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龍穴傳説】台灣有密集的龍穴 |楊本縣敗地理 |南投的風水寶地鯉魚潭七大奇穴傳説 |

【台灣龍穴傳説】台灣有密集的龍穴 |楊本縣敗地理 |南投的風水寶地鯉魚潭七大奇穴傳説 |

楊桂森,字蓉初,雲南石屏州人,清嘉慶四年進士,嘉慶十五年(1810年)調任台灣彰化縣令,民間慣呼其「楊本縣」,於嘉慶十七年返回大陸,在台任職短短二三年。

楊桂森任職期間於吏治民生上多有貢獻,比如説籌建彰化縣城;彰化縣多發生械鬥紛爭,原縣邑遍植莿竹城,不足以保衞縣邑安全,於是楊桂森捐出薪俸號召紳民捐資,將竹城改建磚城,鞏固百姓安全。

嘉慶十五年,楊桂森請建倉;鑒於倉廒設城外半里,不便於米穀儲存看守,於是請建倉於城內,若逢戰亂和天災時能發揮效力。

文教方面,修建縣儒學明倫堂及置禮樂器;楊桂森認為修建明倫堂能使百姓知倫理,制禮樂能使人民怨爭,故於嘉慶十六年修建。

原本倉廒舊址設立主靜書院,收容學童,可惜此理想於楊本縣離台後中輟。

嘉慶十七年,楊本縣倡建天后宮於王宮(王功),庇佑海上商船和漁船,具有安定民心作用。

綜觀上述史料記載,楊桂森可謂勤政愛民官,但是在台灣鄉野流傳,或是歌仔戲及布袋戲故事中不是個好人。

這是因為老百姓普遍認為楊本縣來台灣主要目的是敗風水!
「龍脈」是風水學中一個概念,生氣是龍脈傳遞,故萬物依附著龍脈而生存。

古書云:「萬山一貫,起崑崙」,崑崙山視「龍脈祖」,是世界五大龍脈發源地,其中三支龍脈(幹龍)進入中國,幹龍衍生枝脈,枝脈衍生枝脈,像血管或經絡擴展全中國,後「潛龍入海」方式渡過台灣海峽,進入台灣。

據《台灣府志》載:「台灣山形勢,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畎者,是台灣諸山腦龍處。

隱伏波濤,穿海渡洋台雞籠山,始結一腦。

」府志中説明台灣來龍起源於中國,風水理論中「渡水峽」方式,福州五虎門(連江縣閩江口北)出海,潛渡台灣海峽,雞籠山進入台灣。

這是傳統看法,是其一説法。

這樣歷史背景下,台灣民間對來台清官多有成見,楊本縣負面傳説原因於此。

台灣龍穴傳說 Play

光看數字沒有甚麼感覺,若日本相比,日本3000公尺以上高山只有10餘座,拍攝電影《魔戒》紐西蘭只有20餘座,可見台灣地形。

而這得天獨厚地貌台灣結出密集龍穴。

明末起,台灣開始有大規模大陸移民墾荒,清兵入關後,鄭不願歸順大清,力圖反復,並在台灣建立政權,沿用明朝後一位皇帝昭宗永歷年號,形式上維持明朝宗藩關係。

1683年,清朝擊敗鄭政權,統領台灣;台灣島上漢人明朝移民,視清朝異族,歸順之心可議。

反之台灣清朝而言,乃「海外丸泥,中國加廣」,是清朝採取消態度治理台灣,並總保有戒心。

這樣歷史背景下,台灣民間對來台清官多有成見,楊本縣負面傳説原因於此。

楊桂森,字蓉初,雲南石屏州人,清嘉慶四年進士,嘉慶十五年(1810年)調任台灣彰化縣令,民間慣呼其“楊本縣”,於嘉慶十七年返回大陸,在台任職短短二三年。

楊桂森任職期間於吏治民生上多有貢獻,比如説籌建彰化縣城;彰化縣多發生械鬥紛爭,原縣邑遍植莿竹城,不足以保衞縣邑安全,於是楊桂森捐出薪俸號召紳民捐資,將竹城改建磚城,鞏固百姓安全。

嘉慶十五年,楊桂森請建倉;鑑於倉廒設城外半里,不便於米穀儲存看守,於是請建倉於城內,若逢戰亂和天災時能發揮效力。

文教方面,修建縣儒學明倫堂及置禮樂器;楊桂森認為修建明倫堂能使百姓知倫理,制禮樂能使人民怨爭,故於嘉慶十六年修建。

原本倉廒舊址設立主靜書院,收容學童,可惜此理想於楊本縣離台後中輟。

嘉慶十七年,楊本縣倡建天后宮於王宮(王功),庇佑海上商船和漁船,具有安定民心作用。

綜觀上述史料記載,楊桂森可謂勤政愛民官,但是在台灣鄉野流傳,或是歌仔戲及布袋戲故事中不是個好人。
台灣龍穴傳說

這是因為老百姓普遍認為楊本縣來台灣主要目的是敗風水!
“龍脈”是風水學中一個概念,生氣是龍脈傳遞,故萬物依附着龍脈而生存。

古書云:“萬山一貫,起崑崙”,崑崙山視“龍脈祖”,是世界五大龍脈發源地,其中三支龍脈(乾龍)進入中國,乾龍衍生枝脈,枝脈衍生枝脈,像血管或經絡擴展全中國,後“潛龍入海”方式渡過台灣海峽,進入台灣。

據《台灣府志》載:“台灣山形勢,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畎者,是台灣諸山腦龍處。

隱伏波濤,穿海渡洋台雞籠山,始結一腦。

”府志中説明台灣來龍起源於中國,風水理論中“渡水峽”方式,福州五虎門(連江縣閩江口北)出海,潛渡台灣海峽,雞籠山進入台灣。

這是傳統看法,是其一説法。

不管台灣來龍起源為何,造就台灣成為全球高山密度島嶼;曰:“地有吉氣,土起”,全台超過3000公尺高山有268座,世界少有。

光看數字沒有什麼感覺,若日本相比,日本3000公尺以上高山只有10餘座,拍攝電影《魔戒》新西蘭只有20餘座,可見台灣地形。

而這得天獨厚地貌台灣結出密集龍穴。

明末起,台灣開始有大規模大陸移民墾荒,清兵入關後,鄭不願歸順大清,力圖反復,並在台灣建立政權,沿用明朝後一位皇帝昭宗曆年號,形式上維持明朝宗藩關係。

1683年,清朝擊敗鄭政權,統領台灣;台灣島上漢人明朝移民,視清朝異族,歸順之心可議。

反之台灣清朝而言,乃“海外丸泥,中國加廣”,是清朝採取消態度治理台灣,並總保有戒心。

這樣歷史背景下,台灣民間對來台清官多有成見,楊本縣負面傳説原因於此。

【大紀元2019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晏均台灣報導)台灣古代稱為「蓬萊仙山」,是道家眼中風水寶地。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古人相信風水寶地若建陰宅可後代、保福貴,興建陽宅可官運昌隆、事業發達。

然而,風水寶地得之不易,若非福大德人承受不起。

相傳,位於台灣南投鯉魚潭地靈氣足,暗藏著七奇穴傳説,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惟恐地靈人傑孕育出賢臣抗日本政權,想盡辦法破此地風水。

暖風夾雜著淡淡地花草幽香,六月鯉魚潭已有夏日味道,蔚藍天空伴隨著一抹白色浮雲,雖然會悶,但是巳時近午豔陽光照耀碧綠湖面,映射出的粼粼波光,晃眼使人眩目。

南投鯉魚潭風景區,有著得天獨厚地理環境,位於台灣地理中心處,四面環山,景緻山明水秀,風水,有著詩情畫意美景,因此稱為「西湖」。

鯉魚潭分為南、北兩潭,中間柳堤分隔,潭水深度周邊景觀迥然不同,南潭、北潭明朗。

柳堤兩側種滿了垂柳,隨風輕搖顧盼生姿,潭水倒映湖光山色,猶如鬧區中世外桃花源,美!「水光瀲灩晴方,山色空濛雨奇。

」鯉魚潭,湖水碧綠無波,峯側影視野感受,環湖周長有一千三百公尺,若是步行漫步遊湖,繞上圈得花上時時間。

若想賞景,可以搭乘遊湖小火車沿途聽語音解説,地欣賞山光水色,回味童年,讓旅行心情充滿了。

站高處俯瞰鯉魚潭,映入眼簾是羣山環抱著寧靜湖水,兩側楊柳隨風搖曳,美景攙和著鯉魚潭七奇穴傳説,增添了一層湖泊水鄉神秘色彩。

有道是,內行人看門道,而我們這些外行!想要一窺七大奇穴面紗。

以來,民間流傳著鯉魚潭有七大吉穴風水傳説,鯉魚穴主穴,其餘有龜穴、鷹穴、龍穴、蝙蝠穴、蝦穴和蜈蚣穴,而且穴位有著地貌和故事。

傳,日治時代,日本人擔心鯉魚潭風水孕育出台灣賢人來抗日本政權,因此建造了一座長長地柳堤貫穿鯉魚潭,不偏不倚位於鯉魚口位置,這築堤封穴風水格局,猶如一把利箭刺入鯉魚喉頭,用意於破壞地氣,企圖藉此統治勢力。
台灣龍穴傳說

台灣光復後,民國時期地政府經高人指點,只要在鯉魚穴建造一座觀音像坐鎮,能修護破壞地理靈氣。

於是達12公尺青銅觀音像2012年完工,成為全東南亞、而且是唯一站鯉魚上觀音塑像,北潭任何一個角落可以看到觀音菩薩白色身影。

觀音像所在之處鯉魚穴,三層樓建築可俯瞰潭面,中間柳堤分隔著南潭和北潭。

相傳柳堤建造之前,每落日霞照射潭面波光閃動,像一尾活跳跳鯉魚顯像。

每冬天轉寒時,此處湖水温暖,湖中七彩魚會聚集此處過冬。

位於柳堤岸,左右兩邊潭水地貌有如兩片魚鰓,故取其潭名潭主穴。

冬季時節,潭水變冷,但「魚鰓」水域依舊温暖,吸引了許多魚羣聚集。

相傳,日本人破壞此地風水,建造堤防切割為南北兩潭,直接命中鯉魚魚口,彷若魚鈎插入魚肚不得翻身。

人指點,建造觀音像護住地脈靈氣。

龍穴是環潭七穴中位置,視野。

其高高在上地理位置,像皇帝從至下看,説此地是七大吉穴中磁場穴脈。

位於北潭最北角,這裡有個禁忌傳説,於蝦子煮熟了會變成紅色,因此位居穴位之上民宅,大年初一初五張貼春聯外,舉食衣住行刻意避開紅色,以免破壞穴脈。

圖片好友張峯彬提供龍脈進入台灣後,南至中央山脈,海拔高度一路拔升三千七百公尺,經太平山、南湖大山、畢祿山、大禹嶺、合歡山、合歡山、奇萊山。

台灣龍穴傳說 Play

延伸閱讀…

台灣有密集的龍穴「楊本縣敗地理」傳説(圖) -風水

台灣有密集的龍穴“楊本縣敗地理”傳説(圖)

(圖/翻攝自倒風內海故事館臉書)台南麻豆區水堀頭,從清代乾隆年間有「龍喉會出皇帝」傳説,2000年台南出身前總統陳水扁選,讓傳説脛而走,2008年水堀頭「龍喉穴」挖出一匹馬骨骸,「龍穴現馬」馬英九當選總統輝映,「龍喉會出皇帝」傳説。

▲台南「麻豆龍喉出皇帝傳説」龍穴鳳池地理,昔日是倒風內海麻豆港,目前列入市定考古遺址。

瞭解,台南麻豆地區早年稱水堀頭地方,有「龍喉穴」和「鳳池」兩處池水,龍喉穴是傳説會出皇帝地方,鳳池是麻豆港,中研院考古研究認為是台灣唯一古碼頭遺址。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一位風水師發現,「龍喉穴」係風水寶地呈出天子象,且當地栽種很多木棉花,木棉花盛開時外觀像皇帝出巡時「涼傘」,「麻豆龍喉出皇帝」説上報朝廷,乾隆耽心皇權受威脅,指派風水師破壞該處地靈,製糖石車放入鳳池中,還用巨石搭橋壓制龍喉,大量蓋燒窯廠「火燒巨龍」,後七星劍插入龍喉,徹底破壞風水地靈,傳説該風水破後麻豆商港淤積沒落。

直到1956年麻豆代天府五王千歲指示重啟「龍喉」,村民發動大規模開挖行動,挖出36顆石車及72顆大石頭、樟木,泉水馬上湧現,清除後敗壞地理,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有人説陳水故鄉官田西莊葫蘆埤,與「龍喉」係同一龍脈,印證「麻豆龍喉出皇帝傳説」,讓此一傳説脛而走。

到了2008年中研院考古人員水崛頭挖出馬匹骨骸,當時正值總統大選,怕影響選情而聲張,直到馬英九當選總統,「龍穴現馬」傳説流出,而相關文物收藏台南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

館方指出,17世紀荷蘭人繪製地圖中,倒風內海範圍包括現今台南市北門區、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內含四大港口:鹽水港(月津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麻荳港。

這裡是台灣對外貿易門户之一,是平埔西拉雅族地。

近年來於水堀頭遺址、麻豆社文物考掘、記錄,重塑此區域生態生活型態轉變歷程,是瞭解台灣早期人文歷史發展項目。

麻豆區水堀頭一帶留下一處三合土結構遺跡,於2002年認定數百年前古港碼頭,附近西寮過港貝塚水堀頭遺址陸續發掘出大批距今兩千年前史前文化。

2003年,前台南縣政府指定麻豆鎮「麻荳港水堀頭遺址」縣定蹟,並推動建設「蔴荳港文化園區」,現蔴荳港港區水域碼頭貨棧場、古井、鳳池、龍喉遺跡、平埔族蔴荳社場景,並成立「倒風內海故事館」。

近年來,鄉土教育風氣盛行,各地方文史工作團體如雨後春筍成立,為地方文化貢獻心力,於是各項研究與田野調查開始展開,藉此瞭解當地地理、歷史、人文環境,有鑑於此吾人希望為台南府城文史進一份心力,喚起遊子思鄉情明代繪製《中國三大幹圖》中風水形式描繪出中國大陸海疆。

崑崙山擴展五支山脈,有三支東南進入中國,成為風水學説三幹龍。
台灣龍穴傳說

台灣風水地理來陸説,始見於南宋時期理學大儒朱熹。

南宋朱熹十二世紀福建福州山頂,觀看大陸山脈起伏頓跌形生龍,預言:「龍脈過海,五百年後,海外有百萬人郡」,後世勘學家以此思想為源流沿用至今。

康熙二十三年(1684)鄭克塽降,清朝正式台灣納入版圖,根崑崙山三幹龍南龍落脈結餘福州鼓山,台灣島歸於南龍入海之餘脈,有「龍渡滄海」説。

利用風水觀點台灣這個海外孤島大清帝國,加強專制統治合理性。

蔣毓英《台灣府志》卷二<敍山>雲:「台灣之山形勢,福省五虎門(連江縣閩江口北)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今馬祖列島南竿島、北竿島)、畎者(今馬祖列島東莒島、西莒島),是台灣諸山腦龍處。

隱伏波濤,穿海渡洋,台雞籠山,始結一腦。


 
古人認為台灣龍脈有二條大陸而來,一是福州到台灣本島,另一條泉州清泉山到澎湖,「潛龍入海」方式來到台灣。

但以現今勘與角度並無來龍台灣西部登陸。

龍脈發原地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脈喬戈裏峯)海拔8611公尺為「龍脈祖」,龍氣源頭,世界五大龍脈崑崙山中心,全世界擴展,南龍北龍會合台灣,玉山交會。

如今藉由google地球可知台灣龍脈來龍崑崙山向東北而出 ->天山->蒙古->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日本九州鹿耳島入海,經琉球羣島,宜蘭縣蘇澳鎮烏石鼻海岸一塊突出鼻形海岬(烏石鼻山)登陸。

此龍形成中央山脈縱貫全台灣主脊山脈,崑崙山到此一脈,鵝鑾鼻。

南龍:崑崙山向東南而出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入海轉而向北)->菲律賓羣島->蘭嶼->綠島->三仙台登陸,進入海岸山脈新港山(麻荖漏山),秀姑巒溪畔。

北龍:從(烏石鼻山)登陸,海拔高度三百三十公尺,片麻岩「變質巖」組成,目前台灣最古老巖層。

圖片好友張峯彬提供龍脈進入台灣後,南至中央山脈,海拔高度一路拔升三千七百公尺,經太平山、南湖大山、畢祿山、大禹嶺、合歡山、合歡山、奇萊山。

延伸閱讀…

南投的風水寶地鯉魚潭七大奇穴傳説

清朝皇帝敗壞麻豆風水神明攜手重啟龍穴

祖山–位於太祖山之前山,烏山祖山–位於主山後,草山案山–稱迎砂,是指穴山朝山之間山。

赤崁、鷲嶺、覆鼎金、尖山、崙仔頂、山川台、山仔尾、蕃薯崎(魁斗山-今五妃廟)、(馬房山-今延平國中一帶)山丘龍脈連接祖山、少祖山、主山山脈,氣龍脈一路引下主山,有左右砂山及朝案環抱(使龍氣會散失),才能形成龍穴。

玉山為太祖山,往西南分支阿里山山脈而下。

府城龍脈源於阿里山山脈曾文溪與高屏溪分水嶺烏山祖山。

峯西阿里關山。

西南而下有「內烏山」、「草山」,統稱「少祖山」。

祖山主峯台南縣南化鄉內門鄉交界處現燕巢鄉樹鄉交界,整條山脈稱「烏山」。

沿著內烏山(峯有刣牛湖山、王爺崙)草山西龍崎鄉馬鞍山。

馬鞍山轉西「高崗龍」轉「平洋龍」形態聚落與河流水道分水嶺而行,一路經關廟、歸仁、仁德,鯽魚潭南邊蓮花潭,是府城龍脈水系分水嶺,龍脈二潭之中進入,形成「絲線過脈」風水。

龍脈束氣進入凸起台南台地,所謂「平洋龍貴有土阜,平洋一穴勝千峯」。

(橫龍入首)崁頂山,竹篙厝出脈後進入東門。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記載:鯽魚潭南邊蓮花潭所成絲線過脈,是府城龍脈水系分水嶺,鯽魚潭水北流蔦松溪入海,蓮花潭水南流二層行溪入海,「蓮花潭文賢裏,周圍裏許,龍潭(鯽魚潭),龍潭北,蓮花潭南,二潭夾一府,龍入」。

大東門城東門圓環,兩座山丘中間「過峽」處有一段地勢稱「坑谷」,此處有一穴名「遊龍穴」。

位「坑谷」龍泉井廟,廟前昔日有座「龍泉井」此井位於府城龍脈入城龍頭「遊龍穴」,即「遊龍吐珠」意,如今現以埋陸橋之下。

穴星頂端「鷲嶺」為昔日府城點,星頂進入穴星台南中西區形成主穴場聚為城市而成為首府,府城400多年來孕育出許多人才,堪稱是地靈人傑地。

「府城龍脈,馬鞍山發下,平洋二十里,直至東門進城。

乙卯入首(崙仔頂),分枝結府學(鷲嶺南坡)、道(鷲嶺西坡)府(山川台北)署處(鎮台署東北傍龍而結,此龍內),主龍直結紅毛樓(赤崁),震龍兑向,左邊武廟,右邊縣署,左右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結,確證矣。

論其來龍行度,起而,伏則續,正合龍形行步。

毛樓係龍頭首,東至西,有直奔大海勢,安平鎮即是龍之珠,龍頭不壓,初則水,而珠滾,是以前人起高樓鎮壓者,得其法。

總之,不拘何形;於龍止處,寶塔鎮之者多,此樓修,高為妙。

其方位府學乾亥,宜起高方樓閣。

一則應府學文峯。

二則鎖住龍頭,使氣走洩,靜則神完,士民受。

三則龍住珠靜,則安平鎮育氣。

有此三益,毫無一損,夫復!
第龍神到頭結,則力量,龍身不頓起生峯,,及進城後,始有星神精力,得其體,局收大水迎,此郡富勝於貴。

自震龍入首,震乃先天離位,惜乎離方水,行至坤方安平而出,未能到酉交會。

如是,後天到,先天不到,陰陽得交媾。

如夫有婦,婦情意。

誠為怒龍,不免鬥爭競。

兼之發祖之山,一派劍脊龍,故歷有干戈戕之患。

緣山水應如此。

三元理氣,定龍向之貴、甲運之盛衰於左。

」二十四山方位可知龍脈乙卯方入首,震卦屬木。

龍脈(黃色線)於「山川台」東門圓環處開展,主幹龍脈沿著開山路蜿蜒七丘,主結於「鷲嶺」進入府城主穴場中西區,「赤崁」紅毛樓龍之頭,往安平方向直奔台江內海,安平鎮即是龍之珠。

清領時期府城台灣政經,由此可知府城以來一處陽基風水寶地。

府學:寧南坊南向,左砂是山仔尾,右砂是二府高地,前方有泮池,後方鷲嶺,案山筆架山。

府署:東安坊南向,左砂是崙仔頂,右砂是鷲嶺,府臨枋溪,後方覆鼎金,案山山仔尾。

道署:西定坊西向,左有福安坑溪,右有普羅民遮街,前方為台江,後方鷲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