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紫色盆地」)——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華鎣山以西的平原:
- 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
- 面積廣闊,達6000平方公里。
- 自流灌溉,氣候宜人,土壤肥沃,素有「天府之國」之稱。
華鎣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方山丘陵:


- 由緩傾的紫紅色砂頁巖構成。
- 特色地貌:方山式丘陵。
- 海拔約350-450米,相對高度數十米。
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嶺谷:
- 由東北—西南向的條狀山地組成。
- 海拔700-800米;谷地中低丘和平壩相間。
- 川東主要的農業和人口聚集地。
盆地邊緣山地:
- 海拔普遍在2000-3000米。
- 包括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大婁山、大涼山。
- 山勢陡峭,發源於此的河流多呈「V」形谷。
盆地底部:
- 海拔約250-700米,地勢東南傾。
- 內流河流最終匯入長江幹流。
- 被中生代紫紅色砂岩和泥岩覆蓋,因此又稱「紅層盆地」。
- 丘陵為主,低山和平原次之。
地質演化:
- 早期為內陸湖盆(蜀湖)。
- 經歷「印支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抬升褶皺,盆地輪廓形成。
氣候特徵:
-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氣温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 邊緣山地降水充沛,盆地底部則相對乾燥。
經濟意義:
- 糧食、油料、肉類的重要生產基地。
- 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產區之一。
- 主要城市包括:成都、重慶、雅安、自貢等。
2008年汶川地震:
- 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 導致四川盆地局部下降,龍門山上升。
- 特徵:強烈地震,地表破裂,大區域地表變形。
- 根本原因:地震帶構造運動。
四川盆地:天府之國的地理心臟
四川盆地,位於中國西南部,是一個四面環山、地勢平坦的巨大盆地。它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總面積的3.4%。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臨湖北省,南鄰貴州省和雲南省,西接西藏自治區,北界甘肅省和陝西省。盆地呈現東北走向,長約600公里,寬約400公里,海拔一般在500-1000米之間,最高點為四川省綿陽市境內的劍門山,海拔2077米。
地形地貌
四川盆地以平原為主,丘陵和山地分佈在其周緣和盆地內部。盆地中央部分為成都平原,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被譽為「天府之國」。周圍環繞著龍門山、邛崍山、大涼山、秦嶺等山脈,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盆地環境。
水文特徵
四川盆地水系發達,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主要河流縱貫其中。這些河流均發源於周圍山脈,匯入長江。盆地內還有眾多的湖泊,如邛海、瀘沽湖等,為盆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
氣候特徵
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熱,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温15-18℃,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盆地內部受地形影響,氣候有所差異,山地氣温較低,降水較多,而平原地區氣候温和,降水較少。
地質構造
四川盆地地質構造複雜,經歷了多次地殼運動。盆地內部主要由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沉積巖組成,其中以砂岩、泥岩為主。周圍山脈則由較老的岩石組成,主要是花崗巖、變質巖等。
經濟發展
四川盆地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域。盆地內部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農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成都市作為盆地中心城市,是中國西部重要經濟中心。近年來,四川盆地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九寨溝、黃龍等風景名勝區聞名中外。
主要城市
四川盆地內主要城市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