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變的時裝界,品牌形象的建立往往需要藉助各種創新的視覺語言。不同的色彩運用能夠傳達不同的情感和意涵,而四種顏色尤其在時裝設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色彩不僅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還能夠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購買行為。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四種顏色的選擇如何塑造品牌形象,以及它們在時裝設計中的創意應用。
數學家們很快就發現,四色謎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並且能夠證明,任何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顏色來著色,這是基於對圖論的理解。然而,在20世紀之前,所有這些理論上的證明都被認為不夠嚴
連續簡單曲線
連續簡單曲線是指一個從[0, 1]映射到平面R2的連續函數c的像集:
並且要滿足:這樣説明曲線不與自身相交(沒有「打結」的地方)。如果,就稱曲線為弧,否則稱曲線為圈[2]:47。
第一型地圖
在數學中,特別是在拓撲學的領域,一個地圖 被定義為一組簡單曲線的集合,這些曲線在一個維度上連續延伸,並在另一個維度上分隔開來的區域。在這個定義中,我們關注的是在歐幾裏得空間 中的地圖,即R^2
。這些地圖可以用來描述一個空間的幾何結構,或者用於研究空間中的流動和變化的模式。
每一個地圖L
都包含有限個簡單曲線,這些曲線可以被視為邊界,它們分隔了空間中的不同區域。這些曲線被稱為域的邊界 或者循環 。地圖的邊界可以是直線、圓弧或者更加複雜的曲線形。地圖的每個邊界被定義為一個經驗函數,它將一個時間段[0, 1]
映射到R^2
空間中。
在肯普提出證明11年後,英國數學家珀西·約翰·希伍德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肯普的證明存在錯誤。希伍德提供了包含25個國家的地圖作為反例,雖然他未能修正肯普證明的錯誤,但他的工作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希伍德的工作在當時並未受到充分重視,許多數學家認為這只是小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
地圖的概念在許多實際應用中都很重要,例如在製圖學、機器視覺、運動規劃和控制、計算機圖形學等領域。通過地圖,我們可以有效地描述和分析空間中的對象和它們的相互關係
新地圖的定義
新定義的地圖將邊和頂點分類為中性與非中性,其中所有屬於邊或頂點的點為中性點。非中性點則分為國家和無界國家。每個國家是連通的開集,而無界國家則是除了中性點之外的點的集合。
新地圖的性質
新定義的地圖是由一個簡單有界平面圖定義的,其邊和頂點構成了中性點的集合。
每個非中性點(即不是邊或頂點的點)被視為一個國家的中心,該國家的範圍是所有能夠從該點經過不含中性點的弧到達的點的集合。
新地圖中只有一個無界國家,它是除中性點之外的所有點的集合。
邊和頂點的定義保持不變,即邊是連續簡單的曲線,頂點是邊的端點。
新四色定理的探討
本文將深入探索四色定理的背景和演變,並探討如何將這一問題轉化為圖論的形式,以尋求解決之道。
四色問題的提出與早期研究
在19世紀中葉,一位名為古德里的年輕人在完成數學學士學位後,繼續修讀法學學位。1852年,他在繪製英格蘭分郡地圖時,意外發現許多地圖可以使用四種顏色染色,且相鄰邊界的不同色塊總能被區分。這個發現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與弟弟弗雷德裏克分享。彼時弗雷德裏克正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數學,師從奧古斯塔斯·德摩根。弗雷德裏克在同一天將這一猜想提問給了老師德摩根。德摩根對此感到興趣,當即與愛爾蘭數學家威廉·哈密頓通信,將問題提了出來。德摩根的信件如今仍保存於都柏林三一學院。哈密頓在三天後的回信中表明,他對解決這個被稱為“四元顏色問題”不感興趣。1
四色問題的早期傳播與研究者的努力
德摩根在推動四色問題的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積極地向其他數學家通信,討論這個問題。在1853年和1854年,他分別與他的前老師威廉·魏巍爾及其妹夫羅伯特·萊斯利·艾里斯通信。1860年,德摩根在《雅典娜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對魏巍爾新書的書評,再次提到了四色定理。一個古德里兄弟中的某人也在同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使得德摩根的書評在1876年開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在看到雜誌上的文章後,向哈佛大學數學學會提交了一份嘗試性證明,對可能證明的思路進行了探討。2
四色問題的再
肯普的證明
在肯普的證明中,他提出了一個基於對國家數目進行的歸納法來證明四色猜想。首先,他證明瞭在任何地圖中,都存在一個國家(頂點),其鄰國數目小於等於5。這是通過將地圖轉換為圖論中的簡單平面圖,並應用歐拉公式來實現的。根據歐拉公式(V + F = E + 2),如果每個頂點至少有6條邊,那麼邊數(E)將不夠大,這與每個區域至少有三條邊的性質矛盾。因此,至少有一個國家的鄰國數目不超過5。
肯普隨後考察了n+1個國家中鄰國數目最小的國家,稱為A國。由於A國的鄰國數目不超過5個,肯普將A國及它的五個鄰國(如果有這麼多)分開考慮,並證明這一小片地區可以最少使用四種顏色來著色,而不會產生矛盾。這樣做是通過仔細分析A國鄰國之間的接觸方式來實現的。
肯普的證明還包括對特殊情況下的進一步證明,這部分是由斯多利完成的。斯多利的證明也包含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的改進,這些都被收錄在《美國數學雜誌》的再版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斯多利和皮爾斯都對肯普的證明進行了介紹,從而使得數學界普遍認為四色猜想已經得到瞭解決。
雖然肯普的證明在當時被廣泛接受,但他的方法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後來的研究發現,肯普的證明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即他的歸納法可能會遺漏某些情況。不過,這並沒有削弱肯普工作的開創性,他的方法為後來的證明提供了一個框架。直到1976年,四色猜想的徹底解決才由計算機輔助證明完成,這個證明是由哈肯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在計算機上進行的。
四色定理的證明與歷史
任何一張表示世界地圖的圖紙都不可能只用四種顏色來填色,使得任何兩個接壤的國家或地區在圖中總有不同的顏色。
1852
統計學家威廉·普萊費爾()提出四色問題,並認為它是一個 Innumerable 問題,即無法用有限的步驟來解決的問題。
1879
青年數學家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嘗試使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四色問題,但她的方法被認為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1890
數學家珀西·格里斯姆·韋加德()提出了一個解決四色問題的嘗試,但是他的證明存在缺陷。
1913
數學家詹姆斯·希伍德()發現了韋加德證明的錯誤,並提出四色問題可能比想象中更難解決。
1976年6月
美國數學家阿瑟·羅賓遜()、史蒂芬·阿爾德()和羅伯特·賀克()使用計算機輔助證明瞭四色定理。
1995年3月
韓國數學家金誌恆()和金賢哲
四色問題的研究趨勢與挑戰
德國數學家的混淆與五色定理的發現
在研究四色問題的過程中,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曾將其與莫比烏斯在1840年提出並解決的另一個問題相混淆,誤認為四色問題是莫比烏斯問題的直接推論。這個混淆在21世紀仍有一些流傳。實際上,莫比烏斯解決的是完全圖K5
不是平面圖的問題,與四色問題無直接聯繫。儘管如此,數學家理查德·巴爾策在1885年重複了這一混淆。
在肯普提出證明11年後,英國數學家珀西·約翰·希伍德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肯普的證明存在錯誤。希伍德提供了包含25個國家的地圖作為反例,雖然他未能修正肯普證明的錯誤,但他的工作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希伍德的工作在當時並未受到充分重視,許多數學家認為這只是小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
肯普錯誤的揭示與希伍德的重要性再評價
希伍德在1890年的報告中指出,肯普的證明中存在缺陷,他未能成功解決這一缺陷,但他的工作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希伍德在肯普的思路基礎上,提出了五色定理,這是一個較弱的定理,它表明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五種顏色比四種顏色更為必要。
希伍德的工作首次揭示了肯普證明的錯誤,他提供了具體的反例來展示肯普的方法並不是總是可行。雖然希伍德的工作在當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貢獻逐漸被數學界認可,
有一則廣為人知的軼事,紀載了閔可夫斯基在一次拓撲學課程中提及四色問題時的發言:「這個問題尚未解決,是因為涉足其中的都是三流的數學家。」當時他宣稱要在課堂上證明此一問題,然而卻未能於下課前完成。此後,經過數堂課的努力後,他仍不得不承認失敗。
從20世紀開始,歐洲數學界對四色問題的研究進展緩慢,而美國方面則顯得更加活躍。多位傑出數學家投身於四色問題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一方面,他們努力修訂肯普的證明;另一方面,他們沿著泰特的思路,持續將四色問題進行轉化,以便利用更為強大的數學工具。
轉化的進程在泰特之後並未中斷。在希伍德1898年的工作中,四色問題又被提出了新的變形。肯普和泰特已經認知到,解決四色問題只需要考慮三個國家有共同「交點」的情況,若更多的國家有共同交點,則可以將其轉化為前者的形式。因此,在對應的染色圖中,每個頂點會剛好連出三條邊。這樣的圖被稱為「三度圖」。希伍德注意到,如果三度圖中的每個邊圍區域的邊數都是3的倍數,那麼圖可以染色為四色。他進而發現,只要存在一種方法,能夠將頂點賦值+1或-1,使得每個區域的頂點數字和能夠被3整除,那麼圖就可以被四色染色。可以證明,四色染色和賦值方法的存在性是等價的。
在美國,四色定理的研究從未停歇。除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皮爾斯以及斯多利等人外,
四色定理與可約環的證明
為了避免過多的數學符號,我將簡化文本,同時保持核心論點的完整性。在四色定理的研究中,喬治·戴維·伯克霍夫貢獻了關鍵的證明方法,即通過尋找「不可避免的可約構形集」來證明地圖的可染色性。這一方法建立在之前的嘗試基礎上,特別是約翰·哈默頓·肯普的工作。
伯克霍夫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可約環」的概念。他將地圖中的國家看做是一個環上的節點,如果這個環上的國家數(即「環的尺寸」)不超過4,那麼他能夠證明這個環是可以「忽略」的,即在不影響地圖染色性的條件下,將其從整體地圖中移除。當環的尺寸超過5時,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但伯克霍夫能夠證明,如果環的內部——即環所包含的國家——不唯一,那麼這個環也是可以約的。
伯克霍夫的策略是找到一系列構形,這些構形在地圖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又是可約的。這樣,如果能夠證明至少有一個極小的五色地圖包含這些構形,那麼就可以通過約化這些構形來減少地圖的國家數,進而導出矛盾,並證明四色定理。伯克霍夫還引入了「伯克霍夫菱形」的概念,這是另一種可約構形,有助於約化較大的地圖。
總之,伯克霍夫的方法是四色定理證明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提供了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來分析地圖的染色問題,並最終確定了四個不同顏色足以染色任何地圖。
富蘭克林證明瞭在極小五色地圖中,必定包含三個鄰接的五邊國或是鄰接的兩個五邊國與一個六邊國,或者鄰接的一個五邊國和兩個六邊國。從而得出25國以下地圖的不可避免的可約構形集。因此在極小五色地圖中,至少包含26個國家。然而,由於環的大小增加,染色的方法數目會急劇增加,使得證明地圖的可約性變得極其複雜。1926年,Reynolds將別克霍夫數從25提高到27,而富蘭克林在1938年推進到31,1941年Winn將之提高到35。直到1968年,別克霍夫數才更新為40。
四色定理是指在平面上劃分出一些鄰接的有限區域,可以用四種顏色來染色,使得每兩個鄰接區域的顏色不同。這個問題最早由南非數學家法蘭西斯·古德里在1852年提出,稱為四色問題或四色猜想。證明四色問題遠比證明寬鬆的五色定理困難得多。雖然有許多嘗試提出證明或反例,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直到1976年,數學家阿佩爾和哈肯使用計算機輔助證明,才首次獲得完整的四色定理證明。這也是最早使用計算機輔助證明的定理之一,雖然最初被一些數學家質疑,但隨著時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界逐漸接受了這種證明方式。儘管如此,許多數學家仍然希望尋找到更簡潔或完全不使用計算機的證明。
肯普,曾經在凱萊的指導下就讀於劍橋大學,因其在聯動裝置模型方面的工作而聞名。《自然》雜誌於1879年7月17日率先報道了“四色猜想得以證明”的消息。完整的證明隨後在當時成立不到兩年的《美國數學雜誌》上發表。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該雜誌的創辦者詹姆斯·約瑟夫·西爾維斯特與凱萊之間的友好關係,因此肯普在雜誌主編的要求下,將這一重要論文發表在相對不太知名的期刊上。
延伸閲讀…
四色定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戀愛畫板歌詞錦零※ Mojim.com
最初的染色問題是用幾何學的概念描述的,嚴謹的版本則需要用到拓撲學的概念來定義。
設有一平面或其一部分,將其劃分為互不重疊的區域的集合。一個“地圖”為以下劃分方式[2]:44:
所謂有界區域,是指能夠用一個長和寬都有限的矩形覆蓋的區域。無界區域則是不能用這樣的矩形覆蓋的區域[2]:44。每個區域相當於通俗説法中的“國家”,而區域之間的邊界(“國家”之間的“國界線”)則定義為連續不自交的曲線,也稱為連續簡單曲線。
連續簡單曲線是指一個從[0, 1
在一張定義於{\displaystyle \mathbb {R} ^{2}} 的地圖中,我們有一組簡單曲線的集合,這些曲線由連續函數c_{i} 定義,從[0, 1] 映射到\mathbb {R} ^{2} 。這組曲線的形成了一種邊界,是理解地圖本質的關鍵。
地圖中的每一條曲線C_{i} 都是由一個連續函數c_{i} 所定義,這個函數將一個閉區間[0, 1] 映射到\mathbb {R} ^{2} 的坐標空間。因此,每一條曲線都可以看做是一種邊界,它們的集合共同定義了地圖的整體形狀和結構。
這些邊界曲線的集合提供了地圖最本質的定義,它們決定了地圖的形狀和特徵。
通過這樣的邊界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地圖的本質在於其簡單曲線的分佈和連接方式,這些曲線共同構成了地圖的形態。
改寫後的文章
在我們的世界中,有著無數的線條和曲線,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圖案。但有一種特殊的規律,這種規律支配著某些特殊類型的線條和曲線,它們被稱之為“地圖”。在地圖上,每條連續的簡單曲線都被稱為“邊”,而邊的端點則被稱為“頂點”。這些邊和頂點定義了地圖的結構,它們將空間劃分為許多連通的開集,這些開集被稱為“國家”。每個國家都是一個極大的連通子集,它們由非中性點通過不包含中性點的弧線定義。這種結構的特性之一是,任何一點都可以通過一條不包含中性點的弧線與其他點連接,形成一個連通的區域。這樣,地圖上就存在一個或多個國家,其中至少有一個國家是無界的。這種地圖的設計不僅在平面幾何中非常重要,它們在地理、交通、通訊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四色定理與拓撲學的關係
在研究四色定理時,拓撲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四色問題本質上是在問,是否可以用最少種類的顏色來填色,使得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顏色,並且相鄰的國家有不同的顏色。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研究地圖的拓撲結構來解決。
首先,要定義相鄰的概念。在四色問題中,我們通常要求每個國家與至少兩個其他國家有邊界相連。這樣的邊界不可折疊,並且不能有十字路口。
接下來,要理解染色問題。一個國家的染色方案是指將其映射到一個顏色集上的函數。四色定理表明,對於任何地圖,都可以找到一個四色染色方案,使得相鄰的國家有不同的顏色。
需要注意,四色問題中定義的國家是沒有飛地的。飛地是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被另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包圍。在四色問題中,我們通常會忽略這種情況,因為它會使問題變得很複雜。
染色方案
相鄰條件
肯普,曾經在凱萊的指導下就讀於劍橋大學,因其在聯動裝置模型方面的工作而聞名。《自然》雜誌於1879年7月17日率先報道了“四色猜想得以證明”的消息。完整的證明隨後在當時成立不到兩年的《美國數學雜誌》上發表。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該雜誌的創辦者詹姆斯·約瑟夫·西爾維斯特與凱萊之間的友好關係,因此肯普在雜誌主編的要求下,將這一重要論文發表在相對不太知名的期刊上。
延伸閲讀…
四色定理
你是那種顏色? 藍綠紅黃四種性格色彩, 輕鬆掌握生活中的 …
斯多利的貢獻
《美國數學雜誌》的顧問編輯威廉·愛德華·斯多利對四色猜想問題也有濃厚的興趣。他對肯普的證明進行了簡化,並在再版時的附錄中增加了對肯普未涉及的特殊情況的證明。1879年11月5日,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這個最終版本的證明首次公諸於世。皮爾斯當時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他也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在那次會議和12月的另一次會議中提出了他使用邏輯方法對證明做出的改進。至此,數學界普遍認為四色猜想已經得到瞭解決。
泰特的再發現
1880年,物理學家彼得·古德里·泰特在《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刊》上也發表了一個四色猜想的新證明,這個證明基本上是肯普工作的變形,並且沒有提供實質性的新證明。
肯普的證明基於對國家數目進行的歸納法。很容易證明當國家數量少於或等於4時,四色定理成立。肯普假設當國家數量不多於n時四色定理成立,他旨在證明
在探究四色定理的證明過程中,肯普引入了一種稱為“可約構形”的概念。當一個國家擁有少於或等於三個鄰國時,它就可以被“去掉”,將其與鄰國合併為一個新的地圖,這個地圖可以用四種顏色着色。由於原來的三個鄰國至多使用了三種顏色,因此可以在合併後的地圖上將“去掉”的國家重新“放回去”,並使用第四種顏色進行着色,這樣就證明瞭四色定理。
當A國有四個鄰國時,如果兩個鄰國同色,則可以將它們視為一個國家,從而減少地圖上的國家數目。如果四個鄰國的顏色各不相同,則可以應用“肯普鏈”方法來將其中一個鄰國的顏色更換為對面的顏色,從而將四個鄰國的顏色減少為三個。如果對面的顏色也是在鏈中的,則可以改變鏈中不同顏色國家的相鄰關係,使得對面的鄰國與A國分開,從而減少鄰國的數目。
當A國有五個鄰國時,肯普通過使用兩次肯普鏈的換色方式,將五種顏色減少為三種,從而證明瞭四色定理對五個鄰國的情況也適用。
四色猜想在短短兩年內被一位並非專業數學家的肯普解決,這一點讓許多數學家感到意外。這個突破表明,四色猜想可能並未涉及數學中深層的本質難點。
四色問題的進展與困局
對四色問題的研究漸漸消退,數學家們已然將其視為既定事實。劉易斯·卡羅爾將四色問題轉變為遊戲:一方設計地圖,另一方負責為其著色。1886年,英國克里夫頓學院校長將四色問題作為全校學生的挑戰題,要求答案不超過一頁文字、30行算式以及一頁圖示。
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將此問題與1840年莫比烏斯提出的另一問題相混淆,認為四色問題是後者的直接推論。這一錯誤在1885年由幾何學家理查德·巴爾策重複提出,並導致21世紀仍然存在類似的傳言。實際上,莫比烏斯解決的是完全圖 K{\displaystyle K_{5}} 不可平面性的問題,與四色問題無直接關聯。
然而,在肯普的證明發表11年後,珀西·約翰·希伍德發表文章,指出肯普證明中存在錯誤。希伍德在文章中遺憾地表示,他無法修正這個錯誤,以得到四色問題的正確證明,因此他的工作更多是破壞性的。不過,儘管未能證得四色定理,希伍德仍在肯普的思路基礎上取得了進展,得出了較弱的五色定理。據希伍德所言,肯普的錯誤在於證明5鄰國是可約構形時的方法不總是成功,他提供了一個包含25個國家的地圖作為反例。
希伍德的工作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數學界普遍認為這只是小小的錯誤,很快就能得到糾正。1894年創刊的《
四色定理的研究歷程
從歐洲的停滯到美國的進展
人物
貢獻
閔可夫斯基
提出四色問題未解決是因為缺乏一流的數學家
泰特
將四色問題轉化為圖染色問題
温尼克
提出可約性的雛形
維布倫
使用拓撲學觀念和有限域上的關聯矩陣作為研究工具
四色問題的研究從19世紀沿續至20世紀,經歷了從歐洲到美國的轉移。在美國,數學家們不懈地探索著這個問題,最終在1912年後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其中,維布倫的工作將四色問題推向了新的高度,他運用了拓撲學和有限域的知識,為後來的解決方法奠定了基礎。
塔特對四色定理歷史的概述
肯普的初步證明與伯克霍夫的繼承
同年,普林斯頓的喬治·戴維·伯克霍夫開始研究四色定理,並提出可約環概念。1913年,伯克霍夫證明不超過12個國家的地圖可用四色染色。1922年,其學生菲利普·富蘭克林將結論擴展到不超過25個國家。由於伯克霍夫首次證明四色定理對不超過12個國家的地圖成立,此數量被稱為別克霍夫數。
伯克霍夫的證明與“定性方法”
伯克霍夫採用肯普的方法,即尋找不可避免的可約構形集。他提出將地圖分為環內部分A、環外部分B和環本身R,當R是4-環或5-環且A中國家不止一個,或者A+R是伯克霍夫菱形時,A+R是可約的構形。因此極小五色地圖不可能包含這些構形。
構形
描述
2鄰國
至少有兩個鄰國的國家。
3鄰國
至少有三個鄰國的國家。
4鄰國
至少有四個鄰國的國家。
5鄰國
至少有五個鄰國的國家。
伯克霍夫的證明理念:若極小五色地圖存在,則其必含可約構形,從而導致矛盾。
富蘭克林對極小五色地圖理論的貢獻
在極小五色地圖問題的研究中,富蘭克林做出了一項重要貢獻,他證明瞭在任意的極小五色地圖中,一定會出現某些特定的構形,這些構形可以被約簡掉。富蘭克林的方法是找到一系列的“可約構形”,這些構形可以從地圖中移除,而不會影響其五色染色性。通過這樣的方法,他能夠推導出所有25個國家以下的地圖的“不可避免的可約構形集”。基於這一發現,富蘭克林進而推導出一個更普遍的結論:任何極小的五色地圖至少包含26個國家。
儘管富蘭克林的方法為理解極小五色地圖問題提供了一種有用的框架,但是隨著地圖中包含的國家數量增加,找到所有不可避免的可約構形以及證明它們的可約性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是因為隨著地圖中環的大小增加,可能的染色方法數量會急劇上升。例如,對於一個6環,存在31種4染色方法;而對一個12環,則存在高達22,144種染色方法。這使得驗證大環構形的可約性成為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
別克霍夫數的逐漸提升
曆史上,別克霍夫數是指理論上最小的五色地圖的國家數。這個數字在研究過程中逐步被提高。1926年,C.N.Reynolds將別克霍夫數從25提高到27。1938年,富蘭克林將其推進到31。1941年,C.E.Winn進一步將之提高到35。直到1968年,別克霍夫數才被更新為40。這些數字的提升反映了研究人員在不斷完善和深入理解極小五色地圖的理論。
富蘭克林證明瞭在極小五色地圖中,一定會出現三個鄰接的五邊國,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