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之壁】嘆息之牆:古希臘神祇悲嘆之所

【嘆息之壁】嘆息之牆:古希臘神祇悲嘆之所

哭牆:猶太教最神聖之處

猶太教的聖地哭牆,位於耶路撒冷的歷史悠久的舊城區,是一面長50米、高20米的不朽石牆。這座石牆是第二聖殿遺址,是猶太人最神聖的朝聖地。

歷史淵源

嘆息之壁 Play

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王建造了第一聖殿,作為猶太教的主要禮拜場所。幾個世紀後,巴比倫人入侵並摧毀了第一聖殿,流放了猶太人。波斯君主後來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並在第一聖殿遺址上重建了第二聖殿。

公元前1世紀,希律王擴建了第二聖殿,將聖殿山的地基擴大,並修建了488米長的擋土牆。其中擋在聖殿山西側的石牆就是今天的哭牆。

嘆息之壁

毀滅與重生

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第二聖殿,只留下了四面牆。羅馬帝國後期,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但被允許在聖殿被毀的紀念日祈禱。穆斯林征服耶路撒冷後,在聖殿山上修建了清真寺,但保留了擋土牆。

靈魂庇護所

哭牆是一個精神庇護所,猶太人在此祈禱、哭泣和尋求慰藉。猶太人相信,哭牆是通往上帝的途徑,離存放約櫃的“至聖之所”最近的地方。

猶太人的聖地

哭牆是猶太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是瞭解猶太教歷史和信仰的窗口。縱使歷經時間變遷和政治動盪,哭牆依然屹立不倒,象徵著猶太民族的韌性和信仰。

嘆息之壁:威尼斯共和國的闇黑秘密

嘆息之壁,義大利語為 Ponte dei Sospiri,是一座建於17世紀的巴洛克式石橋,它橫跨在威尼斯共和國兩座建築物之間,將道奇宮的大刑庭與總督宮的牢房連接起來。

嘆息之壁的緣由

嘆息之壁得名於囚犯們在通過這座橋樑時發出的哀嘆之聲。據説,當囚犯們被押送至牢房時,他們會通過這座橋樑最後一次向威尼斯的美景告別。橋樑的設計刻意採用封閉的空間,讓囚犯們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只聽得到運河上划船的聲音,加劇了他們對自由的渴望與嘆息。

嘆息之壁的結構

嘆息之壁由白色的伊斯特拉石灰岩建造,呈拱形結構,長約11米,寬約2米,高約8米。橋樑兩側有兩扇小窗户,分隔著橋樑的中央拱頂。

特徵 描述
材質 白色伊斯特拉石灰岩
結構 拱形,兩扇小窗户
長度 約 11 米
寬度 約 2 米
高度 約 8 米

嘆息之壁的歷史

嘆息之壁建於1600年,由建築師安東尼奧·孔蒂和喬瓦尼·格呂斯負責設計。當時,威尼斯共和國需要一座新的橋樑來連接道奇宮和總督宮。然而,由於道奇宮的大刑庭和總督宮的牢房位於不同的建築物中,這座橋樑必須採取特別的設計。

嘆息之壁的建造歷時數年,直到1605年才完工。從此,它成為威尼斯共和國黑暗歷史的一部分,見證了無數囚犯在失去自由後的嘆息和絕望。

嘆息之壁的用途

嘆息之壁的主要用途是將囚犯從道奇宮的大刑庭押送至總督宮的牢房。大刑庭是威尼斯共和國審判和監禁政治犯的地方。一旦被判有罪,囚犯就會被押送通過嘆息之壁,進入牢房服刑。

這些牢房條件惡劣,狹小且陰暗。囚犯們經常被關押在黑暗中,飽受飢餓和疾病的折磨。嘆息之壁成為囚犯們希望與恐懼的分界線,象徵著他們對自由的最後一瞥。

嘆息之壁的傳説

有關嘆息之壁流傳著許多傳説。據説,在17世紀,一名名叫卡薩諾瓦的情聖被關押在道奇宮。他在一次越獄過程中,裝扮成神父爬上嘆息之壁,並從小窗户跳進運河中逃走了。

另一個傳説稱,一名女囚犯因丈夫的背叛而被關押在總督宮的牢房中。每天清晨,她都會在嘆息之壁上哭泣,傾訴她的悲傷和思念。後來,她的故事感動了一名守衞,並幫助她逃出了牢房。

嘆息之壁的影響

嘆息之壁一直是威尼斯共和國黑暗歷史的象徵。它提醒人們當時政治壓迫和監獄制度的殘酷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嘆息之壁已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人們紛紛參觀這座標誌性的橋樑,以瞭解威尼斯曾經的陰暗面。

延伸閲讀…

嘆息之牆(希臘神話中的一塊牆壁)

嘆息牆

結論

嘆息之壁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建築,它見證了威尼斯共和國的黑暗過去。這座橋樑的拱形結構、封閉式設計和囚犯們的嘆息聲,都為它增添了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感。今天,嘆息之壁仍然提醒我們自由的重要性,以及權力過度所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