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是科學和科學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屬性,它指的是由經驗獲得的陳述能夠透過嚴格的否證法來判斷其科學性。換言之,這些陳述必須能夠容許邏輯上的反例存在。卡爾·波普爾在他的著作《科學發現的邏輯》中引入了這個概念,將其對比於形式化的數學陳述,後者不容許邏輯上的反例存在。
可證偽性的科學評估標準
邏輯上的反例與數學表述的對比
在科學和科學哲學中,可證偽性是用來評價經驗性表述的一種屬性,這些表述能夠通過嚴格的否證法(而非實證法)來判定其是否科學。簡而言之,理論必須容納邏輯上的反例。


波普爾對可驗證性的反對
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作為科學評估標準,並指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説法在邏輯上只需要一個黑天鵝的觀察就足以被推翻。這與皮耶·杜漢的論點形成對比,後者提出了統計檢驗和其他工具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可證偽性的應用與重要性
可證偽性被用作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和偽科學的關鍵概念,甚至在法律上作為先例。波普爾強調了可證偽性的邏輯性質,與佐證和確證的不同,前者是暫時的,後者則是理論被推翻的可能性。
概念 | 定義 |
---|---|
可證偽性 | 理論必須邏輯上容許反例的存在 |
驗證 | 通過觀察所有天鵝來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
波普爾的否證論 | 理論有可能被推翻 |
佐證 | 暫時性地支持理論 |
波普爾堅持認為可證偽性是一種邏輯標準,區別於證偽主義的“被證明錯誤的能力”,且在批判性討論中對科學仍有實用價值。
“`
可證偽性,是指某個論點、觀點或理論存在被證明為錯誤或不正確的可能性。這種能夠被反駁或推翻的性質,是科學方法和批判思維的核心基礎。
在科學研究中,可證偽性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促使科學家們將自己的觀點暴露於公眾檢驗和批評之下。當一個科學論點具有可證偽性時,它需要能夠經受住各種實驗、觀察和推理的考驗。
對於有可證偽性的論點,科學家們通常會提出一些實驗或觀察的方法,來測試這些論點的正確性。這些實驗和觀察結果如果與論點相符,則增加了該論點的可靠性。如果結果不符合預期,則可能需要進一步檢視和修正這些論點。
世界上許多大科學發現都是在不斷檢驗和挑戰原有論點的過程中實現的。可證偽性的概念在這些科學發現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鼓勵科學家對自己的觀點保持開放和懷疑,並在有新的證據出現時,勇於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論點。
然而,可證偽性並不僅僅是科學研究中的概念,它同樣也適用於其他領域。在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這個概念來檢驗和評估不同的觀點和理論。
總結來説,可證偽性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體現了人類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它要求我們保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並願意接受新的證據和觀點。只有在不斷檢驗和挑戰既有觀點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和追求真理。
延伸閲讀…
「科學」與「非科學」差在哪?卡爾・波普爾「可證偽性」劃下分明 …
可證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