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台灣,你認識多少呢?疫情期間,旅行來場「知識玩台灣」,為疫情過後下趟旅程做好準備!你知道 台北府城門 是怎麼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什麼要冒出一個小南門呢?這些城門附近有有哪些好玩景點呢?8個問題,認識這裡,讓你下次和親朋好友到台北旅行時,能夠展(ㄒㄩㄢˋ)現(一ㄠˋ)自己滿滿知識,化身地旅遊達人,來場深度旅行!什麼會出現這些城門呢?
台北古城範圍有多?一共有幾個城門?
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什麼多了一個「小南門」?
什麼現在只剩下四個城門?
北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
南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
東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
小南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清領時期,眾多來中國沿岸居民渡海來台,定居北台灣「艋舺」,促使該地;有人移居台南、彰化附近,而出現大家熟悉「一府二鹿三艋舺」稱。
1874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後,清朝認識到台北戰略地位重要性、發現台北發展潛力,改變了行政區配置,使台北正式開府,並傳統風水理論建城、規劃城區;現今台北古城門這個時期興建而成。
1884年台北城竣工後,巡撫劉銘傳大力鼓勵人們台北城內通商,並興建房舍與街道、優化交通建設,大力興建官署機關衙門,台灣巡撫衙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這兩大行政機關設置於此;同時,建造鐵路、郵政西化公共設施,讓台北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區域之一。
而這些城內街區稱為「城內」或「城中」,這樣稱呼方式沿用到現在呢!台北古城是清朝在台灣最晚興建古城池,城牆周長1506丈、城廓1.4平方公里,位置現在中山南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忠孝西路範圍;而台北古城一共有五個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結著艋舺、稻埕、板橋區域。
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什麼多了一個「小南門」?知道你是否疑惑,「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什麼會距離南門地方,要多蓋一個「小南門」呢?其實,最初台北府城落成時,確只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説,因為當時板橋十三莊漳州人和艋舺三邑人發生械鬥,地方士紳林維源了避免冤家路窄、狹路相逢,自掏腰包蓋了「小南門」,提供漳州人出入。
台灣清治時期,台北城內地區屬於任何堡裏。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街地整理貫通道路,城牆和城內建築物通通拆卸,將台北城全部拆卸,連「西門」逃拆除命運,後只留下數圍牆,以及五大城門中四座「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現在,這些存遺跡列為國定蹟;而現今看到城門,是裝修過後樣貌。
北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北門稱承恩門,是唯一保持建城樣貌城牆,以前稻埕交通要道,是台北國定蹟之一。
北門附近景點眾多、彼此距離,逛一個下午能全部玩完:這座洋樓是日治時期棟店鋪,外觀,其中,肯定是斜屋頂和石造拱廊柱,散發著、樸質氛圍;古色古香建築成為近期超夯拍照打卡地呢!北門郵局前身是劉銘傳時期創建「郵政總局」,北門對望;建築構造而,房子讓人彷彿穿越時;此外,北門郵局營業時間線其他郵局來得喔!博愛路、漢口街一帶有全台灣密集器材行,稱作「相機街」。
説到要買機,許多人會來到這裡,雖然現在店面,街道冷清,還是推薦大家可以來走走看看,見證相機街。
南門小介紹,附近景點有哪些?南門稱麗正門,當時是台北府城門,位於現在公園路、南昌街、愛國西路交叉口。
日治時代興建建築,紅磚瓦、尖塔外觀讓這棟建築顯,造型而緻,是台北地標之一。
有人小編,超喜歡走愛國東路上window shopping、欣賞店裡面婚紗嗎?要拍婚紗到愛國東路準沒錯,愛國東路上匯聚了數家婚紗攝影店,提供服務予新人,彩妝、禮服選購、攝影一手包辦。
台北城內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地域名稱,意指昔日台北城之內部,位於該區西北部。
其範圍包括建國裏全部,以及光復裏、黎明裏兩裏含忠孝西路(台北城城牆)以北部分,此三里現合稱為「城內次分區」。
台灣清治時期,台北城內地區屬於任何堡裏。
日治前期,該地區編為街莊,稱為「台北城內」,隸屬於蚋堡。
該街莊北稻埕鄰,東三板橋莊臨,東南邊及南邊龍匣口莊,西邊艋舺[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街莊台北廳轄,編入第一區。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一區改名「艋舺區」。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十二廳,該莊隸屬於台北廳。
1920年(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街莊改制為「台北城內」大字,隸屬於台北州台北市,大字下有府前街、府後街、府直街、撫台前街、北門街、西門街、石防街、東門街、南門街、文武廟街、書院街、小南門街小字名[2]。
1922年4月町目劃,台北城內大字分拆本町、京町、大和町、榮町、乃木町、書院町、文武町、明石町、表町[3]。
台北於1875年(光緒元年)設府,知府陳星聚即著手興建城牆,1884年(光緒10年)竣工,城周圍繞一圈是4.6公里,築有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北門(承恩門)及小南門(重熙門)五座門,台北府城出現,「城內」成為專詞,範圍今日忠孝西路一段以南,中山南路以西,愛國西路以北,中華路一段以東區域。
東門稱景福門,建於西元1882年(清光緒8年),台北城牆早了兩年完成因為它朝向台灣北部口岸基隆,負有防禦重任,同時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孔道。
當時城內東門「東門街」今天凱達格蘭大道,如今於它位總統府前,成為許多集會遊行隊伍處,東門帶來了無數上鏡頭機會,可以説是全台灣人熟悉一座城門。
昔日台北府城主門,位於現今愛國西路、公園路口。


延伸閱讀…
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類似,是石砌城座上以磚牆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方形堡壘。
而雙層磚牆之內,是木造結構。
屋頂是四面屋坡「歇山式」,大方。
屋簷下有釉空心花磚裝飾,十分。
城樓部分於民國55年改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但石構台座及圓拱門原有建材,門洞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具歷史價值。
城門折毀,位置衡陽路、寶慶路、中華路、成都路交會路口附近。
台北府城西門,稱寶成門,於連結艋舺商圈,因此取「寶物成就」意,盼維持艋舺流通而得名。
起工於1879年,竣工於1882年三月,拆除於1905年,為台北府城唯一消失城門。
此臨近博愛特區外,周圍大部分屬於西區商圈範圍,包括東邊衡陽路、博愛路、城中市場傳統商圈,西邊青少年流行商圈-西門町區,因此經常有許多休閒或購物人羣過此一帶。
寶成門一帶,城門拆除後今日依舊是台北西區商圈,城門縱使,「寶物」「成就」。
昔日台北府城主門,位於現今愛國西路、公園路口。
延伸閱讀…
南門稱麗正門,於西元1884年(清光緒10年)完工,是當時台北府城主門,因此形制與尺寸是幾個城門中,所用石材來直一帶,構工精細、彌新。
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為景尾、新店及八甲莊之孔道。
日初期、日本人搗毀了台北城城垣、城廓及西門,南門雖保存,但年久失修而殘破,東門情形,南門城樓於民國55年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建築,但石砌城座、圓拱門洞保持。
交通貿易樞紐城門,位於現今忠孝西路、中華路口。
台北府城之北門稱承恩門,是早期城內稻埕一帶主要孔道,門有2層樓,城樓採用實牆圍起封閉形式,宛如一座堡壘,2樓前後只留方形和圓形窗洞,於監視防禦。
北門上有橫額題:「巖疆鎖鑰」日時期拆除,今移至北門之前方空地,供人參觀。
台北城(台灣話:,話字:.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Tâi-pak Siâⁿ,台羅:Tâi-pak Siânn)是台灣清治時代後期於台北稻埕艋舺兩地間構築的城廓,台北這一名詞台北建城後,成為台北市通稱。
台北城城牆周長1506丈,當時福建省第十二大城,於泉州(清順治改建周長3600丈)[1][註 1]、福州(周長3349丈)、台灣(周長2700丈)、建寧(周長2079丈)、邵武(周長2058丈)、漳州(周長1971丈)、延平(周長1710丈)府城以及建陽(周長1848丈)、浦城(周長1800丈)、漳浦(周長1798丈)、(周長1627丈)縣城[2]。
台灣建省後,台灣巡撫衙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兩大行政機關設於此。
於台北城外開發聚落,城牆內街區稱為「城內」(台灣話:)或「城中」,是台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沿用至今,台北市「城內次分區」與昔日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使用石材紮建造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
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建好城池,存在時間不到30年。
進入日治時代後,台北城開始遭到拆除,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四座。
這四座城門現以「台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中華民國國定蹟,設碑標明西門原有位置。
2014年,適逢台北建城130週年,台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