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文獻中常見「北港又稱福爾摩沙島」的記載,這可能是指台灣西南海岸的台江內海北側,或漢人海員所稱的魍港。1603年,福建福州連江人陳第隨明將沈有容來台追擊海盜,返國後寫下的〈東番記〉是「台灣」一詞的首次出現。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江內海的航道出海口南側沙洲浮島上興建熱蘭遮城,成為台灣的行政中心。此後,「台灣」的稱謂逐漸成為全島的代名詞。17世紀的明代文獻中也有「台員」、「大圓」、「大灣」、「大台」等稱呼,日治時期的《台灣通史》認為此名來自「埋冤」,但實際上可能源於「大灣」。


荷蘭文獻中常見「北港又稱福爾摩沙島」的記載,這可能是指台灣西南海岸的台江內海北側,或漢人海員所稱的魍港。1603年,福建福州連江人陳第隨明將沈有容來台追擊海盜,返國後寫下的〈東番記〉是「台灣」一詞的首次出現。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江內海的航道出海口南側沙洲浮島上興建熱蘭遮城,成為台灣的行政中心。此後,「台灣」的稱謂逐漸成為全島的代名詞。17世紀的明代文獻中也有「台員」、「大圓」、「大灣」、「大台」等稱呼,日治時期的《台灣通史》認為此名來自「埋冤」,但實際上可能源於「大灣」。
16世紀中葉 | 葡萄牙人繪製的地圖上標示「I. Fremosa; I. Fermosa」 | |
1580年代後 | 西班牙人將「Isla Hermosa; Ysla Hermosa」用來專指台灣 | |
1
台灣 – 一個歷史與文化的交會點台灣之名的起源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其名稱源自古老的部落名稱「台窩灣社」,意指「交會之地」或「濱海之地」。荷蘭人初到台灣,便以此名呼之,後人則根據發音,轉寫為「Taiouan」、「Taiwan」等字樣。隨著閩南人的移墾,台灣有了各種漢字寫法,如「大員」、「大苑」、「台員」等。直至清朝時期,台灣納入版圖,「台灣」一詞正式確立。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1979年美國不再承認其政府,稱之為「台灣治理當局」。 台灣的名稱與官方文書台灣的名稱,經歷了歷史的演變,從原住民部落名稱,到荷蘭人的音譯,再到閩南人的漢字寫法,最終確立為「台灣」。在不同的政治和歷史背景下,台灣的名稱在民間和官方文書中有所不同。隨著社會的民主化和開放,官方對名稱的使用逐漸放寬,但仍有一定的規範和推薦用法。
《説文解字》之「台」字奧秘從漢代到唐宋的流變
![]() ![]()
台灣的名稱與官方文書台灣的名稱,經歷了歷史的演變,從原住民部落名稱,到荷蘭人的音譯,再到閩南人的漢字寫法,最終確立為「台灣」。在不同的政治和歷史背景下,台灣的名稱在民間和官方文書中有所不同。隨著社會的民主化和開放,官方對名稱的使用逐漸放寬,但仍有一定的規範和推薦用法。
《説文解字》之「台」字奧秘從漢代到唐宋的流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