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起經歷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及鐵器時代,目前尚存有牛稠子遺址、大湖遺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遺址、鹿陶遺址、蔦松遺址、覆頂金遺址、西寮遺址看西遺址代表性文化遺址。
近代台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有漢人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乃於受明朝政府管轄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建立台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一鯤鯓沙洲上「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統治中心。
接著城堡東方,興建了「台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是一條商業街,故素有「台灣第一街」稱。
[7]
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之間爆發鄭攻台役;延平郡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金門航渡台灣海峽,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大員及台灣。
明鄭時期設於安平鎮,其歸承天府下轄,新港溪(今鹽水溪)界,溪北屬天興縣,溪南屬萬年縣。
[8]
於台灣府城一帶是台灣開發地區,而且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之前,全台行政中心便位於台灣府城,所以府城裡建有許多設施。
台南當時台灣最經濟貿易中心,有府城三郊商業組織,讓台灣府城維持了甚台灣首府地位。
清代時台南出現產業聚集現象如:「六條街」即是六和境竹仔街、武館街、井頭街、帽街、下橫街武廟街,販售各式當時民生各式需物資。
[10]
日治初期,台南傳統中式城池,1911年起市區改正統治末期台南都市計畫,現代台南都市奠定基礎。
1915年,爆發西來庵事件,為日本治台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抗日事件[11]。
1920年,興工嘉南大圳(官佃溪埤圳),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地,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產生變化,土壤改善,農作物生產結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土地生產力增加,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亦同時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税收增加[12]。
日治時期末期台南分為台南市(州轄市)及台南州(新豐郡、新化郡、曾文郡、北門郡、新營郡)僅列出目前台南市轄下地區,人口計有717,518人[13]。
1945年3月,台南市受到二戰盟軍轟炸,市區受到破壞,部分史蹟公共建築當時燒燬,同年8月,日本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中華民國政府改台南州台南縣,州轄台南市改制省轄市,從而台南縣分離;1946年,台南縣安順鄉併入台南市,改為安南區,形成了省轄市時期行政區範圍。
此時期,原城區週圍闢建了許多眷村,安置大量中國大陸各省市民。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台南市有士紳無辜受牽連。
1950年,雲林、嘉義完全與「台南縣」分家。
轄區確定台南市內外八掌溪以南、二仁溪以北間大山嶺和平原(原新營區當時台南縣縣治置於新營,為避免更動縣治新營區留在台南縣而非劃至析出嘉義縣),、新化、曾文、新營和北門五區。
195060年後,台南市後於仁和、安平工業區發展工業。
然而此時南鄰高雄市崛起,並於1979年改為直轄市,台南市經濟發展受限。
1968年起台南市政府開始市地重劃,其中第四期竹篙厝第五期安區面積,1970年代2000年代城區擴展主要地帶。
同時城區東發展、東鄰台南縣永康鄉(1992年升格為台南縣永康市,今台南市永康區)工業發達,使得永康人口增加,並東區一片。
2009年6月29日,行政院審議通過「台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
2010年12月25日,原省轄台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名台南市;原省轄台南縣、市政府,改為台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永華市政中心。
原台南市戰後滿足人口增長,前後進行多次公辦、自辦市地重劃。


[14]
2015年夏秋,台南市出現登革熱疫情,初時,8月後開始大流行,10月累積有1萬8千人感染,78人死亡。
[15]
2016年2月6日,台南市曆年前夕遭遇了高地震,芮氏規模達到6.6,台南市震度達到7級,部分房屋倒塌,是此次地震死傷災區。
2017年2月11日,台南市發生了地震,芮氏規模達到5.6,台南市震度達到6級,是繼高地震後,地震。
台南市位置於台灣島西南部,嘉南平原核心位置,中西部鹽水溪、曾文溪淤積平原,三百年來增加大量土地,適合農作。
地勢且有大小河川橫亙;東側有丘陵,屬於阿里山山脈尾段,有部分丘陵、山地分佈。
峯凍山(標高1,241公尺)。
西側臨台灣海峽,有40餘公里海岸線。
歷史上沿海地帶有倒風內海、台江內海潟湖,但多陸化,2009年於當地設立濕地保護為主台江國家公園。
覆率六之中於高雄,若兩市地形及平原面積,山區到達之處,台南每人可分配綠地面積超越世衞組織建議標。
整體地形呈現東高西,但無地勢起伏。
東側阿里山山脈於本市境內分岔出數條餘脈,影響本市東部山丘地形發展,主脈沿南化區高雄市甲仙區交界向南延伸,但境內非位於主峯羣區域,故缺少聳山峯,海拔大多6001,000公尺間,少數海拔1,000公尺出頭,有白河區大凍山,其餘三處分佈於楠西及南化東部區域。
其西側斷層形成丘陵地形,高度向西降低,曾文溪做為分界,以北地區屬嘉義丘陵,高度位於海拔100600公尺,整體高度250公尺以下,峯關子嶺枕頭山(海拔648公尺),以南地區屬新化丘陵,東緣龍船窩山308高地區域海拔有300公尺左右,但大多為200公尺以下低平丘陵[16],西降低進入嘉南平原範圍。
嘉南平原為台南市主體地形,多沖積而成,整體地貌廣大低平,但位於平原區大台南市西南地區隅有斷層而隆起高地,造成附近一帶,而出現了幾個微地形稱呼,台南台地、大灣地安平平原。
大灣地位於台南台地東邊,大部分屬台南市永康區境,西緣南北向台地崖台南台地銜接,以東新化丘陵相接,其12公里半,3公里,標高大部分10公尺以下。
於聚落開發,大灣地台南台地分界處。
安平平原位於台地以西,台南市西部濱海處,為新近隆起海岸平原,平原高度維持海拔23公尺左右,並成為曾文溪三角洲一部分。
此區荷治時期台江內海潟湖,外緣有細長鯤鯓形砂嘴。
後潟湖成為海埔新生地,今台南市政中心所在地。
[18]
台南市沿海各區,300年前是台江、倒風內海。
後泥沙淤積成為小型內海如四草湖、鯤鯓湖,或是轉為魚塭、鹽田使用,當地設有台江國家公園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台南市中央管河川有八掌溪(嘉義縣之界河)、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與高雄市界河)。
其中曾文溪台灣第4長河,橫貫台南市並全市劃分溪南溪北區域,兩地歷史、、人文方面有差異。
而人工河有台南運河,開鑿於日治時期。
但於航運功能失,戰後運河盡納家庭及工業廢水,一度造成污染[19]。
多年整治,今日安平有廢水入河,並隨著安平舊港打通,水質改善許多。
市境有多座水庫分佈,於水資源,供應台灣40%用水[20],促成市境內發展高需水量農業及高科技電子業[21]。
較水庫湖泊包括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虎頭埤。
嘉義縣境內文水庫大壩出水口往台南,並流經曾文溪流域。
台南市全境位於北迴歸線南,屬副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氣候過渡帶,國際通用柯本氣候分類法台南屬於副熱帶氣候,高雄熱帶[23],全年少雨、日照。
台南全年氣温24.7℃,1月氣温17.8℃,7月氣温29.4℃。
[24],全年日照時數2202.9時[25],全年降雨量1741.5公釐,降雨日數全年有83.3日,8月即佔15.8日[26]。
台南市此氣候條件下,沿海製鹽業有三百餘年歷史,興盛,但於2002年停產[27]。
近年,境內科學園區以太陽能產業主軸之一,另有原鹽場土地興建太陽能發電廠計畫[28]。
大陸氣團南下侵台時,降至10℃上下,日夜温差。
受季風及地形影響,降雨如熱帶乾季分明,雨量多集中於五到九月夏季,主要因鋒面及季風影響,佔全年降雨量80%以上,且西南季風盛行及流作用,午後易生局部性流雨,但太平洋高壓時會出現長達整個月夏旱。
夏季颱風發生時期,冬季水氣,南部旱季。
台南市是台灣建立氣候觀測地區。
17世紀荷治時期《蘭遮城日誌》中即有紀錄氣候及地震,近代測候1897年台南測候成立為始,紀錄中最低温出現於1918年2月19日,氣温2.4℃[29],單日降雨量1905年某日171.4公釐,1月份多降雨天數紀錄是2016年15天[30]。
雖然台南市區未有降雪紀錄,但市境內第一峯凍山2016年1月時,降至-3℃並下霰[31]。
現今台南市共37區,是承襲縣市合併前原台南市6區、及原台南縣31鄉鎮市而來。
區下轄649個裏、9,661個鄰。
其中所屬地區標示府城地區是指合併前原台南市所領有行政區,傳統上稱原台南市為台南,和原台南縣溪北及溪南是以往新營、北門、曾文、新豐、新化傳統分區。
台南市縣合併後,台南市形成多核心都市,唯人口與都市建設,仍高度集中原台南省轄市(俗稱府城)附近。
府城台灣發展城市,前身荷蘭人興建赤崁(今中西區)、熱蘭遮(今安平)2市鎮,後內海淤積合而為一。
加上安南、永康、仁德地成為台南市區擴張及延伸地帶,會區目前擁有超過100萬人口,台灣單一規模第四都市建成區,於台北、高雄及台中三個都市建成區。
市區以外舊台南縣地區有星點狀分佈區域中心如新營、佳里、麻豆、新化、歸仁,或是近年來南科設立帶動新市、善化、安定,其餘地方多是田畝、魚塭、丘陵農業社會型態。
原台南市部分,街道為格子、放射及規則狀三種樣式合併體,是多次都市計畫大刀斧後成果[9]。
日治時期之際,1911、1929、1941年三次都市計畫,引入歐式格子、放射、圓環街廓格局[34],建設鐵路、公園、下水道,開闢能夠行駛車輛新道路,以及進行墓地遷移、拆除城牆工程。
這段時間市區主要東、南方發展,突破清代台南城範圍。
日治台南中軸線是「車站=明治町=大正公園=末廣町(中正路)運河」(即今中正路、湯德章大道、中山路),是台南市中軸線。
戰後都市發展主要延續1941年都市計畫中完成部分,包括闢建40米公園道(今東豐、林森、海安、公園南路)以及外環道(今中華東路),前述市區道路以及中山高速公路興建,使得受惠永康、東區人口增加,目前為台南市人口多兩區。
另外,隨著台江內海陸化,台南與安平間形成海埔新生地過去作為魚塭使用。
1979年開闢五期重劃區後,魚塭填平改為住商用地,並1997年10月市政府遷處,使得台南與安平兩個過去隔海相望市街連成。
原台南市戰後滿足人口增長,前後進行多次公辦、自辦市地重劃。
縣市合併前,公辦進行18期、辦則超過100期[35]。
原台南縣部分,政治中心、同時溪北地區城市新營,其地位係來鹽水,鹽水清代台灣府城嘉義之間市街,名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月津」;日治時期鹽水港淤塞及鐵路開發使政經地位轉移至新營。
1920年實施州廳制,鹽水、麻豆、新化為第一批制定「街」(於今日鎮),爾後營、佳里、善化、白河改制成街,加上戰後改鄉鎮學甲,這些地方可視區域中心,而這些地方日治時期後各自頒定都市計畫,並沿用至今。
而台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縣府)所在地新營地區,是另一個發展,地理位置處於雲嘉南地區中心,未來規劃建置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新營綜合轉運站、新營車站立體化、全國自來水員工訓練園區中央及地方建設。
市府持續營區外圍土地變住商用地,包括公辦新營客轉專區重劃、長勝營區市地重劃。
內政部户政司統計,2021年底台南市設籍人口186.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有844人,是台灣人口、人口密度直轄市。
昔台南縣市改制時人口110餘萬及78餘萬人(2017年12月[36])。
土地面積及平原區分配,其人口密度其它五直轄市,與其他城市相比,;換句話説,繼都市化後,避免都市擴張(Urban Sprawl),土地減少而影響生活品質。
台南市人口分佈呈現態勢,有四分之三人口居住於曾文溪以南,曾文溪界,溪南地區人口行政區是永康區(23.5萬人),溪北地區人口行政區是營區(7.6萬人),然而兩者人口相差近16萬人(差距三倍),此外,台南市內人口超過十萬人市轄區屬溪南地區,並以永康區安南區首要聚落,該二區人口佔全市總人口兩成。
溪南地區人口高度集中於原省轄台南市及受其擴散的衞星城鎮如原台南縣永康、仁德、歸仁一帶,而溪北地區多集中於日治時期三大郡治新營、佳里、麻豆。
年齡結構方面,台南市老年人口比例16.8%,老化指數140%,其人口老化程度雖然並非六都當中重者,但該市內有18個行政區老年人口比例於20%[註 6],代表全市有一半行政區處於超高齡社會。
而老年人口比例突破14%(高齡化社會)有安平、永康、安南三區。
目前台南市總人口185萬人,福建漳泉裔多數,而戰後中華民國各省遷入外省人次之(1成餘)。
少數族羣有客家人(12萬人,6.4%)、原住民(5,940人6萬人,0.3%3.2%之間,後者含平埔族)[37][38]。
與高雄市、嘉義縣交界一帶有南鄒族居住,後遷移或同化。
客家人明、清時期即移入府城。
1720年《台灣縣志》記載府城當地房主、堡長島內南、北遠方府城內租屋客家人互動及府城治安方面影響:「客人多處於南、北二路遠方;近年以來,賃住四坊內者,不可勝數。
房主多税利,堡長多科利;殊不知一人税屋,來數十人,莫辨。
盜源,所宜者」。
台南山區有數客民,白河區境內台南市峯凍山客語地名。
而戰後移入外省人聚落多分佈永康區和東區交界處眷村。
白河區汴頭裏有遷徙北部桃竹苗地客家聚落[39],原台南市區有來屏六堆地區客家移民。
近年來,科技業興盛,中北部許多科技南部科學園區工作,因而南下置產。
西拉雅族原住民中一支,屬平埔族羣,為台南本地原住民。
於漢人接觸,語言習俗高度融入漢人社會,現今法律上其歸類漢人。
隨著台灣原住民運動興起,西拉雅族於開始要求政府承認,並著手恢復固有語言文化。
位於台南市東部山區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即以其名,台南許多地名是起源是西拉雅語。
有大武壠族(今分佈於玉井、白河一帶)、洪雅族(消失,昔日分佈於營地區,白河、東山一帶),地名哆囉嘓(Doroko、Doreko)便是源自該族哆囉嘓社。
1926年普查統計中,464,400人籍貫為福建、2,600人廣東、7,600人其他,具有其他移民多於廣東移民特色,為全台各地見。
[52](移民時清朝及明朝區域劃分福建省、廣東省及其他省份。
)
台南市通行現代標準漢語,而另一種通行漢語是距今200300年前隨福建漳泉移民帶來閩南語泉漳話,居民多具備雙語能力。
另受日本統治影響,現今80歲以上受過教育者,能説日語。
台灣閩南語有「台南混合腔」腔調,指舊台南市區(中西區、北區、東區、南區、安南區)以及大部分縣區口音,屏混合腔相近,接近普通腔,聲調漳漳、泉混合腔(同時帶有漳、泉話特徵),台南混合腔特徵宕攝三等字(如「楊」、「陽」、「張」字)白讀之韻母-ionn[註 12]。
至於o元音ə轉變,台南出現,全台灣擴散;安平區及北門區腔調屬於泉腔[54][55][56]:433[57]:216,多同安、晉江裔[註 13]。
台南市政府於2015年英語列為地方政府第二官方語言,市府輔導範圍有店家、民宿、計程車、公車、醫院、蹟、藥局、寺廟、文創園區、停車場十大業種。
[59]
2010年,時任市長賴清德説過:台南「視為台灣民主聖地」,首次縣市長民選「黨外」人士選,培育青年參政,如1990年野百合學運中有四位學運代表後擔任台南市議員。
[60]
台南市議會是台南市民意機關,代表台南市全體市民和監察市政府施政。
議會分設兩座議事廳,民治議事廳位新營區民治路原台南縣議會大樓。
永華議事廳位於安平區永華路原省轄台南市議會大樓。
市議員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共有57位市議員,第一選區6席市議員、第二選區5席市議員、第三選區3席市議員、第四選區1席市議員、第五區5席市議員、第六選區6席市議員、第七選區7席市議員、第八選區6席市議員、第九選區6席市議員、第十選區5席市議員、第十一選區5席市議員、第十二選區1席市議員、第十三選區1席市議員[註 14],議長、副議長57位市議員互選產生。
台南市政府是台南市行政機關,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直轄市地方自治位階,採雙市政中心模式,辦公廳舍分設安平區(永華市政中心)新營區(民治市政中心)兩地,行政院管轄。
市長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台南市政府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決策機構,市長及2位副市長之下,設有64個一級機關單位包括19個局,6個處,3個委員會及37個區公所;而二級機關單位有33個處/委員會/院/所/館/中心/場。
2010年12月25日台南縣市合併改制後「台南市」,是成立直轄市。
首任市長賴清德,於合併改制當日就任市長。
2014年賴清德順利連任,惟2017年9月選擇辭職升任行政院院長,協助民進黨中央執政。
於台南是屬於泛綠具優勢選區,2018年11月24日第三屆市長選舉,即便環境民進黨,黨籍黃偉哲選。
2022年黃偉哲順利連任,形成台南市升格改制以來是民進黨執政局面。
台南市位於中華民國南部嘉南平原,是一座文化古都,有「府城」稱,原台灣省下轄台南縣及原台南市於2010年底合併改制而成[61]。
台南台灣歷史上開發建立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全島政經中心,近代南部會帶核心城市之一,是南台灣文化、教育中樞[62][63]。
該市是綠營票倉,過去基本盤六比四,但近期呈現泛綠佔有優勢情況[64][65]。
台灣實施宗教自由,因此各宗教台南市並存。


延伸閱讀…
原台南縣地方派系主要地域,分為海派、山派。
海派日治時期北門郡地區出身者主,代表人物黨外人士吳三連、首任縣長高文瑞及首任議長陳華宗人。
而山派是國民黨主委胡龍寶人代表,藍介入。
而脱離山派高育仁當選縣長後,自成一派系成為高派。
台南縣1990年代以前,於黨國威權時代背景,多泛派系輪流掌政[66][67]。
然而隨著反對勢力抬頭,自1993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泛綠陳唐山當選縣長以來,台南縣藍翻綠,直至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綠色執政[65]。
原台南市政治生態,主要早期國民黨黨外勢力競爭,轉為解嚴後兩陣營抗衡。
原台南市1990年代以前,即年黨外人士及泛輪流主政,反映了府城意識。
該市在戒嚴時代,是全國產生多屆黨外民選首縣市[67][68]。
而自1997年泛張燦鍙選市起,台南市綠色執政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後[65]。
2010年12月25日,原台南縣市合併轄市,首任民選市長賴清德,自此,台南市共計舉行了四屆直轄市長選舉。
經2022年台南市市長選舉後,民主黨籍黃偉哲當選第4屆台南市市長。
台南市委員六個選舉區,經2020年第10屆委員選舉後,第一第六選舉區當選席位賴惠員、郭國文、陳亭妃、林宜瑾、林俊憲、王定宇民主黨籍候選人拿下。
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是台南市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當地居民民、刑訴訟和審理由該機關辦理,並設有台南、柳營兩個普通庭及台南、柳營及新市三個庭,其上訴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69]。
台灣台南地方檢察署是台南市檢察機關,擁有兩處辦公室,設於安平區及新營區,當地檢察官執行檢察事務執行機關。
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座落於中西區,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個分院,主要業務審理及裁決雲林、嘉義、台南三個地方法院第一審民事、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
台灣高等檢察署台南分署座落於中西區,台灣高等檢察署分署,辦理雲林、嘉義縣市、台南四縣市提起上訴刑事案件。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台南設有台南庭,座落於中西區,採巡迴庭方式,審理嘉義、台南地區行政訴訟及第二審行政訴訟程序及交通裁決案件。
台南市二級產業三級產業業人口佔總業人口9成以上,全市服務業人口比例超過5成(原台南市有6成以上服務業人口)[74]。
2017年全市產值2兆2000億元[75],佔全台GDP14%,1990年代起,建立南部科學園區台南、樹谷、柳營、永康科技工業區,成為電子、半導體、光電高科技製造業重鎮,而市政府積極於新營糖廠實施轉型,成立台南動漫園區,盼能夠帶動台南動漫產業發展,帶來多觀光人口和就業機會,目前台糖洽詢中。
另外高雄市北部行政區例如茄萣區、湖內區地區,於地理位置接近台南會區,因此經濟活動原台南市為中心。
2020年台南市經濟發展支出佔歲出比率21.72%、外國人員人數年增率24.73%、勞動參與力63.1%,競爭力名列六第一。
台南市一級產業主要農業漁業。
沿海一帶土壤多屬鹹性沖積土,鹽份含量甚,農作,墾拓魚塭事養殖漁業,其中蝨目魚,全國主要產地,出現大量蝨目魚食材小吃,成為觀光資源。
另外近海牡蠣(稱蚵仔)養殖盛行,是台南小吃食材。
台南市有漁港8個,其中安平漁港台灣港,屬於遠洋漁業,是全市漁獲量多、船舶噸位漁港;其它漁港沿岸漁業或近海漁業,是將軍、四草、馬沙溝、青山、北門、下山和蚵寮漁港。
台南市地理因素配合,農業條件優良,土地適合農作,耕地面積達九萬多公頃,全國排名第一。
合併前台南縣「農業大縣」,其中柳營盛行酪農業。
農產品東山咖啡、後壁水稻、玉井芒果、白河蓮子、麻豆文旦、關廟鳳梨聞名全台,善化草莓、官田菱角、將軍小番茄、七股洋香瓜、新市火龍果毛豆、內酪梨、學甲蝨目魚、佳里牛蒡、西港胡麻、楠西楊桃人知。
不過事實上,1971年後因外銷導政策,當時台南縣製造業產值比例凌駕農業[76]。
目前正朝花卉與水果外銷緻、附加價值農業發展中,糖業鹽業不合成本而消失,使得昔日台灣三大糖業總廠之一新營糖廠沒落。
近年全市尤以蘭花栽培成長,外銷訂新台幣92.6億元[77];第一級產業總產值400億餘[74]。
2020年台南製造業產值1.1兆台幣,業人口32.2萬,南科提供近1/4(8萬)。
台南市二級產業多元且企業具世界級水準,主要工業有化學工業、食品產業、汽車零件工業、金屬工業、化纖業、紡織業、螺絲業、電子業其他製造業。
化學業奇美實業負盛名,其ABS樹脂、PMMA樹脂、導光板三項產品全球供應商。
食品業則位於永康區統一企業具代表性,海外分公司遍及美、中、泰、菲、國。
位安南區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東陽實業,五十餘年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汽車碰撞更換零組件製造集團。
金屬工業大成不銹鋼經營美國市場知名,目前全美8州設有發貨倉庫,為全美進口不銹鋼產品第一通路商。
早期台南市紡織、成衣、機械民生工業或工業主。
台南於日治時代即是紡織重鎮,1949年後許多紡織廠陸遷移至台灣台南,落地生根,197080年代紡織上游產業完備,成為石化、化纖、織布、染整、成衣上下游體系織產業聚落。
企業有,東展興業、台南紡織、東雲、新藝纖維、和實業、宏遠興業、和明紡織企業,而成衣台南企業。
機械集中於市區外圍如安平工業區及永康工業區,其中橡膠成型機、塑膠射出機為大宗。
1970年代以來,應產業需求,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台南市政府和私人企業台南市設立多處工業區,促進工業發展。
1995年國科會台南市建立南部科學園區,帶動光電及半導體業大量就業機會,提升經濟成長及人口吸引,台南市是台灣少數人口成長地區之一;以下為台南市境內工業區及其管理單位:
原台南縣政府多年以前計畫引進煉鋼、石化重工業。
而具爭議開發案濱南工業區十數年反覆爭論後,環境意識及台灣產業轉型而中止,並於2009年當地成立台江國家公園。
服務業台南市經濟結構主力,金融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為盛。
服務業空間區位台南市區外,有緊鄰永康區、仁德區、歸仁區,而溪北地區服務業空間多集中於昔日日治時期三郡治新營區、佳里區、麻豆區,近年來於南科蓬勃發展,市區、善化區、安定區形成商業圈聚集地,經濟活絡。
台南縣市因文化而合併,希望分屬原台南市「一府」及原台南縣「四月津」兩個漢人文化與台南西拉雅平埔民族文化、嘉南平原耕種文化、大北門沿海捕魚文化、關子嶺温泉文化,一併結合,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反映台南本土文化多樣性。
本市古代漢民原民西拉雅族遺跡遍佈,頒授國定古蹟數量眾多、六項民俗活動入選國定民俗。
台南市擁有多項地方特有民俗傳統技藝及文化活動,於社會轉型,生活型態諸多因素變遷,使本市民俗文化有沒落及消失趨勢。
具地方特性民俗文化本身即反映著一個地域歷史淵源時代精神,居民生活特質演變以及人類進化歷程。
而台南市廟宇慶典活動舉辦季節多集中於春、秋兩大季。
台灣實施宗教自由,因此各宗教台南市並存。
延伸閱讀…
台灣全島,台南市民信仰宗教台灣民間信仰和道教、佛教主,另外傳統齋教(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流傳。
其他信眾宗教有基督新教、天主教、一貫道、法輪功,西拉雅族原住民有阿立祖祖靈崇拜。
另外,藏傳佛教於戰後傳入台灣,使台南出現禪宗佛寺改皈西藏密宗例子(詳見重慶寺),1980年代後信仰發展而於台南山區出現大型寺院,如噶瑪噶居寺、圓廟。
台南市設有伊斯蘭教清真寺一處,信眾主要為外籍移工。
而神道教日治時期國教,台灣第一座神社即為延平郡王祠改成「開山神社」,台南市中心新營市中心建有台南神社、新營神社。
但戰後隨著日人離台,神道教神社改建或轉變用途,僅部分指定史蹟。
新營神社改建為台南縣忠烈祠、台南縣體育場、南瀛綠心公園。
台南是台灣傳統藝術重鎮,仍保有許多歷史傳統工藝及職人。
如王永川神轎製作、莫永崇竹編工藝、許漢珍廟宇大木、蔡天民妝佛工藝,及糊紙、剪工藝、雕刻、泥塑、繡黼工藝。
隨著縣市合併改制,原台南市市立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圖書館,及原台南縣縣文化中心(今新營文化中心)、蕭壠文化園區、總爺藝文中心場館整合,台南市公共文化建設可説多元,每10萬人享有圖書館數量有2.34所,六都中第一名。
近年來持續增建許多大型藝文場館,如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及一些特色場館如:成博物館、氣象博物館(原台南測候)。
隨著文化產業盛行,有中小型藝文活動、展覽存在於商業空間、小型畫廊,以及特色文化產業聚落,如公園路321巷、藍曬圖文創園區、新營美術園區。
台南市自1624年成為荷蘭貿易基地以來,400年發展,形成東西風格兼具、古今建築交融城市建築風格。
作為台灣古都,台南既保存了一些雕樑畫棟、古代中式建築,遺留下來大量風格萬千、形式多樣近代西洋建築及日式建築。
隨著台南城市發展,現代建築拔地而起,建構台南大都會古今融合新形象。
17世紀,荷蘭人台南建立大員市鎮,建築多保壘、要塞主,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且荷蘭西歐國家,喜歡紅磚做為建材。
到了、清時期,漢人進入台南,開始出現眾多傳統中式民居及宗教建築。
尚存明代建築有開基天后宮、南鯤鯓代天府、台南孔子廟、天后宮、祀典武廟、北極殿、台灣府城隍廟、五妃廟。
清代建築有開元寺、三山國王廟、接官亭、重道崇文坊,以及軍事設施四草砲台、億載金城,台灣府城大南門、大東門、兑悦門,而安平港開港通商後,西洋建築出現,適應台灣氣候,可見廊簷、基座通風口特色,如德記洋行、東興洋行。
日治時期後,台南建築風格進入多樣式發展,中式、日式、西式並存,鋼筋混凝土、面磚建材使用,日本明治維新,西方近代建築思潮自此傳入,市區改正及日本政府建設之下,出現眾多公共建築、學校、公園、商街、及現代化設備。
此時期日式建築有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羣、夕遊出張、三崁店神社、原台南武德殿、原台南神社事務,出現了和式洋式混合建築,如原台南廳長官邸、原台南山林事務。
西式及近代建築方面,明治年間有原台南測候、知事官邸、原台南公會堂,年間有原台南地方法院、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原台南州廳、衞戍病院、西市場,昭和年間有原台南警察署、林百貨、台南車站、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
學校建築有台南神學院、長榮中學講堂、榮女中講堂、台南一中校舍、國立大學校舍。
二次大戰後,台南市內和台灣各地,多鋼筋混凝土造、現代透天厝主,然而人口、經濟發展之下,建築處處可見大型廣告招牌、帆布雨棚、鐵皮加蓋現象。
隨著都市發展,台南開始出現高層建築,景氣峯199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一波高層大樓熱潮,位於東區香格里拉台南遠東國際飯店即此時誕生,樓高38層,是雲嘉南地區摩天大樓。
近年來,維護文化資產觀念及社區營造興起,台南眾多老屋開始修復利用,兼顧結構安全及生活元素之下,建構歷史環境願景及人文價值。
地名由來於明鄭時期此設鎮屯田。
初期因有屯辦何積善人鹽水鎮營裏屯墾稱『舊營』,故稱為『新營』。
地名以前叫做鹽水港,明鄭時期稱為奎莊。
清雍正九年闢島內貿易港。
海水可及,故稍北淡水港稱為鹽水港。
因為以前港道環繞街區,形成彎曲狀,有如半月,所以鹽水港稱為『月津港』或月港。
白河街區稱店仔口街,因為白水溪穿流於石灰岩山區,水色白濁,所以改稱白河街。
白河名「店仔口」,由來是清乾隆年間,白河是當時 商業中心『下茄苳』路,因此有一吳姓異鄉人於現在市場十字路口結廬賣涼水茶點,提供行人休憩場所。
店仔口指草廬門口。
後來改 稱「白河」理由是地方人士「店仔口」雅,而境內有白水溪東繞南而西,環村而流,乃以「白河」名。
光復後改「白河鎮」。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 84,台南縣政府 出版)地名由來有二説:1.柳營稱為查畝營(台語),即明鄭時期女宿鎮屯田地。
今柳營名,應起自明鄭陸軍鎮名柳宿鎮,柳宿鎮可能女宿鎮毗鄰而屯,故名。
2.柳營昔稱「查畝營」,即勘查田畝營部。
「查畝營」地名沿用民國九年(日據九年)。
後本地居民劉姓,劉、柳同音,乃改名為「柳營莊」,光復後改設「柳營鄉」。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後壁名後壁寮,意思後方寮舍。
東山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所在地,後來漢人增,開墾於此,形成哆囉嘓莊。
後來改稱番社街,光復後鑑於其名雅,因其新營東方山區,所以改稱東山。
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
下營地方是鄭時期設鎮屯田之地舊名,屯營相關位置,所以有頂、中、下別。
地名由來,相傳鄭參軍陳永華駐軍此開墾荒地,最初開墾面積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
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為「六甲鄉」。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官田稱官佃,是荷據時期王田所在地,到了明鄭時期改為官田,招募移民來墾,耕者官佃,民國九年改為今稱,沿用至今。
鄉名取自內村稱內,以前移民建北方莊稱頂莊,東南方內莊,因為此地內方莊,所以得名。
三百餘年前,楊氏兩兄弟漳州府龍溪縣遷 來。
兄名楊內,住「內莊」。
弟弟名楊石,住於「石仔瀨」,總稱「內莊」。
光復後改內鄉。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佳里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社域,民國九年取境內地名佳里興之佳里,改舊稱蕭壟莊佳里街,光復後襲鄉名。
學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譯音地名,有一説學甲即史椰甲社。
地名由來有二説:1.此地東方三公里處,加弄港(今安定),位置關係,本地乃取名「西港仔」2.此地昔日大部屬海埔,西港是濱臨汊港,因位於後營之西,故稱。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地名由來有二説:1.七股原稱七股寮,清道光年間有十六股首招佃開墾此地。
七股寮即當時七股首招來佃户所築茅寮地方,後來發展村莊。
2.傳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後,有福建省來台七名移民,他們前來墾殖一魚場,名曰「七股塭」,此後沿稱「七股」。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將軍平台,清廷將本鄉內荒埔地,賜予施琅世襲之業地,所以得稱。
北門舊名北門嶼,此地以前是倒風港大潟湖內一濱外沙洲,因其北方倒風港門户處沙洲,所以得名。
另有二説:1.它位居台灣府北方而得名。
2.它峯闕北方出入口有關。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新化名大目降,是西拉雅平埔族(SIRAYA)古地名,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地。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二年),鄭討目降社,且 將本地規劃承天府所管轄新化裏,其含意取「歸化番社」。
清朝時設大目降莊,後來漢人移入,,改名稱為「大穆降街」。
日本統治台灣 時,改名為「大目降街」。
民國九年,地方制度修改,大目降街改為新化街,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
光復後正式定名為新化鎮。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 政府 出版)於明鄭時期,本地是屬於『善化裏西堡』,民國九年時,稱『灣裡』改為『善化』。
『灣裡』是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沿用而來。
地名由來有二説:1.相傳十七世紀荷蘭人佔台南安平時,居住於該地西拉雅族人,遷移創建社址。
2.相傳三百年前,山內方面居民,運搬產物台南府販賣,此地樹下休息,於購買食物果腹,乃鼓勵新港住民(即和村、社內村)到此地零售食物,往來商客,而後聚集成一條小街市頭,因此稱「市」。
(台南縣鄉土教材,民84,台南縣政府 出版)本地原稱『加弄』,這是譯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之屬社社名。
民國九年時,本地清代時,屬於『安定東裏』,改稱『安定』。
説到台南鹽埕土名有一個阿伯王老先生打電話電台指正,説叫做瀨口,誣瀨的瀨,走馬瀨(賴),不是讀蘭. 感謝王老先生,現在我們繼續瞭解二層行溪,這字層是一層二層層,過去常見人寫讚成的讚,無言字邊贊, 有人寫為替身替下面日.不知是如何寫成這字無考察,二層行溪源頭是旗山西鳳山中流到高雄縣內門,向西流,這條溪是高雄和台南縣分界,出海口是台南南邊外海,北岸形成一個灣內小港過去叫草仔寮港,現在保存這個俗名. 二層行溪過去是分為二路水流所以叫二層行溪後來因為地理改變,二條合為一條。
昔日出海口是北邊喜樹,所以那時叫喜樹仔港,喜樹仔港二層行溪下游. 台南縣新化是鄭時代取名新化裏後改做新化街來,本來新化是原住民希拉雅族大目降社地方,過去這兒住著漢人口中生番,我們現説原住民300多年前,西元1600年荷蘭人統治時代,著手教化當地原住民到明末鄭時代,這開發,清朝政府當時,稱此大目降莊後來叫穆桂英穆,本來是大目新娘目.大目降番社Tavokang翻音,現在大目降稱為木岡,後來漢人移民多,演變成一個市集,因此變為大目降街. 新化有一個那拔林,那拔林為種植很多那拔,我叫那拔林,新化竹仔腳竹林下面叫竹仔腳,過去地名當地鄉土地理有關係,記,新化有一個地方叫拔馬. 新市過去是叫做市,後來荷蘭人台南蓋赤崁樓,平埔番希拉雅族人趕來居住市,荷蘭人了要教化平埔番,因此此蓋教堂,建學校,這個地方建設成一個社區,所以叫市,你們若沒看台灣歷史,相信過去新市住平埔番. 到康熙中葉,唐山公他們漳州,泉州移民到此地,仗著人勢眾多來個“乞丐趕廟公”,平埔番避開漢人,搬去東邊隙子口,新化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