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監
引言:
司天監,一個歷史悠久的官署,負責掌管天文觀察和編纂曆法,一路演變為專門培育天文曆法人才的機構。
官署沿革:


- 明代: 改組為欽天監。
- 元代: 恢復「司天台」之名,改為正四品官署,設提點、司天監、少監等官員。
- 宋代: 更名為太史局,隸屬秘書省。
- 遼代: 與唐朝司天台類似,並設置太史令等官員。
- 金代: 設立司天台,與司天監職責相仿。
- 唐代: 改太史令為司天監長官,掌管天文觀測和曆法編纂。
- 五代: 沿用唐制,司天監長官仍稱司天監。
- 北宋: 司天監長官曾改稱太史令,後復名司天監。
職責:
宋代司天監負責觀察天象變化、掌管鐘鼓漏刻、編纂曆書,並供奉壇祀祭告神明的版位畫日。元代司天監承襲金制,專責天文曆象事務。
官員編制:
明代欽天監設監一人、少監二人、監丞一人等官員。元代司天監設提點一人、司天監三人、少監五人、丞四人等官員。宋代司天監設監、少監、丞、主簿等官員。
教育功能:
至元十五年,司天台改為專門教育天文曆法人才的機構。延祐元年改為司天監,設有天文科、算歷科、三式科等科系。
朝代 | 官署名稱 | 官員編制 | 備考 |
---|---|---|---|
明代 | 欽天監 | 監、少監、監丞等 | |
元代 | 司天台、司天監 | 提點、司天監、少監、丞等 | 至元十五年改為專門教育機構 |
宋代 | 司天監 | 監、少監、丞、主簿等 | 元豐改制為太史局 |
遼代 | 司天監 | 太史令、丞、司歷等 | |
金代 | 司天台 | 提點、監、少監等 | 與司天監職責相仿 |
唐代 | 司天台 | 司天監 | |
五代 | 司天監 | 司天監 | 沿用唐制 |
北宋 | 司天監 | 司天監 | 神宗改制為太史令 |
司天監:中國古代的天文機構
司天監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天文機構,負責觀測和記錄天象,制定曆法,以及提供各種天文知識。
歷史起源
司天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朝廷設置了「靈台」作為天文觀測台,並 назначил “司天” 官員負責觀測天象。到了東漢時期,司天監正式成立,由一位「太史令」領導。
組織結構
司天監設有以下主要部門:
部門 | 職責 |
---|---|
太史令 | 監察司天監整體工作,並向皇帝報告天象 |
靈台監 | 負責天象的觀測和記錄 |
太史局 | 制定曆法,並掌管天文知識 |
職能
司天監的主要職能包括:
- 觀測天象:司天監每天派人值班,觀測日、月、星等天體的運行軌跡、運行速度和位置。
- 記錄天象:將觀測到的天象記錄在案,供後世參考。
- 制定曆法:根據觀測到的天象,制定陰陽曆,作為時間基準。
- 提供天文知識:提供各種天文知識,例如星圖、星座等。
- 預測兇吉:根據天象,預測國家大事、吉凶禍福。
影響
司天監在中國古代的天文科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豐富了天文知識:通過觀測和記錄天象,司天監累積了大量的天文資料,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基礎。
- 推動曆法改革:司天監制定和完善了曆法,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時間標準。
- 促進中外天文交流:司天監與其他國家進行天文交流,引進了外來天文知識,促進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
總之,司天監是中國古代天文事業的中心,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知識傳播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中國的天文科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延伸閲讀…
欽天監_百度百科
司天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