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鬼正字】條條fing |刁鑽廣東話 |識講唔識寫 |

【吊鬼正字】條條fing |刁鑽廣東話 |識講唔識寫 |

之前通通寫過一篇關於廣東話俗語文章”廣東俗語,你知幾多?” 今次找來多廣東俗語各位分享:撞:冒充人家很樣子,混進那個人的家裏去行騙出術:出千,作弊甩底:講信用,預約事情沒有去做作狀:裝模作樣,出做某種姿態2指小孩子馴服,刁蠻頑皮度橋:找竅門兒,思索計度叔:指會打細算,人軚:事情弄僵了,下不得台黐線:1原指電話電路交搭了起來,弄到聽電話人聽到了交錯聲音,總是聽 2暗喻神經不,對事物弄錯,有點兒裏氣上岸:1船到達了目的地後,客人捨舟登岸了 2指了一段時期風浪中掙扎,艱苦奮鬥後,終於達到了成 功目的,從此享福打單:指匪徒寫信人,向人恫嚇、勒索敲詐意思沙膽:意即鬥膽,膽大包天2指過於低能,比不上人成就或收穫得米:意指達成了目的,或慾求事物獲得了斬纜:暗喻一刀兩斷,割斷情愛牽纏開片:社會之間衝突,彼此聯羣結隊打鬥撈雞:完成了某件事,得到了好處辣雞:不是吃辣子雞,而是電鉻鐵,指到處佔人偷雞:,偷閒謝雞:連雞謝幕了,玩完了貪口爽:祇是説出來聽,而決不實行的説話三腳凳:陷阱,可靠木:像根木頭,是比喻,,或是站旁邊不肯動手幫忙半桶水:於學識,技藝,祇懂得一點兒皮毛打斧頭:是指買餸或採購任何東西人中舞弊取利,部分採買錢吞了打牙鉸:閒著沒事開玩笑,瞎聊胡扯打腳骨:截劫,轉喻敲竹槓託腳:人曲意奉承,拍馬屁,諂媚託手掙:別人要求,借貸,婉詞推搪拒絕吊泥鯭:指沒有營業牌照汽車,沿途兜攬乘客搭坐,這句俗語流行於香港有幾何:不是,算不了什麼車奅(炮):胡扯,胡吹説意思。

漢楊雄《方言》:大言冒人曰奅。

説謊話。

話騙人手瓜:彼此競爭,勝負意思捉字蝨:挑剔字面上意義,疏忽或利用字眼兒音義上活用,而攻擊方。

或文件上找漏洞,以便爭議上取得勝利鬼上身:胡説八道,語無倫次一腳踢:並不是一腳踢出去,而是包做各樣工作意思二仔底:撲克牌當中牌兩點,廣州話叫它做「二仔」。

不管你表面亮開牌是多好多,而底牌祇是「二仔」,那過外強中乾了。

因此廣東話聲勢,或是有其表而實力事物,統叫做「二仔底」託水龍:託人代付錢或代收款項,而那個人錢付出,或收得錢交回原主,它全數吞沒了,這廣東話叫“託水龍”死剩種:指方全家連後代死光,是咒罵人語詞拋生藕:説「賣生藕」,意指女人賣弄風騷,勾引男人拍膊頭:指向人討好表示,或鼓勵別人兩騎牛:一腳踏兩船,比喻不能決定哪一方面走,或暗喻處敵雙方當中,行事放白鴿:「騙婚」,利用女人騙取財物。

這種人主使自己方面女子和男子結婚,達到了騙取金錢目的後,席捲而逃食死貓:受了冤枉委屈,代人揹鍋剃眼眉:要人當場出醜,使人丟臉周身屎:非作歹臭名,弄到街知巷聞周身蟻:惹來麻煩,很多是非搭錯線:誤會了人家意思,而説勁話,或做路事一擔擔:半斤八兩,彼此彼此跌眼鏡:估計錯誤,走了眼大出血:降價,血本無歸拋浪頭:吹噓自己或嚇唬人顯示自己威風,出風頭扯(擝)貓尾:指兩人串通一氣,一呼一應地欺騙別人爛頭卒:有勇無謀,亂衝亂撞篤背脊:背後説人話,告發別人二打六:指人身份,或技術不夠。

「打」有和、、及、加意思。

「二打六」即「二和六」或「二加六」意思,二加六合起來是八,不到十,即是不夠盲眼棍:指導方向工具,引伸帶路執雞腳:專門抓別人腳,或別人抓到痛腳執死雞:抓住了後機會,執到前言:筆者撰文《香港粵語「正字亂象」初探》,踢爆所謂粵語「正字」,乃係二三不學無術之徒,抄早年錯漏百出粵語本字考著作,包裝成「正字」四處散播,老作偽學術來「論證」一番,抄作,抄上抄,作上作,一錯錯,「正字」確。

今撰文三篇,考查「廣東話研究專家」彭志銘三本粵語「正字」書:《正字正確》(2006)、《正字審查》(2007)、《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揭露偽正字出處及辨其謬誤。

虓䰧
《廣東俗語正字考》:「丫烏」叫「烏」,寫是「虓䰧」。

「虓」,本音「哮」,是「老虎叫鳴聲」;「䰧」,讀「烏」上聲,是「鬼聲」,或「老虎咬死變成鬼」。

「虓䰧」者,有兩意,一係「鬼叫聲」,二是「鬼樣」。

舊時,廣州兒童作鬼臉嚇人時,會大叫「虓䰧」一聲。

《廣東俗語考•釋名稱(上)》䰧:—讀若烏上聲。

嚇小兒。

輙曰虓—。

虓虎聲。

—鬼聲。

『説文』—鬼貌。

今小兒作鬼臉嚇人。

呼曰虓—。

本此。

謬誤辨析:《廣韻》「虓,虎聲,許交切」,「䰧,鬼皃,荒烏切」。

合成粵音,「虓」/hau1/,「䰧」/fu1/,音既不合,「虓䰧」説毫無佐證,彭志銘只是襲孔仲南説,連「(䰧)鬼聲」(「鬼皃」誤)照收。

彳亍
《廣東俗語正字考》:粵語訓詁專家孔仲南《廣東俗語考》一書內,指「彳亍」這個詞,粵音讀若「摘」,是「行步聲」。

今天,「摘」一聲,多用作指相機門聲矣!
《廣東俗語考•釋聲氣》彳亍:——讀若摘。

行步聲。

左步—。

右步—。

『射雉賦』——中輟。

躑躅。

「遴迍」傳,孔仲南穿鑿,彭志銘一味襲。

吊鬼正字 Play

《集韻》:「彳亍,足之步。

」《潘岳•射雉賦》:「彳亍中輟。

」徐爰曰:「彳亍,止貌。

」張銑曰:「行貌,中少留。

」綜上,「彳亍」粵音/ts’ɪk7 ts’ʊk7/,意謂「走,走走停停貌」。

孔仲南「彳亍讀若摘。

行步聲」,審音辨義有誤,彭志銘不識審音辨義,一味襲。


《廣東俗語正字考》:廣東話説「」為「麼」(音),正字是「摩」。

「摩」解釋,所言「摩擦」外,有「迫」意,《廣韻》:「摩,迫」。

那説「摩」,可解「」,即「迅速」、「」。

本是「」「摩」,何解會變為「」呢?這上述反義字了,《番禺縣續志》:「廣州謂曰摩,蓋反言……猶以。

」「」,音me,與「」通,是「行路」貌。

《廣州語本字•卷二十三》手摩:手摩者,手。

《禮記•樂記》:「陰陽相摩。

」注:「摩,。

」《廣雅》:「迫,急。

」「摩」本義急,今謂曰摩,反言。

《方言》:「,。

」注:「而為快者,猶以香,治為,徂為存。

」摩為,此例。

謬誤辨析:《廣韻》「摩:研摩,滅,隱,迫,莫婆切」,「迫:逼,,急,附,博」。

「摩」本義「研摩」,「摩本義急」誤矣。

「迫」既作動詞解「逼近」,作形容詞解「」。

《禮記•樂記》「地氣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蕩」,「陰陽相摩」謂陰陽氣相逼近,「摩,」乃「逼近」義,詹憲慈誤辨詞性,以為「」義。

「今謂曰摩,反言」,當時「反訓」研究未深,無可厚非。

《廣韻》「,行皃,文彼切」。

彭志銘「()」解説,音義誤。

鶻突
《廣東俗語正字考》:「核突」一詞原裝,於漢代出現,有説是「滑澾」(或「滑汰」),取其「道路泥濘,步履」,那「泥巴糊狀濕滑」貌。

而宋元後,眾多通俗文學,湧現了「鶻突」(鶻音「骨」)、「猾突」(猾音「滑」)或「滑突」詞彙,現時「核突」意。

誰不知,這「滑潺潺」「鶻突」物,其正字是「」。

《爾雅》:「,饘」,米、麥、粟磨粉加水煮成穠,叫「」。

「塗」,是「泥漿」。

「」加「塗」便是一坺(音pat)嘢,叫「糊突」,留在廣東話裏,變音成「核突」。

謬誤辨析:原文解説,一塌糊塗,缺乏語言學常識故。
吊鬼正字

「核突」用法有二:(1)形容使人滑溜物、糊狀物,如痰、膿;(2)形容人醜態、使人厭惡表現。

「滑澾」(或「滑汰」)謂「泥濘滑溜」,並無「使人」義。

「鶻突」、「猾突」、「滑突」、「」,是同一個聯綿詞寫法。

聯綿詞兩個音節之間,並無意義關聯,只有聲音關係,因此古籍用字。

「鶻突」作「猾突」、「滑突」,該詞塞音韻尾宋代開始脱落,乃有「胡突」、「糊突」、「胡塗」、「」寫法,各寫法是前匣母字、後為定母字。

「核」是匣母字,今有/hɐt9/、/wɐt9/二讀,語音推測,「核突」語源可能是「鶻突」,保留了入聲語音形式,詞義見關聯。


《廣東俗語正字考》:「煙韌」「煙」,正字是「」,古代字書《玉篇》和《廣雅》指為「堅」,《博雅》解為「」,與「韌」同義。

《廣東俗語考•釋情狀》:—音胭。

韌。

『玉篇』堅。

『博雅』—。

謬誤辨析:,《廣韻》閑切,韻,粵音/han1/。

孔仲南「音胭」欠解釋,釋義「韌」誤。

「韌」,《説文》「柔而固」,《廣韻》「」,意謂「而結實」,與「」義而。

遴迍
《廣東俗語正字考》:「論盡」一詞。

「遴」,音「論」,是「行路難」意;「迍」,本音「準」,是「困頓」、「難移」貌。

「遴迍」,「處境困難,動彈不得」。

《廣東俗語考•釋情狀》遴迍:—音吝。

—音屯。

粵有攣屯語。

『説文』—行難—。

二字雙聲。

『』屯如邅如。

凡人命運。

動輙得咎者屯邅。

孿屯即屯邅聲轉。

謬誤辨析:《廣韻》「遴,行難,良刃切」,「迍,迍邅,本作屯,《》曰『屯如邅如』,陟綸切」。

合成粵音,「遴」/lɵn6/,「迍」/tsɵn1/。

《漢語大字典》「迍:〔迍邅〕1.路行貌。

單用義同。

2.困頓。

單用義同。

」孔仲南謂「遴」/lɵn6/、「屯(迍)」/tsɵn1/二字雙聲,一誤;「屯邅(迍邅)」/tsɵn1 tsin1/聲轉為「孿屯」,二誤。

「遴迍」傳,孔仲南穿鑿,彭志銘一味襲。


《廣東俗語正字考》:受驚過度或太凍而全身顫抖,叫做「發tee騰」。

「tee騰」,叫「teetee騰」,是正字「振」音轉。

《廣州語本字•卷二》冷到振:振者,身寒而振動。

俗讀若翄、或若衝突突。

謬誤辨析:《玉篇》:「,寒身動貌。

」《集韻》:「,身寒貌,職日切,音質。


「職日切」粵音/tsɐt7/。

詹憲慈謂「」俗讀若「翄」/tsi4/或「突」/tɐt9/,欠解釋。

彭志銘謂「振」音轉為「teetee騰」,想耳。

輘輷
《廣東俗語正字考》:兩人有不可告之秘密,廣東話説「有景轟」,寫是「輘輷」。

「輘」,《集韻》注:「閭承」切,粵音讀「鯨」。

「輘輷」原是「羣車行走隆隆巨響」,現引伸為「有大事發生」,並要「秘而不宣」。

《廣州語本字•卷三十二》輘輷:輘輷者,聲大者。

讀輘輷若經肱,或讀輘若檠、讀輷若桂林語之狂。

王褒《洞簫賦》:「輘輷佚豫。

」注:「輘輷,。

」《集韻》:「輘,盧登切,音楞。

」「輷,呼宏切,音轟。

」或重言「輘輷」曰「輘輘輷輷」。

謬誤辨析:「輘輷」,粵音/lɪŋ4 kwɐŋ1/或/lɐŋ4 kwɐŋ1/,意謂「大聲」。

詹憲慈考乃象聲詞/kɪŋ1 kwɐŋ1/(或/k’ɪŋ4 k’waŋ4/),「輘輷」義合、音不合。

彭志銘因之附會「景轟」/kɪŋ2 kwɐŋ2/(事情內有乾坤,不可告人秘密)。

二者應非一詞,只是音。

《廣東俗語正字考》:「認低威」者,即「認衰」、「認錯」!權威《廣東俗語考》説:「,讀若低威。

自承無力要人扶持,曰認句。

」《羣正字》邵瑛説:「此為提攜本字,今經典作提攜。


《廣東俗語考•釋性質》:讀若低威。

自承無力要人扶持。

曰認句——。

『説文』跛不能行。

人引曰——。

謬誤辨析:段玉裁《説文解字注》:「㝿不能行,人引曰。

曡韻字。

提攜義相近。
吊鬼正字


「認低威」猶言「甘拜下風」,「威」謂「威風」,粵語或曰「威水」,並無問題。

孔仲南説誤矣。

邵瑛《羣正字》説是「提攜」本字,彭志銘既引之,附會「威」。

衋心
《廣東俗語正字考》:「激氣」和「激心」「激」,寫是「衋」,作「痛苦」解,多是「有衋(痛傷)於心」,故有「衋心」一詞。

《廣東俗語考•釋形體》衋:—音激。

惱曰心—。

『廣韻』音昔。

『説文』傷痛。

『書』民罔不—傷心。

謬誤辨析:《廣韻》:「衋,傷痛其心,許。

」「許」合成粵音/hɪk7/,黃錫凌《粵音韻彙》注音/sɪk7/。

孔仲南「衋音激」欠音韻論證,彭志銘一味襲。

臩街
《廣東俗語正字考》:「逛」,本是「走貌」,並有「外出閒遊」意,我們説「gwang街」,便是這個「逛」。

「臩」,解作「往來」,即「兩頭行來行去」!廣州舊語,指「無事遊蕩」,謂「兩頭臩」,現「逛街」取代了!
《廣州語本字•卷七》兩頭臩:臩者,往來貌。

讀臩若逛。

《説文》「臩」下雲「一曰往來。

」《廣韻》「往來貌」。

廣州謂無事遊行曰臩街,蓋取往來意。

《唐韻》「臩,俱往切。


謬誤辨析:《廣韻•上聲•養•臩》:「臩,《説文》曰:驚走,一曰來皃。

俱往切。

」,「逛,走皃」同在臩韻。

「逛」用為「閒遊、遊覽、外出散步」,「逛街」和「兩頭逛」並無問題,亦非「往來」意,「無事遊行曰臩街,蓋取往來意」云云,詹憲慈取僻字故作。

歷亂
《廣東俗語正字考》:「歷亂」,是「爛漫」(分佈散)和「」意,現在廣東話叫做「」,若加強語氣,便是「立立」。

「歷亂」,變音「」,是因為「歷」和「立」國語讀音。

《廣東俗語考•釋情狀》亂:歷讀若立。

曰歷歷『戴禮』歷者獄生。

『注』歷歷。

『鮑照詩』黃絲歷不可治。

謬誤辨析:「歷」粵音/lɪk9/,「立」粵音/lɐp9/,二字國音,乃因北方話入聲消失,國語同音/li/去聲,然而這解釋不了粵語「歷讀若立」。

,《戴禮記》:「歷者獄所由生。

」廬辯注:「歷,歷亂。

謬誤辨析:「羽軌切」是雲母旨韻合口,粵音應為/wɐi5/。

吊鬼正字 Play

延伸閱讀…

【粵語講呢啲】吊住佢尾.吊靴鬼、攝青鬼.攝位人、攝石人

【港式粵語】條條fing 識講唔識寫?


《廣東俗語正字考》:「嫢」,讀呼喊聲「唉吔」「唉」音,是「細小」意思。

「嫢」,指「不中用,或不起眼事」。

《廣州語本字•卷三十三》嫢:嫢者,形容物。

讀嫢若諉求諉。

《方言》:「嫢,。

」《廣韻》:「嫢,。

」曹憲《博雅音》嫢「具癸」、「聚」二反,廣州讀嫢若諉求諉,「聚反」。

謬誤辨析:《漢語大字典》「嫢:腰細而美。

《方言》卷二:『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而有容謂嫢。

』《廣雅•釋詁二》:『嫢,。

』《玉篇•女部》:『嫢,秦、晉謂細?而嫢』《廣韻•旨韻》:『嫢,。

』」「聚反」擬成粵音/tsɐi4/,廣州話無此音節,即使調整陰調/tsɐi1/,「細ŋɐi1」/ŋɐi1/聲母。

綜上,「嫢」字義近、音不合。

祲馟
《廣東俗語正字考》:「一朕馟」、「一陣煙」,這「朕/陣」音正字,應是「祲」,原音「浸」,本作「妖氣」解,《楚辭》注:「祲,氣貌」。

不受歡迎臭氣,那祲煙馟,惡氣。

謬誤辨析:彭志銘解釋「祲馟」:「祲」、「馟」是氣味,「祲」不是量詞,作量詞「陣」是俗寫。

其説。

「有一股氣味」粵語説法,基本是「有陣味」,「陣」韻尾-n「味」聲母m-同化,聽來「陣」/tsɐn6/成了「朕」/tsɐm6/,民間口語聲音主體而注重本字,/tsɐm6/做一個存在字,應用其他氣味量詞。

「有陣」(「」借音/ts’ɵy4/,表示氣味,本字不明),即是「有一陣」,「陣」量詞、本字,「陣除」粵語中「隻狗」、「本書」、「張牀」結構,作「該股氣味」來理解。


《廣東俗語正字考》:走時「cyut一聲」,並非擬聲字,而是「急走」貌「動詞」演變出來,有兩字可用:「」和「狘」,同是唸「咄」。

「」,是「狂奔急走」貌;「狘」,是「野獸疾走」意思。

古時,有「然離去」説。

《廣州語本字•卷七》然走:者,急疾,俗讀?然若脱聲。

《説文》:「,走。

」徐鍇曰:「急疾之貌。

」朱翱:「,葵橘反。


謬誤辨析:,《廣韻》居聿切,見母術韻,粵音/kwɐt7/;朱翱「葵橘反」,羣母術韻,粵音/kwɐt9/;《説文》「走」。

「狘」,《廣韻》「獸名,走皃,許月切」,粵音/hyt8/。

詹憲慈「俗讀然若脱聲」謬矣,古籍不見「然」。

「ts’yt一聲」是擬聲,並無可疑,彭志銘詹憲慈誤,誤誤。


《廣東俗語正字考》:「撈飯」「撈」字,是個錯別字,寫應是「」。

「」音「lo」,是「手攪」意思。

《廣州語本字•卷七》勻:勻者,攪勻。

俗讀若撈家之撈。
吊鬼正字

《唐韻》:「,手攪,到切,曹去聲。

」廣州謂攪物而和曰,或寫作撈,誤。

《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沈取曰撈」。

所謂撈者,撈物於水中。

撈無調勻之義。

謬誤辨析:「到切,曹去聲」,粵音/ts’ou6/,與/lou1/韻母,但聲母和聲調不合。


《廣東俗語正字考》:「」意「頸」,正字不是「」,而是同音近義「」字,《説文解字》:「,直項莽貌」。

「項」,即「頸項」。

「直項」即「莽」,作「」樣子解。

《廣州語本字•卷二十二》頸:頸者,猶言直項。

俗讀勉強,或讀若。

《説文》:「,直項莽?貌。

亢,夋。

夋,倨。

亢亦聲。

」桂馥曰:「『直項莽貌』者,『項』《玉篇》作『頸』。

」《唐韻》:「,岡郎切。

」今廣州人謂鯁曰頸,即誤。

謬誤辨析:「岡郎切」擬成粵音/kɔŋ1/。

今查,「」並非「岡郎切」。

「」,《廣韻》「胡朗切」,擬成粵音/hɔŋ5/,「」屬沆小韻,故亦可音/hɔŋ4/,「」/ŋaŋ6/相去。

,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莽,疊韻語,猶莽沆之狀水。

」「莽」是疊韻聯詞,形容「直項」。

眳痏
《廣東俗語正字考》:「眳」,粵音「蚊」,是「眉睫之間部位」;「痏」,音「雞」,是「創傷痊癒後一塊疤痕」。

「眳痏」,眼尾眉中一面好看「瘢痕」。

《廣州語本字•卷二十八》眳痏:眳痏者,眉目間有瘢痕。

讀眳痏若甹衫尾甹,讀痏若雞。

《文選•西京賦》注「眳,眉睫閒」,又云「瘡痏謂瘢痕」。

今謂眳痏,指眉睫間瘡痕。

《玉篇》:「眳,迷盈切。

」讀盟上聲。

《韻會》:「痏,羽軌切。

」軌雞音近,讀痏若雞耳。

謬誤辨析:「羽軌切」是雲母旨韻合口,粵音應為/wɐi5/。

延伸閱讀…

刁鑽廣東話,睇完你識讀嗎?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

詹憲慈「軌雞音近,讀痏若雞」云云,罔顧「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原理。

彭志銘一味襲。

迒巷
《廣東俗語正字考》:「冷巷」「」字寫,是「迒」,粵音「」,是「道路」意思,可解作「獸跡」和「事蹟」,總之,觀其義,「人用小路」。

讀「迒」為「杭」,是國語注音而已!這南北音別。

《廣州語本字•卷三》一條迒:迒,小路。

讀迒若。

《文選•西京賦》「迒杜蹊塞。

」註:「迒,道。

」廣州曰小巷曰迒,謂屋中通行道曰迒巷。

《集韻》:「迒,胡郞切。

」今讀迒若,音之變耳。

謬誤辨析:「胡郞切」是匣母唐韻,粵音/hɔŋ4/。

詹憲慈「今讀迒若,音之變耳」,欠論證,取信。

《説文》:「迒,獸跡。

」「迒」本義是「獸跡」,作「道路」解乃後起義,彭志銘強説「人用小路」。

「迒」「杭」同音,國粵皆然,國語/haŋ/陽平,粵語/hɔŋ/陽平。

誺人
《廣東俗語正字考》:失敗原因推卸別人「賴」,正字是「誺」,讀音「賴」,作「以言誣」解,即「説話」「誣衊」及「毀謗別人」,「欺騙別人」。

《廣州語本字•卷十一》誺人:誺者,以言誣。

讀誺若賴。

《正字通》以言欺曰謾,以言誣曰誺。

《廣韻》,音螭。

今讀若賴者,《詩》「來牟」,劉傳作「釐牟」,釐可讀來,故誺亦可讀若賴。

且誺有落代切一音,見《廣韻》。

謬誤辨析:「以言誣」義不合「歸咎於人」(賴人)。

「」粵音/ts’i1/,「落代切」粵音/lɔi6/。

「來」和「釐」上古屬之部,「來牟」作「釐牟」,「釐」為「來」通假。

廣州音「來」文讀/lɔi4/、白讀/lei4/,是乃「來可讀釐」,而非「釐可讀來」。

且「釐可讀來」(/lei4/可讀/lɔi4/)證明不了「誺可讀若賴」(/lɔi6/可讀若/lai6/)。

詹憲慈審音有誤,彭志銘一味襲,説「誺讀音賴」。


《廣東俗語正字考》:裹包著小孩,以便背起布帶,今人寫為「孭帶」,正字是「背」。

「背」和「揹」,國音讀[bei],粵音讀「孭」!「」,可寫作「褅」,國音「tea」,本是「覆蓋兒用衣被」。

《廣州語本字•卷八》背褅:背褅者,負小兒襁也。

俗讀背若羊咩咩,讀褅若衣帶帶。

……今謂負兒曰背,……《説文》「,緥。

」即褅。

《集韻》「,他計切。

」(筆者:原文過長,作節錄。


謬誤辨析:「孭」/mɛ1/是粵語方言詞,濁音聲母而為陰調,是否古漢語源成疑。

「褅」,「他計切」,粵音/t’ɐi3/,不合/tai3/音。

「孭帶」是用來「孭」小孩「布帶」,「帶」本字,並無問題,口語或變調讀陰上聲/tai2/。

熱䪚
《廣東俗語正字考》:「㶧」這個解作「温暖」字,寫為「辣」,而正式「熱㶧㶧」「㶧」,是「䪚」。

南朝《玉篇》注:「䪚,熱䪚䪚」。

《廣州語本字•卷二》熱䪚䪚:䪚䪚者,甚。

俗讀䪚若辣。

《玉篇》:「䪚,熱䪚䪚。

」《集韻》:「䪚,德,音搨。


謬誤辨析:「德」粵音/tɐp8/,不合/lat9/音。

詹憲慈「俗讀䪚若辣」取信,彭志銘一味襲。


《廣東俗語正字考》:「尛」,唸作「牙籤撩牙」「撩」;而「」,像英文「肺部」「none」音。

「尛」是「帶有麻煩」、「」、指地方「到」意思。

謬誤辨析:《龍龕手鑒•部》:「尛」,「麼」。

《改併四聲篇海•部》引《搜真玉鏡》:「,音小。

」《字彙補•部》:「,音義小同。

」可見,「尛」是「麼」異體字,「」是「」異體字,與/liu1 lɐŋ1/無關。

玉璏
《廣東俗語正字考》:頸鏈穿吊著佩玉,俗稱「玉嘴」,現多簡寫作「玉咀」,有人「」地寫成「玉墜」。

那玉石製成配飾「嘴」音正字,應是「璏」。

古人愛佩劍外出,並玉器鑲於劍柄範圍作裝飾,或製成「劍鞘旁玉製附件」,繫於腰間,此玉石者,便是「璏」,國音唸「衞」,而《廣韻》注「於歲」切,粵音讀「嘴」。

《廣東俗語考•釋器具(上)》璏:—音咀。

玉石骨角鑲器物鼻曰—。

『説文』—。

劍鼻玉飾。

讀若滯。

引伸凡玉飾作佩者俱曰—。

如扇—鏢—之類。

謬誤辨析:
璏,《廣韻》直例切,滯韻,粵音/tsɐi6/;,於歲切,衞韻,粵音/wɐi6/。

國音唸「衞」/wei/去聲,是來自「於歲切」(雲母祭韻三等合口)。

《漢語大字典》「璏:劍鞘旁玉製附件。

古人佩劍,即以代穿璏而繫腰間。

《説文•玉部》:『璏,劍鼻玉。

』徐鍇繫傳:『劍鼻則鐔,謂劍匣之旁韋革處。

』」玉璏裝劍鞘表面,又名劍鼻。

鼻是器物上供貫繩懸掛處。

《廣雅•釋器》:「鈕謂鼻。

」劍璏用來穿劍帶鈕。

彭志銘既引「於歲切」,卻不知其音,説「粵音讀嘴」。


《廣東俗語正字考》:「搭嘴」「搭」字寫是「」。

「」,與「誻」和「沓」通,是「言語」意思。

「」,「語多」貌、「言相惡」「妄語」,和「議論」「複繁雜」外,有「儳」意。

「儳」,是「」解,「儳言」,即「沒等別人話説完,插嘴進去」。

謬誤辨析:「」,《廣韻》本作「誻」,「」(定母),擬成粵音/tap9/,與「搭」/tap7/聲調。

「搭嘴」意謂插嘴、接話,顯然是[動詞+名詞]動賓型構詞。

《漢語大字典》釋義「誻:(1)〔誻誻〕語多貌。

(2)妄語。

(3)言相惡。

」、「:(1)『沓』。

噂沓,言語。

(2)『誻』。

」無論是那個解釋,不合「搭嘴」構詞及意義。

「儳言」意謂「插嘴」,但「」與「儳」並無關係。


《廣東俗語正字考》:「嫸歌柄」,意指「人説話講完,中插話」。

「嫸」,讀音「站」,《説文解字》作「枝格人語」,即「不欲人語而言他,岔開話題」解。

《廣州語本字•卷十一》嫸開:嫸者,他語枝格人言。

讀嫸若站。

《説文》:「嫸,枝格人語。

」喜人言而以他語枝格,廣州話謂「嫸開」。

《廣韻》:「嫸,旨善切。

」桂林音讀嫸則站。

謬誤辨析:「旨善切」是章母獮韻,粵音/tsin2/。

桂林語屬於西南官話,並非粵語系統,詹憲慈謂「桂林音讀嫸則站」,只是「嫸」桂林音「站」而已,不能證「嫸」廣州音「站」。

「嫸」字義合、音不合,詹憲慈考證有誤,彭志銘因襲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