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風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遊戲,晚唐時期人們在紙鳶上加裝哨子,其鳴如箏如琴,所以稱為「風箏」或「風琴」。中國傳説記載魯班製作的是「木鳶」,但其他文獻卻出現了「高雲梯」一詞。墨子則以木材製造木鳶。」
風箏:中國傳統的空中藝術
風箏,這項在中國歷史悠久的活動,又稱風琴、紙鷂、紙鳶,是中國人所熟知且喜愛的一種遊戲。古時候,南方人將之稱為鷂,北方人則稱為鳶,南北合稱「南鷂北鳶」。晚唐時期,人們在紙鳶上裝上了哨子,使其發出的聲響如同琴瑟,故又稱之為「風箏」或「風琴」。如今,風箏這一統稱囊括了所有沒有風哨的紙鳶。


風箏的起源與發展
關於風箏的發明者,有多種不同的傳説。有一個傳説稱,古代的工匠魯班用木頭製作了一種稱為「木鳶」的機械,據《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然而,根據《呂氏春秋·愛類》的記載,魯班當時製造的是攻城用的「高雲梯」,並非木鳶。
另一個傳説則記載在《韓非子·外儲説》中,其中提到墨子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風箏,稱為「木鳶」,經過三年時間的研究和試製,墨子製成的木鳶成功飛上天空,然而不久後即損壞。墨子被認為是風箏的早期發明者,《康熙字典》中對木鳶的發明者也有著相同的記載。
《墨子》一書中還記載了魯班發明的「木鵲」,據稱其精巧程度甚至超過了墨子的「木鳶」,能飛三天而不落下。隨著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術問世,紙製風箏才開始出現,稱為「紙鳶」。
風箏的類型與製作
根據風箏的結構和飛行特點,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其中,軟翅風箏的主體骨架採用浮雕式設計,有單層、雙層或多層結構,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條構成,翅的後半部分為軟性,沒有固定主條。硬翅風箏則由兩根竹條構成骨架,兩側邊緣較高,中間部分略微內凹,翅的端部向後傾斜,這樣風可以從兩翅的末端逸出。板子風箏是平面型的風箏,升力片是主體,無凸出部分,四邊有竹條支撐,是兒童最喜愛的風箏類型之一。
中國的風箏之都
中國的風箏製作以濰坊、南通、陽江等地最為著名,而濰坊更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濰坊風箏的製作工藝精湛,風箏的樑架大多採用竹子或竹篾製成,表面貼上紙、絲絹、尼龍布、塑料膜、紗紙條、馬拉紙等材料,並繪製上鮮艷的色彩。
在清道光年間,郭麟在清明時節所作的竹枝詞中描述了人們放風箏的情景:「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也有詩云:「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這些文字生動地反映了當時風箏藝術的盛況。
風箏類型 | 特點 |
---|---|
軟翅風箏 | 主體骨架為浮雕式,升力片由一根主翅條構成,翅膀後半部為軟性 |
硬翅風箏 | 骨架由兩根竹條組成,兩側邊緣高,中間略凹,翅端部向後傾斜 |
板子風箏 | 平面型,升力片為主體,四邊有竹條支撐,受兒童喜愛 |
風箏,不僅是中國的傳統遊戲,也是一門獨特的美術和工藝。從古代的木鳶到今天的各式各樣的紙鳶,風箏的發展折射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創造性。
當我想起古代風箏,我不禁聯想到那些美好而古老的時光。古代風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環,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對於許多人來説,古代風箏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藝術形式。
在古代,人們用紙、絲線和竹條等材料製作風箏。這些材料的選擇不僅保證了風箏的輕便和耐用性,還能使風箏在空中飛行時呈現出優美的姿態。古代風箏的設計通常取材於自然界,如鳥、昆蟲和花朵等。這些獨特的設計使風箏成為了一種真正的藝術品。
古代風箏不僅在中國廣泛流行,也傳播到了其他亞洲國家。在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地,人們也喜愛製作和飛行風箏。每年都會舉辦風箏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觀賞和參與。
除了作為娛樂和藝術形式外,古代風箏還具有一些寓意。在中國文化中,風箏被視為人們對自由和夢想的追求。當一個風箏飛翔在蔚藍的天空中,用它獨特的姿態和優雅的動作,無不表達了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風箏始終是一種令人著迷的玩具。它不僅將人們帶入與自然的連結中,也為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放鬆。古代風箏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顆珍珠,它的美麗和深遠的意義將永遠在人們的心中綻放。
延伸閲讀…
風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風箏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