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大廈】司法大廈揭密!窺探司法機關的神秘世界

【司法大廈】司法大廈揭密!窺探司法機關的神秘世界

司法大廈:見證台灣司法變遷的歷史見證

簡介

坐落於台北市中心的司法大廈,見證了台灣司法發展的曲折歷程。這座宏偉的建築揉合了古典、文藝復興和現代主義風格,訴説著不同時代的司法精神。

沿革

司法大廈 Play

清朝時期,武廟曾經坐落於司法大廈現址,是台北居民的精神寄託。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拆除武廟,興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和台北地方法院。1945 年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將其改建為司法院辦公大樓,並更名為「司法大廈」。

建築特色

司法大廈

司法大廈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覆蓋淺綠色面磚,具有防空效果。建築平面呈「日」字形,設有兩座天井,增強採光。主立面簡潔明朗,融合西洋古典與日本風格。鐘樓外牆刻有菱形格樣,稱為「鳳梨花」。

文藝復興風格

司法大廈的一樓門廊,採用伊斯蘭教的三圓心弧拱,以及羅馬式的雙柱。二樓窗户下方飾以桂冠花環和竹節圖案。這些元素都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風格。

古典與現代融合

司法大廈既保留了古典元素,又融合了現代主義思想。門廊的拱門和拱窗,線條簡化,體現了過渡期建築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則展現了現代建築技術。

歷史意義

司法大廈作為台灣最高司法機構的辦公地點,見證了台灣司法制度的發展變遷。其建築形式融合了不同風格,反映了台灣歷史文化的多元性。1998 年,司法大廈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象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參觀資訊

司法大廈位於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可步行前往。參觀時請注意服裝儀容,並遵守相關規定。

司法大廈:台灣司法體制的象徵

司法大廈是台灣司法體系的核心,是法治精神的顯現。台北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等主要司法機關皆設於此。

司法大廈的沿革

時期 事件
1919 年 興建台北地方法院廳舍
1929 年 興建台北高等法院廳舍
1959 年 興建最高法院廳舍
1997 年 司法大廈正式落成

建築特色

司法大廈由近代建築大師王大閎設計,外觀宏偉壯觀,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建築物共分為地上 15 層、地下 6 層,基地面積約為 15,000 坪。

功能分區

樓層 功能
地下 1、2 樓 停車場
地下 3、4 樓 拘留所、羈押室
地下 5 樓 法警辦公室、證物室
地下 6 樓 檔案室、資料室
1 樓 大廳、服務台、警衞室
2 樓 台北地方檢察署
3~5 樓 台北地方法院
6~8 樓 台北高等法院
9~11 樓 最高法院
12 樓 司法職能中心
13 樓 司法人員訓練中心
14 樓 法務部政務辦公室
15 樓 法務部行政辦公室

司法大廈的意義

延伸閲讀…

司法大廈 – 國家文化資料庫

司法大廈- 國定古蹟環景導覽

司法大廈不只是司法機關的辦公廳舍,更象徵著以下意義:

  • 法治精神:司法大廈的莊嚴肅穆建築物,彰顯著台灣對於法治的重視。
  • 司法獨立:司法機關設於獨立的大廈,凸顯法官審判不受幹預。
  • 人民權利保障:司法大廈是人民尋求正義的殿堂,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
  • 國家形象:雄偉壯觀的司法大廈,展現台灣在司法建設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