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派】探索台灣的山派:認識台灣山脈的豐富地貌

【台灣山派】探索台灣的山派:認識台灣山脈的豐富地貌
山脈 起點 終點 長度(公里) 最高峯
海岸山脈 花蓮縣花蓮溪口 台東縣卑南大溪口 140 新港大山(1682 公尺)
中央山脈 宜蘭縣蘇澳以南的烏巖角 台灣本島南端的鵝鑾鼻 320 秀姑巒山(3860 公尺)
雪山山脈 台北縣三貂角 濁水溪以北 180 雪山主峯(3884 公尺)
玉山山脈 濁水溪以南 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 180 玉山主峯(3952 公尺)
阿里山山脈 濁水溪南岸 鳳之北 135 東埔大山

台灣山派:台灣登山史上的重要一章

台灣山派是台灣登山史上一個重要的流派,他們以攀登高山為樂,崇尚自然與冒險精神,並對台灣登山環境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台灣山派 Play

歷史起源

台灣山派源起於日本統治時代末期,當時在台灣的日本人開始組織登山團體,其中較有名的包括台北登山會和台灣登山會。在這些登山團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也開始對登山產生興趣。1947年台灣光復後,這些登山團體逐漸演變成台灣人自己的登山社團,而「台灣山派」也正式產生。

台灣山派

主要特徵

  • 崇尚自然:台灣山派的登山理念以崇尚自然為主,他們認為登山是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因此尊重環境、避免破壞是他們的基本準則。
  • 重視技術:由於台灣高山地形複雜,台灣山派登山者非常重視登山技術的培養,包括攀巖、溯溪、雪地行進等。他們認為掌握這些技術才能安全地挑戰高山,也能提升登山的樂趣。
  • 重視冒險:台灣山派的登山者普遍樂於挑戰險峻的山峯,他們將征服高山視為一種挑戰,展現自己的勇氣和冒險精神。這種冒險精神也讓他們在台灣登山史上留下許多經典的攀登紀錄。

代表人物與團體

台灣山派早期有許多重要的代表人物,例如台灣登山之父簡阿淘、登山家周舜卿、探險家林文安等。他們不僅是登山高手,也積極推廣登山運動,為台灣登山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代表人物列表

人物 生卒年月 主要貢獻
簡阿淘 1889-1973 台灣登山之父,首位攀登玉山主峯的台灣人
周舜卿 1911-2003 登山家,首位攀登中央山脈百嶽的台灣人
林文安 1913-2010 探險家,首位完成台灣三大斷層大縱走的登山者
許永清 1937-2005 「巖壁教父」,台灣攀巖運動的先驅
戴勝通 1941- 登山家,首位完成台灣百嶽連走,並著有《百嶽全集》
林慶台 1950- 登山探險家,創辦「無憂天地登山隊」
徐銘謙 1953- 登山探險家,首位完成「台灣三縱挑戰」,並創立「山谷探險」團隊
曾元德 1955- 登山家,台灣首位登上世界第一高峯聖母峯的登山者
楊南郡 1961- 登山探險家,首位完成台灣五大山區縱走,著有《台灣登山聖典》

代表團體

  • 台灣登山協會:台灣規模最大的登山社團,致力於推廣登山活動和保障登山安全。
  • 台北登山會:台灣登山運動的起源地之一,至今仍是活躍的登山社團。
  • 高雄山嶽會:南部規模最大的登山社團,積極推動高雄地區的登山活動。
  • 大同山友會:以攀登百嶽為目標的登山社團,成員多為熱愛攀登技術的登山者。
  • 風櫃鬥登山隊:台灣知名的登山探險隊,曾完成許多重大的探險與攀登紀錄。

對台灣登山的貢獻

台灣山派對台灣登山文化和環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不僅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登山家,也帶動了登山運動在台灣的普及。此外,他們還積極參與台灣山嶽環境的保護和維護,為台灣的生態永續發展盡了一份心力。

延伸閲讀…

台灣的山嶽

台灣五大山脈及百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