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手指甲】咬手指甲造成的健康隱患,不可忽視的四大疾病!

【咬手指甲】咬手指甲造成的健康隱患,不可忽視的四大疾病!

「咬手指甲」的習慣性行為在壓力、飢餓或無聊時常常出現。這種行為有時也是心理或情緒失控的表現,甚至可能無法察覺自己在做。不少人在入睡時還會繼續咬指甲,可能是夢境或壓力的反應。佛洛依德學説認為,這種行為是口腔期粘滯的表現之一。咬手指甲被認為是一種輕微的自殘行為,七至十歲的兒童約有三成,而青少年則高達八成一有這個習慣。」

咬甲癖的成因及健康風險

咬甲癖的解釋

咬甲癖是個人在緊張、焦慮、飢餓或無聊的情緒下不自覺地啃咬指甲或趾甲的習慣性行為。這種行為可能是心理或情緒失調的表現,有時甚至被視為一種輕度的自殘行為。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咬甲癖可能是口腔期固結的表現。研究表明,約有30%的7至10歲兒童與81%的青少年有這種習慣。

咬手指甲 Play

咬甲癖的健康風險

長期咬甲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

咬手指甲

  • 甲溝炎:由於咬甲導致的指甲邊緣皮膚破損,容易引發感染和炎症。

  • 口腔感染:被咬的指甲中可能藏有細菌,進入口腔後可能引發感染。

  • 牙疾:咬甲行為可能與牙齒問題有關,如牙齦炎。

評估與治療

經驗豐富的醫師會留意病人是否有長期咬甲的習慣,以評估可能的健康風險。對於咬甲癖,約有25%的患者會尋求專業治療。根據Pacan等人的研究(2014年),咬甲癖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無聊和寂寞等情緒有關。在醫學生中,咬甲癖的流行率尤其高。然而,咬甲癖並不一定是強迫症的行為,而可能是一種被稱為「妥瑞氏症候羣」的神經精神疾病的表現。

建議與預防

為了預防這些健康風險,建議有咬甲癖的人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瞭解潛在的病因並進行適當的治療。此外,保持良好的衞生習慣,如定期修剪指甲,洗手,以及尋求心理或行為輔導,以減少咬甲的衝動。

咬手指甲是許多人的一個習慣,有些人可能在壓力大或焦慮時更容易咬手指甲。這種行為看似無害,但實際上對手指和指甲的健康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咬手指甲可能導致指甲變形、裂開和易碎。而且,這種行為容易讓細菌滋生,增加感染的風險。當你用咬手指甲的方式處理情緒時,更有效的方法是尋找其他的發洩方式,例如運動、冥想或找人傾訴。專業的心理輔導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幫助你處理焦慮和壓力。

咬手指甲也可能造成牙齒問題。咬指甲時,你的牙齒可能遭受不必要的壓力,導致牙齒移位或損壞。長期下來,這種習慣還可能導致牙齒矯正的需要。

瞭解到這些負面影響,你可能想要找到方法來停止咬手指甲。這裡有一些建議:

  • 保持手指甲的整潔:定期修剪和整理手指甲,可以減少咬手指甲的誘因。
  • 戴手套:在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戴上手套可以提醒你不要咬手指甲。
  • 尋找替代方法:當你感到緊張或焦慮時,試著用其他的活動替代咬手指甲,例如玩壓力球或擺弄橡皮筋。
  • 簡單的改變和替代方法可能需要時間來克服這個壞習慣,但是堅持下去是值得的。保持健康的手指和指甲不僅會讓你看起來更好,還可以讓你避免潛在的身體和牙齒問題。

    延伸閲讀…

    咬指甲

    我們為什麼會咬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