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身綠色的鳥─綠繡眼」
綠繡眼為普遍的留鳥,全身是青翠綠色的羽色,喉部為黃色,具有尖細嘴巴方便獵食昆蟲,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很容易看到牠倒掛著將嘴伸入花朵中吸食花蜜。老一輩的人常將綠繡眼稱為〝青笛仔〞,就這是取其綠色的羽毛及其叫聲而得名。而「繡眼」之名則是因為其鳥眼周圍有白色好似繡上去的眼圈。


在台灣,綠繡眼為常見的鳥類,分佈於低海拔至平地,生活在喬木的中、上層,在各城鎮的校園、公園等都能見他們可愛芳蹤,常幾隻或十餘隻集羣覓食,會在棲息在樹枝上觀察,發現食物,就飛入空中捕捉。除了昆蟲之外,還非常喜歡取食花粉與花蜜。綠繡眼會以植物纖維做碗形巢,每窩產蛋2~4枚,孵化期11~13天。
台灣全身綠色的鳥
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嶼國家,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台灣全身綠色的鳥類了。這些鳥類不僅擁有獨特而華麗的外表,更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
台灣全身綠色的鳥,像是大地上的翠寶石,它們的美麗令人嘆為觀止。它們擁有綠松石色的羽毛,光澤閃耀,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台灣全身綠色的鳥不僅體型優雅,展翅時更是美不勝收,彷彿在藍天白雲之中翱翔。
這些鳥類不僅在外表上迷人,它們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台灣全身綠色的鳥類是重要的花粉傳播者,它們常常吸引花朵的訪客,為花朵的授粉過程做出貢獻。此外,它們還是天然的昆蟲控制者,吃掉了大量的害蟲,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
不過,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環境變遷的影響,這些台灣全身綠色的鳥類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威脅。因此,保護這些鳥類的棲息地和提供適當的食物供應至關重要。只有通過保護這些鳥類,我們才能保持台灣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
總結來説,台灣全身綠色的鳥類是台灣自然生態的瑰寶之一。它們的美麗和生態功能使其成為值得關注和保護的物種。希望我們能共同努力,保護這些可愛的鳥類,讓它們在台灣的山林間自由自在地飛翔。
綠繡眼與麻雀:台灣常見的留鳥
綠繡眼
綠繡眼是一種常見的留鳥,其羽色以青翠綠色為主,喉部則呈現黃色。它們擁有適合獵食昆蟲的尖細嘴巴,並且在春天時節,人們常常能見到綠繡眼倒掛在花朵上吸食花蜜的可愛姿態。老一輩的人們習慣稱呼綠繡眼為「青笛仔」,這個名字源自於綠繡眼的綠色羽毛及其特有的叫聲。而「繡眼」這個名稱則源於鳥眼周圍明顯的白色紋理,宛如繡上的眼圈。
在台灣,綠繡眼廣泛分佈於低海拔至平地地區,經常出沒在喬木的中、上層。賞鳥愛好者可以在各個城鎮的校園、公園等地輕易發現綠繡眼的蹤影。它們常成羣結隊覓食,一旦發現食物,就會飛起捕捉。除了昆蟲之外,綠繡眼也對花粉和花蜜情有獨鍾。它們以植物纖維築造碗形的巢,每巢產卵2至4枚,孵化期約為11至13天。
綠繡眼在育雛期間對外界幹擾非常敏感,一旦受到驚擾,便可能棄巢而去。因此,賞鳥時應該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幹擾這些鳥類的生態和正常的生命週期。
麻雀
麻雀體色以紅褐色為主,背部有明顯的黑色斑紋,臉頰及頸側的羽毛則為灰白色。其臉頰上的黑色圓斑是麻雀的一大特徵,而腹部則是灰白色的。麻雀的嘴喙短小而呈圓錐狀,顏色為黑色。
麻雀生性好動,不怕人,因此在台灣的平地至山地地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在魚塭周邊,麻雀的數量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它們與「家燕」一起被視為魚塭地區最常見的鳥類之一。
白頭翁
台語中俗稱「白頭殼仔」的白頭翁,也是學區內較為常見的鳥類。白頭翁的頭部和頸部的羽毛呈黑色,後腦勺有一大片白色斑羽,耳羽下方還有一處白色斑羽,喉部和胸部則是淡褐色的,腹部則是白色的。它們的翅膀呈黃綠色,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為食。
白頭翁的叫聲清脆響亮,且有明顯的韻律轉折,聽起來有如「巧克力、巧克力」的聲響,非常有趣。
鳥類 | 特徵 | 分佈與習性 |
---|---|---|
綠繡眼 | 青翠綠色羽色,喉部黃色,尖細嘴 | 低海拔至平地,春日吸食花蜜,羣居 |
麻雀 | 紅褐色體色,背部有黑色斑紋,臉頰及頸側灰白色,嘴喙短小圓錐狀 | 全台平地至山地,魚塭地區易見,羣居 |
白頭翁 | 頭部和頸部黑色,後腦勺有白色斑羽,耳羽下方也有白色斑羽,喉部和胸部淡褐色,腹部白色,翅膀黃綠色 | 學區內常見,以昆蟲和植物果實為食,叫聲清亮 |
斑文鳥 | 體背褐色,腹部有深色斑點,嘴喙黑色,形狀為粗圓錐狀 | 學區荒野或草叢出沒,以稻穀、草籽或植物種子為食,羣居 |
註: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及網站名稱等個別資訊已被刪除,以保護原作者的隱私權和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