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地名】瞭解台灣中國地名之秘辛!為何台灣道路都取用中國大陸地名?

【台灣中國地名】瞭解台灣中國地名之秘辛!為何台灣道路都取用中國大陸地名?

台灣中國地名一直是台灣道路命名中的常見現象,除了中正、中山之外,南京、北平、漢口、重慶等地名也經常出現在路名上。然而,很少有路名以台灣地名命名,這引起了人們的疑惑。台灣YouTuber「企鵝交通手札」指出,曾經有一個城鎮全以台灣地名命名道路,但最終卻被國民政府迫使更名。1947年,建築師鄭定邦根據上海的地理位置來規劃了台北市的道路命名,讓整個城市看起來像是中國的一部分,包括南京、重慶、北平等地名。此外,當時台北也是台灣省政府、行政院和國民大會的所在地,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遷到台灣,為了劃清界限,台灣地名逐漸被排除在路名之外。

台灣道路命名趣談

在台灣,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道路是以「中正」、「中山」來命名的,而南京、北平、漢口、重慶等中國地名也常見諸於路牌之上,不禁讓人疑惑,為何使用台灣地名的道路如此少見?對此,一位YouTuber「企鵝交通手札」揭示了背後的故事。

台灣中國地名 Play

原來,台灣的道路命名可以追溯到1947年,當時一位上海籍的建築師鄭定邦,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台北市的道路命名。鄭定邦不僅參考了中國的地理位置,還精心設計了台北路名的分佈,使得台北宛如一個縮小的中國。

台灣中國地名

隨著戰局的變化,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為了分散風險,台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的中興新村。1957年,當台灣省政府完成搬遷後,中興新村首次嘗試以台灣的縣市名來為道路命名。然而,這項具有台灣本土特色的命名方案並未得到國民政府高層的青睞,最終在1958年被下令更改,改以鄰裏分界來命名。

企鵝交通手札進一步分析,中興新村的命運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台灣至今尚未再有城鎮,能夠如此系統性地以台灣地名來規劃道路。這一點,不僅令人感到遺憾,也突顯了當時政治環境下,本土文化的薄弱地位。

另一方面,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中,國民黨的「韓江配」當選,為此,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國民黨囂張的態勢並不長久。而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則反擊,指民進黨過去八年以來,視政黨利益高於一切,人民早已看在眼裡。

天氣方面,受到東北風影響,今(3)日北台灣天氣偏涼,且4日晚上將有一道鋒面接近台灣,可能帶來局部較大雨勢。不過,5日後將轉為乾冷的天氣型態,直至7日後,大陸冷氣團南下,帶來更為寒冷的天氣。

中興新村的命名故事

時間 事件
1947年 鄭定邦以中國地理為參考,為台北市道路命名。
1949年 國民政府遷台,台灣省政府遷至中興新村。
1957年 中興新村開始使用台灣地名為道路命名。
1958年 中興新村的道路命名方案被國民政府下令更改。

台灣中國地名的分佈相當廣泛,包括台灣的各個縣市以及鄉鎮。其中一些較為著名的中國地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這些都是台灣最大的城市,也是台灣的行政中心。

此外,台灣還有許多中國地名的村莊和山脈。例如,南投縣日月潭以及位於高雄市美麗島,都是台灣知名的景點。台灣的地理環境非常豐富多元,從西部平原到中央山脈再到東部海岸,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風景和中國地名。

在台灣的中國地名中,很多地名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例如,台北市士林區,是台灣最早的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古蹟和古老的街道。台灣的地名不僅代表著地理位置,還承載著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