稱「光武中興」。

雒陽令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得到漢光武帝支持和嘉獎,稱為「項令」。

57年,漢光武帝崩於雒陽南宮前殿,葬原陵(今洛陽孟津縣鐵謝村)。

自此歷代帝王公卿選擇安葬邙山,形成了文化景觀邙山陵墓羣。

漢明帝即位後,統一戰爭中功勞二十八人畫像,供奉雒陽南宮雲台閣,稱雲台二十八將。

雒陽出發征服與探索邁前朝。

竇固、竇憲多次討伐北匈奴,獲全勝,斬殺俘虜無數,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地解除了匈奴北方邊患。

班超投筆戎,立功西域,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諸國,留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古名句。

他善於外交手段安撫,西域五十餘國先後降服漢朝,復置西域護。
古代洛陽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經條支、安息,到達波斯灣沿岸,是歷代官方使節到達一次。

雒陽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起點。

166年,羅馬派遣使者抵達雒陽,五賢帝之一安敦寧皇帝名義漢桓帝進獻了禮物。

漢朝羅馬使者手中得到了天文學書籍。

絲綢之路兩端第一次實現了直接交流。

東漢雒陽開放,為佛教傳入提供了土壤。

漢明帝夜夢金人,頂佩白光西方飛來,「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人於64年赴天竺求佛法。

[3]他們大月氏遇到了來自天竺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相偕同行,白馬馱經,於67年來到雒陽。

漢明帝赦命城西雍門外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高僧居住,僧人們暫住「鴻臚寺」「寺」字稱。

紀唸馬馱功,命名為「白馬寺」。

[1][4]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建立後,成為了中國佛教傳播中心,佛教界尊為「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和竺法蘭寺內台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語佛經《四十二章經》,後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

歷朝歷代有許多中外僧侶來此覽經求法。

東漢雒陽是全國儒學中心。

多位皇帝熱心提倡儒學,但是於當時各家學派於儒家經典版本、內容多有爭議,需要中央統一創建標準。

79年,召集各地儒生於雒陽白虎觀,公開討論五經。

會議舉行了一個多月。

會後,班固奉旨會議內容加以總結,寫成《白虎通義》4卷,實現了經學統一。

東漢雒陽開創了古代高等教育先河。

漢光武帝戎馬歇,文教。

29年10月,雒陽城東南開陽門外興建太學(今洛陽偃師市太學村),招學生稱太學生,四方學士雲集京師。

漢明帝到太學行禮講經。

太學講堂「長十丈,寬三丈」,後擴建成240房,1850室,太學生人數多30000人。

朝政日益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宦官統治,成為東漢後期一股力量。

175年,刊正經書文字,刻成《熹平石經》,蔡邕、堂溪典、楊賜、馬日磾人書寫[1],立於雒陽城南太學門外,並列相接,《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種儒家經典。

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

《熹平石經》四十六石,各高一丈許,寬四尺,兩面刻字,二十餘萬字,書法漢隸時期廟堂巨製代表作[3]。

刻成後戰火,損壞,近年原碑址附近有殘石出現。

雒陽太學鼎盛於東漢,魏晉繼承,是世界國立大學之一。

東漢雒陽誕生了文學藝術。

漢章帝喜愛草書,隸書草寫稱為「章草」。

班固《兩賦》描述雒陽、長安,歌頌漢朝國勢,漢賦中精品。

張衡《二京賦》辭藻瑰麗,其中《東京賦》描寫雒陽形勝和漢室儀軌。

班固雒陽完成了《漢書》,語言工整,奧。

後官修史書仿照其體例,纂修了紀傳體斷代史。

這一時期,五言取代傳統四言成為詩歌樣式。

班固《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其後文人五言詩如雨後春筍,如張衡《聲歌》、秦嘉《贈婦詩》、趙壹《刺世疾邪詩》。

《古詩十九首》創作於東漢末年雒陽,語言樸素,描寫生動,譽為「五言冠冕」。

曹操早年官雒陽,寫下《蒿里行》和《薤露行》傷悼雒陽被毀,四言組詩名篇《步出夏門行》借用樂府舊題,即得名於京師雒陽西北城門「夏門」。

189年,漢少帝即位。

掌控朝政外戚何進打算剷宦官勢力,採納士大夫領袖袁紹建議,讓駐守西北董卓率兵進京。

但事情泄漏,何進宦官謀殺。

袁紹率軍攻入雒陽宮城,屠殺宦官,外戚和宦官勢力同歸於盡。

董卓到達雒陽控制了朝廷,樹立威望改立漢獻帝。

關東地方勢力,推選袁紹盟主,組成聯軍討伐董卓,逼近雒陽。

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安,縱火焚燒京師雒陽,經營數百年雒陽城遭到毀壞。

195年,趁長安發生內鬥,漢獻帝和羣臣逃出長安,回到雒陽,但雒陽是一片廢墟。

196年,曹操恭迎漢獻帝並遷許,改元建安,並掌握實際權力。

當時全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雒陽城凋零殘破,離政治中心。

石勒鞏縣渡洛水,進抵洛陽城下,雙方數十萬軍隊大戰於宣陽門外,劉曜戰敗擒,殺。

古代洛陽 Play

延伸閱讀…

洛陽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洛陽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曹植《送應氏》中寫道:「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宮室盡燒焚。

」雒陽城這變,可以作為整個國運民生縮影。

219年10月,曹操到雒陽,興建北部尉廨、建始殿。

12月,孫權奪荊州,殺關羽,傳首雒陽。

曹操王侯禮葬關羽首於雒陽城南(今洛陽偃師市關莊村),自此祭祀不絕。

今洛陽市洛龍區有明代所建衣冠冢關林,殿宇廊廡150餘間,碑刻70餘方,石坊4座,古柏800餘株。

建築,環境,是海內外關公信仰主要祭祀場所之一。

220年,曹操雒陽去世。

同年,曹丕篡漢,洛陽。

洛陽城廢棄南宮閭裏外,基本恢復東漢時期貌。

陳羣洛陽創立九品中正制,使門閥世族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

224年,洛陽重修孔廟,立太學,復興儒家正統文化。

魏文帝早年納甄氏,生子曹叡。

後甄氏失意有怨言,賜死。

曹叡隨魏文帝到萬安山(今洛陽伊川縣)狩獵,見到母子兩鹿。

魏文帝射殺了鹿母,曹叡説:「您殺掉了母鹿,我實在不忍心殺掉它孩子。

」魏文帝於是放下了弓箭,決定太子。

甄氏曹植洛水畔故事神話,223年,曹植洛陽返回封地,渡洛水時而作《洛神賦》,又名《感甄賦》,詞句華美,比喻新奇。

於此賦影響,故老相傳,甄氏認定成了洛神。

226年,魏文帝去世,葬首陽陵(今洛陽偃師市南蔡莊)。

魏明帝曹叡繼位。

229年,洛陽宗廟建成。

235年,大修洛陽宮,起昭陽殿、太極殿,築總章觀。

239年,魏明帝去世,葬平陵(今洛陽汝陽縣),遺詔司馬懿和曹爽輔政。

曹爽架空司馬懿,任用親信,僭弄權。

司馬懿藉故生病辭職迴避曹爽,並曹爽親信面前裝出重病樣子[2],令曹爽他鬆懈,同時等待時機反擊。

249年2月5日,少帝曹芳拜謁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前往。

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關閉洛陽所有城門,佔領洛水浮橋,接管曹爽軍權,謀反罪名誅滅其三族,史稱平陵變。

這次政變清除了曹氏宗室勢力,司馬氏開始控制朝政。

251年,司馬懿去世,葬高原陵(今洛陽偃師市首陽山),其子司馬師掌握朝政。

曹芳聯合李豐、張緝、夏侯玄意圖罷免司馬師,三人洛陽宮門搜出衣帶詔,遭腰斬滅族,曹芳遭到廢黜。

255年,司馬師去世,葬峻平陵(今洛陽偃師市首陽山),其弟司馬昭實際掌權。

少帝曹髦司馬昭,憤慨説道:「司馬昭心,路人皆知!」260年5月,曹髦不顧眾臣,率領宮人討伐司馬昭,洛陽宮東止車門相遇。

中護軍賈充南闕下率軍迎戰,指使成濟一劍刺死曹髦,史稱司馬昭弒君。

263年夏,司馬昭滅蜀漢。

劉禪移居洛陽,封安樂公。

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時演奏蜀樂,蜀漢臣們想起亡國,個個掩面低頭流淚,劉禪怡然自若,不為。

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地?」劉禪答道:「此間樂,思蜀。

」264年5月,司馬昭洛陽受封晉王、相國,加九錫。

265年8月,司馬昭去世,葬崇陽陵(今洛陽偃師市後北樓村)。

12月,司馬炎代魏,洛陽。

280年,晉滅東吳,中國重歸一統。

孫皓舉家遷往洛陽,封為歸命侯。

晉武帝宇量弘厚,能包容異己者,劉禪和孫皓洛陽得享天年,葬於邙山。

西晉洛陽一次成為一統王朝。

《晉書·食貨志》説:「平吳之後,天下無事,賦税,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

」國家出現一片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魏晉時期洛陽是全國儒學和高等教育中心。

洛陽太學東漢基礎上起來。

241年,刻《正始石經》立於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今洛陽偃師市佃莊鎮),碑文每字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又名三體石經。
古代洛陽

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中國書法史和漢字演進史上有意義。

歷代搬遷損毀,目前國內所有正始石經殘碑存留文字不到2500字。

西晉洛陽太學大體上恢復了有規模,在校生達10000餘人。

1931年,於西晉太學遺址(今洛陽偃師市大郊村北)出土辟雍碑。

辟雍太學稱,晉武帝於278年親臨太學碑,整塊石料刻成,通高3.22米。

正面碑額隸書「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蒞盛德隆熙碑」23字,刻碑文1500字,記晉武帝興辦太學,親臨辟雍視察講演,以及皇太子蒞臨事。

背面刻學官博士、弟子400餘人姓名和籍貫。

辟雍碑今保存原地。

魏晉時期,洛陽進行了大規模宮城和皇家園林建設。

南宮廢棄不用,宮城是以北宮基礎改造而成單一宮城。

魏明帝以太極殿和尚書台外朝,外朝以北內廷,內廷以北為御苑「芳林園」,宮城正門前銅駝街達南門,衙署府邸分佈於街兩側。

御街宮苑構成城市中軸線,開創了中國規劃新格局,後所有王朝繼承。

宮城西北角增築金墉城,增強軍事防禦功能。

芳林園始建於曹魏,後避魏帝曹芳諱而更名華林園,西晉沿用。

224年,園中鑿天淵池,池中起九華台,周圍佈置宮殿觀閣。

235年,引榖水(澗河)繞過主要殿堂之前形成水系,並廣植松竹草木,捕禽獸充於其中,已有人縮移山水意圖。

魏明帝令人遺銅駝及建章宮十二金人運至園中,但承露仙人過,拆運時打碎了承露盤,傳聞承露盤碎折時「聲聞數十里」,金人之潸然淚下,唐人李賀為發「天若有情天」嘆。

魏晉洛陽匯聚了當時出的文學家。

魏文帝身為帝王而文學,著有《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學批評專論,所作《燕歌行》是一首七言詩。

曹植早年開朗豪放,觀(今洛陽孟津縣平樂鎮)豪飲,一斗酒價值萬錢,數百年後使李白欽佩效仿,中年受曹丕逼迫,洛陽七步成詩,曹魏建立後受到排擠,到洛陽見時寫下《贈白馬王彪》,晚年看到京洛少年鬥雞走馬、射獵遊戲,寫下《名篇》追憶往昔。

孔融成名於洛陽。

他十歲隨父入京,拜見名士李膺,學識和機智得到在座士人讚賞,後文學成就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左思《三賦》描寫三國形勝,當時人爭相傳抄,造成「洛陽紙」。

潘岳《悼亡詩》情感;陸機《文賦》是文學理論;陳壽撰寫《三國志》精煉;張華編纂《博物志》包羅萬象。

魏晉洛陽誕生了科技和藝術成果。

馬鈞傳動機械方面造詣,製造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改進了諸葛弩、轉輪式發石機武器,有「天下名巧」美譽。

裴秀著有中國地圖集《禹貢地域圖》,提出了傳統地圖繪製方法「製圖六體」,沿用到近代投影法傳入。

陸機擅長章草,代表作《平復帖》是傳世書法作品之一。

魏晉洛陽出現了玄學萌芽。

當時政治環境壓抑,世族逃避現實,談代替。

何晏提出「名教出於」;嵇康和阮籍代表「竹林七賢」崇尚不拘禮法。

阮籍《詠懷詩》、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詩》表達政治黑暗厭惡。

嵇康司馬氏合作,處死洛陽東市,臨刑前容彈奏《廣陵散》,成為絕響。

晉武帝晚年政事、,洛陽過起生活。

晉武帝母舅王愷當時首富石崇比富,石崇修建了別墅金谷園(今洛陽老城東北),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

石崇首一批文學家,金谷園談論時政,吟詩作賦,稱為「金谷二十四友」。

290年,晉武帝去世,葬峻陽陵(今洛陽偃師市南蔡莊),智力低下太子司馬衷即位,外戚楊駿輔政。

晉惠帝華林園聽到蛤蟆聲,問:「此鳴者為官乎??」,朝臣報告百姓沒有飯吃,説:「食肉糜?」洛陽上演了八王。

291年,皇后賈南風乘機干政,除去楊駿勢力,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大權獨攬。

300年,太子司馬遹非賈后親生而廢,趙王司馬倫藉機消滅賈后進而稱帝,其他親王聯軍消滅,晉惠帝復位。

此後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後掌政,洛陽開展內鬥和屠殺。

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掌握權力,毒死晉惠帝,晉懷帝司馬熾繼位。

當時天下蝗災,外族叛變,洛陽缺糧。

311年4月,漢國劉聰趁洛陽空虛,遣呼延晏率兵進攻,前後殲滅三萬餘人。

6月,呼延晏和劉曜人會合,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縱容部下搶掠,並發掘陵墓、焚毀宮殿。

洛陽第一次外族攻破而遭毀滅性破壞,史稱「永嘉禍」。

洛陽傾覆後,中原世族十有六七到長江下游江南避難,後繼續南遷,一部分人成為客家人先民。

311年,漢國劉聰攻陷洛陽,此後中原陷於戰爭,史稱「五胡亂華」。

319年,劉曜石勒靳準後建立前、後趙。

325年,劉曜命劉嶽圍攻洛陽金墉城,石虎率軍救援,劉嶽洛水西岸交戰,劉曜援軍夜晚譁變潰散。

328年,劉曜破石虎,南渡黃河,圍攻洛陽金墉城。

石勒鞏縣渡洛水,進抵洛陽城下,雙方數十萬軍隊大戰於宣陽門外,劉曜戰敗擒,殺。

延伸閱讀…

洛陽,為何是古代中國“高開低走”的古都?

洛陽-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

329年9月,石勒洛陽坑殺前趙王公及部眾五千多人。

北京、西安、洛陽和南京公認“中國四大古都”。

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元朝前,西安(長安)和洛陽長期以來是一統王朝或陪都。

從元朝開始,北京成為一統王朝。

而南京是中原經歷內後,南方各割王朝首選。

▲洛陽麗景門,見證過洛陽城四座古都中,北京是中國。

南京和西安目前是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而洛陽是例外,它不是省會,只是一個普通地級市。

東漢洛陽以來,洛陽作為一統王朝、陪都存在。

▲洛陽,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東漢後魏晉、隋朝和唐朝多個封建王朝洛陽。

夏商到北宋,共有13個王朝洛陽,洛陽因此稱為“十三朝古都”。

但自宋朝開封後,洛陽地位開始一落千丈。

元朝統一中國後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地方制度。

洛陽所在中原地區被劃分為“河南-江北行省”,省會是開封。

元朝滅亡後,行省制度沿用至今,開封作為河南省會而存在。

1954年,河南省會開封遷往鄭州。

洛陽失去了成省會、提升政治級別機會。

那麼,洛陽什麼四大古都中如此“開低走”,怎樣(陪都)變成現在一個地級市呢?洛陽位於河南西部,它所在位置地處黃河支流洛水北岸(山南水北為“陽”)得名。

▲歷史上洛陽,主城區洛水北面歷史上,洛陽地處中原關中要道而備受統治者重視。

這洛陽多次提供了。

▲洛陽,扼守中原進出關中要道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温暖濕潤、水源、土壤。

中原地區平原,是理想農耕地。

這人類繁衍發展提供了條件。

因此,中原成為了中華文明發源地。

夏商時期設中原地區。

古代,中原成為了“中國”代名詞。

▲關中平原,多山河谷地帶,利於建都秦朝統一中國後,關中平原鹹陽、長安成為了封建王朝核心。

西漢取代秦朝後,關中長安。

公元前114年,張騫開中國和西方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了陸上絲綢之路起點。

生產力水平提高,關中地區得到了進一步開發,人口增長迅速。

然而,關中平原面積,生產糧食滿足統治要求。

統治者需要中原地區江南運輸糧食,維繫關中核心統治。

而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路,並且背靠函谷關,因此洛陽成為了守護關中屏障。

▲洛陽,進出中原和關中路洛陽地處黃河濱和洛水交匯處。

黃河和洛水水量、水運,洛陽成為了陪都或理想選擇。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

然而新朝改革沒有解決土地問題引發戰亂。

長安成為了主戰場,基礎設施遭到了破壞。

公元25年,皇室後裔劉秀打敗了軍隊和起義軍,建立東漢。

因為洛陽是進出關中通道,易守難攻。

加上劉秀部隊多來自中原地區。

東漢選擇洛陽。

絲綢之路東端起點長安變成了洛陽。

東漢時期,佛教外來文化進入洛陽。

▲洛陽白馬寺,佛教進入洛陽象徵東漢中後期,王朝腐敗爆發了農民起義。

東漢統治者依靠地方豪紳幫忙鎮壓農民起義。

同起義軍作戰中,一些地方州牧發展,成為了割據一方地方軍閥。

到公元220年之前,劉備、曹操和孫權成為了三個軍閥。

其中,曹操佔中原,劉備佔川蜀,孫權佔江南。

公元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黜漢獻帝。

東漢滅亡後,三個地方軍閥稱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時代。

曹氏政權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

曹魏後期,權臣司馬家族掌權。

司馬炎廢曹魏,建立晉朝,洛陽。

此後,晉統一了中國。

洛陽成為了西晉(日後南方割據政權東晉)。

司馬炎去世後,西晉皇室出現內,爆發“八王”。

八王削弱了西晉實力。

公元316年,西晉北方遊牧民族所滅,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所佔。

大批北方漢族南下江南地區建立政權。

,中國陷入南北分離局面。

南下漢人政權定都建康(南京)。

▲每中原內亂,南京是南方割據王朝建都首選北方鮮卑人佔據了中原後,為表示自己正統身份,不僅改説漢語,人姓氏改成漢姓,將遷往洛陽。

經歷了幾代人開發,洛陽和長安成為了北方政權政治中心。

▲北魏洛陽城,復原圖北方少數民族漢化使得北方漢族地主地位得到了提升,他們掌握了中央政權。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北方政權,建立隋朝,長安。

公元589年,隋朝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陳朝(南京),中國經歷了200多年亂世,實現了統一。

從秦朝到隋朝時期,關中長期以來是政治中心。

隋朝統一後,通過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鼓勵生產。

隋朝人口增長迅速,使得關中平原難堪重負,面積中原成為了經濟中心。

出於加強南北聯繫需要,隋煬帝即位後着力修建貫通南北大通道—大運河。

▲大運河,洛陽地處水運地區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和江南節點,水運,歷史上是多個王朝點,受到了隋煬帝青睞。

隋煬帝即位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陽。

隋朝形成了長安、洛陽雙並立局面。

隋朝後期因年戰爭、徭役爆發了農民起義。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李淵部下主要是隴西貴族,離關中近。

因此,唐朝初期長安。

唐朝經歷了貞觀治後,經濟得到了恢復。

唐王朝農業經濟,商業起來。

洛陽是南糧北運節點,商業發達,受到唐朝統治者喜愛,洛陽打造成東都。

洛陽隋末農民大起義中遭受戰火洗禮。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重修洛陽城,並改名為“洛陽宮”。

李世民在位時期,三次來到洛陽城並居住了兩年之久。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

唐高宗時期加大了洛陽營造力度。

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修建了上陽宮和明堂(萬象神宮),洛陽城進一步發展。

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開發,到唐玄宗時期,洛陽人口記載已有100萬,是於長安第二大城市。

▲明宮,武則天修建(電視劇復原)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經濟。

唐朝是中國開放朝代之一。

二、戰火,失去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

關中和中原成為了主戰場。

大批關中、中原士族逃亡江南。

公元763年,唐王朝戰勝了叛軍。

但這次叛亂後,唐王朝從此盛轉衰。

長安和洛陽地位衰敗。

從秦朝到唐朝1000多年裏,關中平原長期開發,土壤肥力下降,黃河泥沙含量增加。

黃河以及支流洛水、伊河通航能力下降。

洛陽河道淤塞,漕運改走汴梁(開封)。

開封開始崛起,成為了中原經濟中心。

▲北宋時期,開封水運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長安、洛陽雙模式結束。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關中平原戰火屠戮,外加其地劣勢,失去了做帝都可能性。

面積中原,成為了經濟和政治中心。

關中地位喪失,地處關中和中原交界處洛陽重要性隨下降,邊緣化。

▲關中衰落,洛陽“兩地樞紐”變成“邊緣地區”開地處中原中心地帶,地處通濟渠和黃河交界處,航運發達,受到了中原王朝青睞。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汴梁(開封)。

北宋時期,洛陽是進出關中,控制西北要道,設立“西京”,是北宋王朝三大陪都之一。

▲北宋三個陪都位置,西京洛陽,北京為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為河南商丘開封藉着水運成為北宋經濟中心。

然而,開封作為缺點,那地處平原中心,地勢。

黃河之外,無險可守。

洛陽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王朝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稱。

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六大都城遺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誕生於此,道學發源於此、儒學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理學光大於此,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譽。

洛陽後有105位帝王此定鼎九州。

五六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此繁衍生息。

long long ago,華夏第一王朝,夏都城斟鄩(zhen xun),這是洛陽地區第一個有記載官方稱呼。

商朝成湯遷洛,都城西亳(bó)城。

到了周朝,周公營建了雒邑,沒錯,那個夢裏那個周公。

然後什麼曹魏,西晉,北魏後基本叫洛陽,,那個女皇帝武則天時候官方法定叫做神。

另外洛陽有很多特指名號,比如“京洛”,原本洛陽專用名詞,因為夏代開始作為都城,所以稱為“京城洛陽”。

後來特指意思。

比如清朝北京稱為“京洛”,長安稱京洛,開封,臨安,南京稱。

東京,情況下是和長安作為對比時候,長安稱為西京,洛陽稱為東京。

(東都是)西京,特指開封東京時候,洛陽作為西京存在。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以來有數不清美景,古人總結了洛陽八處景色,傳世,稱為“洛陽八景”那麼我們今天這八景來瞭解古代洛陽。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後始稱“龍門”。

這裏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龍穿門而過。

伊闕兩岸是龍門山和香山。

龍門山上便是龍門石窟,香山上是白園──白居易葬於此地。

白居易説“洛陽西郊山水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譽為洛陽八大景之。

白馬寺(這個和唐僧沒有半毛錢關係)每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飄蕩,聞數裏,聽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明代,寺內有口鐵鐘,2500餘斤,鐘聲洪亮。

據傳這口鐘洛陽東大街鐘樓上一口鐘音律,可以共鳴。

人們往往聽到白馬寺鐘聲同時,緊接着洛陽城鐘樓上鐘響了,民間流傳着“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佳話。

因此,馬寺鐘聲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西晉有個權臣,叫石崇,有錢,可敵國,他貴族大地主王愷鬥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金谷園”。

金谷園地勢築台鑿池。

園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

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裏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

石崇用絹綢、茶葉、銅鐵器派人去南海羣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物品,園內屋宇裝飾得金碧,宛如宮殿。

金谷園景色人們傳誦。

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語枝頭。

所以人們“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洛水,一條有故事河流,洛神賦出於此,洛書出於此。

現代洛河兩岸作為洛陽公園洛浦公園存在,遊覽一遍洛浦公園,像回顧洛陽歷史。

上下五千年,多少悲歡離合,印洛陽這塊飽經滄桑土地上,北宋詩人司馬光發出這樣感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天津橋初建於隋朝大業三年,原本是一座浮橋,唐朝改為石橋,稱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源出於此,是紀念客家人故鄉,河洛之地。

唐時,北皇城端門相應,南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傳來洪亮鐘聲。

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