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式大廈(英語:Harmony Block[1],簡稱「HR」)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一種重要設計,以「和諧一型3-4人面積」為核心。透過高度統一的設計和預製組件,和諧式大廈大幅提高了興建效率和降低了成本。此外,透過和諧附翼大廈的連接和彈性的單位設計和配搭,可以滿足各種需求。每座和諧式大廈還會配備統一的指示牌,提高整體規劃的統一性。


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設計與發展
和諧式大廈的誕生與特點
年份 | 重要事件及特點 |
1987年 | 和諧式大廈設計草案啓動 |
1989年 | 和諧式大廈設計正式發表 |
1992年至2009年 | 和諧式大廈在香港公共屋邨和居者有其屋計劃中廣泛使用 |
和諧式大廈的最大特點是高度統一的設計,大量使用預製組件,如預製樓梯、乾牆、廚房工作枱、外牆面板和樓板,這些預製組件加快了建築進度並降低了成本。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將預製組件吊上樓層,並移動到預定位置安裝。這樣的方法不僅節省時間,而且保證了質量的一致性。此外,和諧式大廈還具有增設附翼大廈的靈活性,以根據需求提供不同數量和類型的單位。
在設計上,和諧式大廈採用了統一的指示牌和字體設計系統,這套系統在1991年7月首次發表,並在此後經過多次修改。所有在和諧式大廈內的指示牌均使用類似「細明體」的電腦向量字體,這與以往公營房屋大廈採用的設計風格不同。
和諧式大廈的設計在興建期間經過了大量改動,大致可分為三代。第一代和諧式大廈的供水、排污和座廁通風喉位於單位的露台內,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公營房屋中很常見。廚房和浴室設計上也有創新,例如三睡房單位的廁所和浴室分離,這是香港公共房屋中的首次。第一批使用和諧式大廈的屋邨包括小西灣邨、佳翠苑、馬坑邨、龍欣苑、慈正邨、秀茂坪邨、康雅苑、麗安邨、怡靖苑、天瑞邨和天愛苑等。
從1995年到1996年落成的大廈開始,外牆材料從傳統的「紙皮石為主、油漆為輔」改為「油漆為主,紙皮石為輔」,這標誌著設計上的另一個重要變化。
和諧一型3-4人面積是一種設計精美且功能完善的生活空間。它為3-4人家庭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同時融合了和諧與實用性。這種面積適中的房屋提供了舒適的起居空間,並優化了空間配置以滿足現代家庭的需求。
和諧一型3-4人面積注重室內空間的流線型設計。透過巧妙的佈局,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可用空間,使居住者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享受到舒適和自由。開放式的廚房和客廳區域連接在一起,增加了社交和家庭活動的機會。
除了實用性,和諧一型3-4人面積還著眼於提供與大自然的接觸。帶有大面積玻璃窗户和陽台的房間使室內外的界線模糊,讓自然採光和新鮮空氣充滿整個房間。
這種面積的房屋還考慮到了家庭成員的私密性和獨立性。寬敞的卧室和浴室區域允許每個人都能在需要時獲得舒適和休息的空間。同時,温馨的共享區域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無論是小家庭還是四口之家,和諧一型3-4人面積都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它提供了一個結合舒適、實用和親密感的完美居住環境。
總結
和諧一型3-4人面積是一種注重實用性和舒適性的設計。它充分利用空間,提供了舒適的居住區域和與大自然的接觸。無論家庭成員的數量如何,這種面積的房屋都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並營造出一個和諧、温馨的家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