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簡稱川或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一個省份,省會及城市是成都市。
有“天府之國”稱[2]。
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兩大部分組成,全省人口絕大部分聚居四川盆地[3]。
常住總人口8374萬人,省人民政府駐成都市錦江區督院街30號。
四川地區先秦時屬巴、蜀兩國,稱“巴蜀”,後宋代此設置“川峽四路”而得名“四川”[2]。
四川地區出現過包括蜀漢、前蜀、後蜀內多個政權,多次中國歷史上扮演角色[4]:南宋四川軍民依靠山城抗擊蒙軍53年,延長了南宋國祚[5];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導火索[6];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重慶做為陪都,使得四川成為中國“後方”,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4][7]。
1997年,重慶脱離四川省成為直轄市;兩省市發展,合稱「川渝」。
四川農業發達,是中國工業基地之一[8],四川川茶、川酒、川鹽、蜀錦產品聞名。
四川還是全世界開採和使用天然氣地區[9],全世界紙幣“交子”誕生於宋代四川[2]。
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西部各省市第一名[10],位於四川盆地之中成渝地區是中國西部經濟發達、城鎮密度地區[11]。
四川旅遊資源,擁有包括九寨溝、黃龍、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四川大熊貓棲息地5項世界遺產內眾多風景名勝,是中國旅遊目的地之一[12]。
唐初設劍南西川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川”乃“平川廣野”意[13]:321[14]:360。
到北宋時,開寶三年(970年)置西川路,四年(971年)分置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合併川峽路。
鹹平四年(1001年),分川峽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名由此產生[15]:103。
“四川”作為地區名稱正式確定,始於南宋初設置四川轉運使、四川宣撫使、四川安撫史官職[15]:103。
元置四川處行中書省,明改四川處承宣布政使司,四川省,沿用至今[14]:360。
有種説法認四川得名於境內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但這是巧合,且[16]。
:128大約商朝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巴、蜀,是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為代表高度發達蜀文明。
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成為中華文化源頭之一,中國歷史上佔有地位[17]。
據考古發現,兩百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開始有了人類活動[18]。
四川境內有命名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處。
距今一萬年前,四川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四川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稱為“交子”。


其中是廣漢三星堆遺址[19]。
公元前4500前4000年間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成都平原為中心川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寶墩文化。
距今約四千年前後,四川地區進入青銅時代,關於古蜀國上古傳説大多描述是這一時期歷史,其主要內容是關於古蜀國先王世系和活動,較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苰化碧。
儘管有蜀國文字,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遺址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説證,到商代,四川成都平原進入奴隸社會[20]。
夏商之際,蜀人部落今茂縣一帶遷徙成都平原[21]。
商周時期,成都平原建立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説中“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
“三代蜀王”後,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都城遷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
大約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蜀鱉,鱉建立了開明王朝[22]。
古蜀國開明王朝於廣(今雙流),國力,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都城廣都遷往成都。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統一天下做準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21][23]而今四川北部、東部和重慶地區,巴國青銅文明東周時期進入了全盛時代[24]。
戰國末期,巴國楚攻伐,後閬中。
巴、蜀鄰,通過考古可知,巴文化蜀文化影響、滲透,同一,形成後世稱“巴蜀文化”。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苴求救於秦國。
秦國遣大軍石牛道伐蜀。
蜀國滅亡後,秦移師東進,輕取巴國重鎮江州和閬中,俘虜巴王,巴國滅亡[25]。
秦攻佔巴蜀後,四川地區設立了巴、蜀兩郡。
四川地區實行秦國制度,開始進入郡縣制社會。
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年間(前276年~前256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為秦始皇吞併六國提供了物質保證[26]。
秦漢之際,劉邦受項羽封漢中王統轄漢中和巴蜀,漢國。
楚漢戰爭時期,四川捲入戰,併漢高祖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提供了後保障[27]。
西漢前期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
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齊魯地區相媲美。
西漢末,公孫述佔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劉焉父子割據(189年~214年)。
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劉備入西川後成都稱帝,史稱“季漢”(221年~263年)。
季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
形成魏、漢、吳三國鼎立局面。
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漢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漢國魏國併。
,司馬炎建立晉朝。
西晉永興三年(306年),李雄成都稱帝,國號“大成”。
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改國號“漢”,歷史上因之合稱“成漢”。
成漢是“十六國”中建立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四川地區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宋、齊、梁,北朝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統治。
於政治動盪,戰亂,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28]。
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併入隋版圖,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而進入全盛時期;中唐時,有“揚一益二”説。
天寶時,唐玄宗入蜀避難。
後有多位大唐皇帝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泚,唐僖宗避黃巢之。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結束,王建、孟知祥後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18年、31年。
前、後蜀政權之間9年時間後唐統治。
前蜀、後蜀前期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於受中原戰亂影響,四川一度成為全國地區。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太宗時,今四川省所在川峽四路發生多次小規模民變,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
但是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這一地區安定,使得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全國處於遙遙領先地位,南宋時成抵抗金、蒙後方。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四川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稱為“交子”。
南宋全盛時,川峽四路人口佔南宋全國23.6%(1231年有户540萬),經濟總量佔南宋全國四分之一,軍糧佔三分之一,是南宋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之一。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漢中,開始了四川境內半個世紀逃荒、移民、逮捕、屠殺、掠奪和破壞。
大多數四川人民逃到東邊貴州、湖廣省,其他向南逃倒廣西、廣東。
蒙古軍完全佔領四川後,人口鋭減,元世祖元十五年(1278年)四川納入版圖,户數15.5萬户,人口達到77.5萬人,只餘蒙古軍隊入侵前人數總量2.4%(應考慮居民逃離當地情況),經濟是全國十一個行中書省之中倒數第一,然而持續了幾十年。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
後開始組織移民。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人口從洪武四年(1371年)60萬增加到134萬人。
到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四川布政使司地區人口增加到3,102,073人。
期間四川經濟文化得到恢復,四川成為全國省份之一。
但是明神宗萬曆後期開始四川陷入戰禍之中,明廷了十年時間應付川南播州楊應龍反覆叛降,於1600年剿滅。
明末流寇軍張獻忠領袖率軍入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將成都作為政權中心,定名西京。
清朝入關後,四川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趨於。
於明末張獻忠四川進行屠蜀以及清初時長期戰亂導致四川人損失殆盡。
於是,清廷順治朝到乾隆進行大規模移民運動,史稱“湖廣填四川”。
這次100多年移民運動使得一開始人口缺乏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經濟得到恢復。
到清朝中後期,四川省經濟於江蘇、浙江、廣東,位居全國第四位,屬於經濟發達省份[29]。
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起義,歷時9年清廷起義鎮壓下來。
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籐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重慶通商口岸,民族資本主義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領石達開入川,後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
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索。
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和尹昌衡後任都督[30][31]。
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慶兩地軍政府合併,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
1913年6月,袁世凱任命胡景伊四川都督。
1916年5月22日,四川督軍陳宧四川宣佈立,反袁世凱稱帝。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四川督軍兼省長。
蔡鍔病情惡化,於9月離川東渡日本治病。
1918年,熊克武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併兼攝四川省軍、民兩政。
1919年4月,四川防區制形成,各個防區軍閥割據,混戰近十五年。
其中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八個主要軍閥派系。
1921年6月熊克武辭職,推舉劉湘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
1924年劉湘任川滇防督辦,四川善後督辦。
1929年國民政府授於劉文輝四川省政府主席。
1932年,劉湘、劉文輝交戰。
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
1934年12月劉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3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內遷四川,四川成為中國後方。
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出的貢獻。
1939年9月,蔣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33],同月,重慶成為一等院轄市,一個月後再升重慶市陪都。
1940年11月,蔣介石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由張羣兼任。
1940年12月,重慶成為陪都,劃離四川省,四川成為戰時直隸省。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重慶進行了期43天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後,鄧錫侯、王陵基後任四川省主席。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
東部四川盆地年氣温14~19℃,中國同緯度其它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1℃左右。


延伸閱讀…
1949年12月2日重慶成立軍政委員會。
10日,蔣介石自成退守台灣,12日西康省起義,27日解放軍控制成都。
1950年3月12日,駐雲南、四川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成南北兩路進逼西昌,打響西昌戰役。
3月20日,西昌正式撒守。
四川省政府主席唐式遵逃亡,禮州棄車改為步行,瀘沽進入越嶲,準備這裏回到川南進行遊擊,中共方面抗衡。
3月27日,唐式遵人來到越嶲縣山地區時候,遭到彝民配合解放軍包圍,戰鬥到深夜,國軍殘部全部殲滅,唐式遵戰死。
唐式遵是唯一戰死中華民國末任省政府主席。
同年4月4日解放軍西昌戰役取得勝利,解放軍控制四川全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將四川省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全國範圍內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四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
四川省人民政府由此成立,其中原川東行署所在地辦公人員重慶直轄市巴縣遷往北碚,成立四川省北碚市。
1954年7月,重慶市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
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東劃歸四川省。
1959年1961年三年饑荒時期,豐衣足食四川省成都平原幾個少數城市以外,遭受了歷史上未有過的饑荒,人口眾多,耕地川東山區,造成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940萬人,總數居各省前列,其中達縣和重慶達到642萬人,佔達縣和重慶人口37%,佔全川人口比例達到13.07%,居各省第二位[34],是同期國內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存生活受到損害省份。
三年災害於四川省可以説是一個轉折點,讓四川省退出了中國發達地區序列,成為排名中游中等省份。
1964年起,四川省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重慶、成都是其中核心。
其中重慶市是全國三線建設輸入人口城市,1963年1974年,累計輸入三線建設人口達到224萬人。
1981年,四川洪水,全省有119個市(縣、區)受災,受災人口共2000萬人,其中888人死亡、13010人受傷,倒塌房屋139萬間,113萬人無家可歸,80條公路幹線全部沖斷,另有牲畜死亡138812頭,沖毀耕地112萬畝[35]。
1997年,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四川劃出成立重慶直轄市。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地震,造成69,227到300,000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地震[36],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一次[37]。
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省災區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衞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方面受到破壞。
2017年,國務院批覆並成立中國(四川)貿易試驗區。
2019年,四川省GDP全國31個省份中排名第6位,回到中國經濟前列[38]。
四川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是中國內陸腹地省份之一,介於東經97°21′-108°31′和北緯26°03′-34°19′之間,全省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921公里,面積48.41萬平方公里。
四川西部地區是青藏高原一部分,東部地區大都位於四川盆地內。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和陝西接壤。
四川省境內山地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面積佔全省幅員面積77.1%、12.9%、5.3%和4.7%。
其中,盆地外圍高山佔18.3%,川西高山與高原佔45.1%,川西南山地佔11.6%,盆地丘陵佔7.3%,盆地緩丘、平壩佔7.2%,盆地內平原佔10.5%。
[39]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界,四川可分為東部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區,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區。
四川地形複雜多,包含四川盆地、川西高原(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山地幾大地貌單元,地跨中國地勢第一及第二階梯,西高東,西北向東南傾斜,高差達7300多米。
全省點是川西大雪山主峯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超過亞洲外世界其它各大洲峯。
四川省位於地震帶,屬於地震多發省份。
四川省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部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屬長江流域,是青海外另一個長江和黃河流經省份。
長江是流經四川河流,上游稱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界河,金沙江流至宜賓後稱長江。
長江四川境內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
四川是中國水能資源地區之一,擁有大量水電站。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佈於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地區,冰蝕湖、溶蝕湖、堰塞湖主,無面積湖泊。
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個,湖泊有邛海、瀘沽湖。
四川北部若爾蓋地區是中國沼澤地區。
四川處於亞熱帶,於地形和季風環流交替影響,氣候複雜多。
説,東部四川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西部高原地區受地形影響,垂直氣候帶為主,該地區南部到北部,氣候類型亞熱帶過渡亞寒帶,而垂直方向上則分佈有亞帶到凍帶各種氣候類型。
四川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時,是全國日照地區。
複雜多氣候條件,形成了四川多彩的土地利用類型、種類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地理景觀,有利於農、林、牧和旅遊各業綜合發展。
東部四川盆地年氣温14~19℃,中國同緯度其它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1℃左右。
延伸閱讀…
其中,1月氣温3~8℃,7月氣温25~29℃,春季及秋季氣温接近年氣温。
該地區四季分明,無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年氣温於8℃,其中1月氣温-5℃左右,7月氣温只有10~15℃,全年無夏,冬季漫長。
而川西南山地年氣温因地形而異,谷地15~20℃,山地5~15℃。
東部四川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其中盆地周邊山地多於盆地腹地,而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量地區,達1300~1800毫米,當地城市雅安有“雨城”稱,故柳宗元提出“蜀犬吠日”説法。
季節上説,四川冬季降水,佔全年總雨量3~5%,夏季降水多,佔全年總雨量80%,冬幹夏雨,雨同期。
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降雨,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其中金沙江河谷於400毫米,是全省乾旱地區。
該地區幹雨季分明,6~9月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70~90%;11~4月乾季。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乾季節分明。
四川擁有探明儲量礦產資源132種,佔全國資源種數70%,其中天然氣、硫鐵礦、芒硝、螢石、鈣、釩、鈦儲量居全國第一。
資源開發基礎上天然氣化工、天然氣能源、釩鈦金屬加工產業國內具有優勢。
各類石材及礦泉水儲量和產量。
四川是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區,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五大牧區之一,動植物資源。
其中天然中藥材4300多種,藥用植物種類佔全國75%,是國家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中藥上有“無川成方”説。
四川省境內可利用植物資源1萬多種,脊椎動物1100餘種,屬國家保護植物84種,全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9種,動物種類和植物種類位居全國第二位。
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佔全國30%,動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74%以上大熊貓分佈四川境內[40]。
四川省傳統上四川盆地為中心分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片區,而川西高原山地稱為川。
明代四川設有川西道,川北道,上下川東道,上、下川南道[41]。
清代四川基本延續明制,四川盆地四分為川西成綿龍道、川北道、川東道、川南永寧道[41]。
這一行政劃分延續民國及共和國初期,1950年1952年間四川省分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41]。
1997年6月18日,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4個地級行政區四川省劃出組成重慶直轄市後,原川東地區今大部屬於重慶直轄市。
2006年後,四川省基於地理和政區全省分為了成都平原、川東北、川南、攀西、川西北五個經濟區[42]。
四川省現轄1個副省級市,17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
共有55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105個縣及4個自治縣。
四川處於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地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交疊過渡地帶,中央為四川盆地,四圍是高山,因此古代交通。
世人皆知“蜀道難”。
現代化以來,四川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交通運輸建設而改善。
四川省政府於2014年發文,積極支持省內綿陽,南充,瀘州三座城市開展軌道交通前期規劃研究工作。
但2018年國務院收緊軌道交通審批後,成都外四川各地級市無獨立軌道交通建設時間表。
廣安市於2017年起開建跨座式單軌列車廣安雲軌示範線,但目前處於停工狀態[61][62]。
另外宜賓市於2019年建成首條智軌線路,但其並非軌道交通,而是於公路路面行駛一種公交。
四川擁有成都雙流(2)、綿陽(49)、瀘州(63)、西昌(91)、宜賓(94)、南充(98)、達州(119)、廣元(139)、攀枝花(145)、巴中(156)、稻城(184)、黃龍(191)、格薩爾(218)、阿壩(219)、康定(228)、成都天府(新建)16個有定期航班通航民用機場(括號內數字2020年度機場旅客吞吐量國內機場排名)。
樂山機場、馬爾康機場列入規劃建設。
其中稻城亞丁機場是全球海拔機場[63]。
2009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啓第二跑道[64]。
成都成為了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廣州後第四個擁有雙跑道機場航空樞紐[65]。
目前,有中國國航西南分公司、四川航空公司和成都航空公司三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四川成都,雙流機場是這三家公司基地機場。
2021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後第三個擁有雙機場城市。
四川內河通航里程超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1532公里(2018年數據)。
年吞吐量100萬噸以上港口6個。
長江四川段建成三級航道,嘉陵江、岷江列為國家批准的18條高等級航道,納入了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方案。
四川擁有1000噸級以上船舶304艘,貨船單船生產能力達到4000噸級[66]。
2012年度,四川水路運輸累計完成客運量3276萬人,旅客週轉量2.7億人公里,去年同期增長6.3%和3.8%;完成貨運量7161萬噸,貨物週轉量103.7億噸公里,去年同期增長12.5%和15.0%;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7705萬噸,其中集裝箱完成吞吐量16.05萬標箱(集裝箱港口瀘州港和宜賓港完成量),去年同期增長8.9%和47.8%;大件運輸完成170,4萬噸,去年同期增長-7.6%和2.0%[67]。
四川工業體系完備,擁有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進材料、能源化工五大支柱產業[2]。
2019年,全球50%筆記本電腦芯片四川進行封裝測試,同時四川發電設備產量多年居世界第一[2]。
2019年四川新興軟件產業收入超過3691億元[69],成都天府軟件園是中國專業軟件園區之一[70]。
四川大型企業主要有希望集團、四川長虹電子集團、鴻富錦電子(成都)、宜賓五糧液集團、四川省鐵路產業投資集團、攀鋼集團、通威集團、藍光集團、華西集團、藍潤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
2019年,希望集團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是四川企業[71]。
2020年末,四川省共有上市公司136家,總市值超3萬億元,數量、市值排名中國第八位,其中四川市值上市公司五糧液集團[72]。
四川天然氣儲藏和開發量居中國前列。
於四川水電可開發量位於全國第一,是少數水電比重超過火電省份。
預計2020年前,四川有長江幹流及雅礱江梯級開發多座大型水電站建成,四川成為全國電力輸出基地。
四川是全國三大電力設備生產基地之一,目前水、火、核、風發電設備生產領域有市場佔有率。
同時,四川是國內太陽能硅基半導體電池發電原材料多晶硅、單晶硅、非晶硅生產基地之一,其中四川新光硅業公司擁有國內第一條達產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新光外,有四川永祥、電天威硅業、東汽硅材料、川投硅業太陽能發電硅材料生產商。
四川盆地以外人瞭解四川,程度得益於《三國演義》民間傳播。
三國時期,蜀漢主要地盤四川盆地,蜀漢君臣益州為根基,恢復漢室己任,北伐卻未能。
我國四大盆地,北往南是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面積排第三,海拔,緯度,環境。
古代稱江河為“川”,山川指山河,子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捨晝夜。
”孔子是春秋魯國人,他站魯國標誌性河流泗水旁,感嘆時間像流水晝夜流逝。
金沙江從四川盆地西南進入,與岷江匯流後稱長江,從盆地東部巫山峽谷流出。
四川盆地有多條北向南匯入長江支流,西到東有岷江、沱江、嘉陵江。
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河,並稱“四川”,四川盆地因此得名。
岷江源自岷山南麓,北向南穿過成都平原,長約735千米,宜賓金沙江匯流稱長江。
岷江支流大渡河長約1062千米,這麼算大渡河才是岷江正源。
古代對河流認知主要平原和山地帶,知道黃河源頭哪,説“黃河水天上來”。
大渡河幹流主要川西高原上,流入四川盆地這一段,古人將大渡河做岷江支流。
同樣情況發生金沙江上,岷江與金沙江匯流後稱長江,雖然金沙江長約2316米,但金沙江雲貴高原下來,其四川盆地長度不如岷江,古代認為長江上游是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