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曾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國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四門,為四門學的前身。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於洛陽
四門立四門小學,屬太常。次年置四門博士40人、助教20人。與國子學、太學同為中央官學。後與太學同在一處。北齊改四門小學為四門學,隸屬於國子寺,設置四門學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學生三百人,教授學生五經文字。


隋朝初年,自京師達於四方,皆立學校,四門學猶存。四門學設博士、助教各五人,有學生三百六十人。專習儒家經典,歸國子寺領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廢止。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
四門學
北魏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於洛陽四門立四門小學,屬太常。三國時設立,為中央官學,教授儒家經典。隋朝初年廢止,改國子寺為國子監。西元六世紀時,隨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四門學成為國子監所屬學派之一。唐朝國子監沿置,亦稱“四門館”,專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子弟中的俊秀者。宋代慶曆三年亦有設置,但不久即廢。
創立時期 | 三國時期 |
行政隸屬 | 北魏太常,隋唐國子監 |
學者級別 | 教授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子弟中的俊秀者 |
課程內容 | 儒家經典 |
結束時期 |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廢止 |
四門學,本為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所設,北魏孝文帝時正式在洛陽四門建立,後經北齊、隋、唐各代,直到宋代慶曆年間仍設置,但時間甚短,元代以後廢止。
四門學
四門學,是指古代中國的四門科目,分別為詩、書、禮、數。這四門學被視為古代中國傳統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徑。
作為四門學的第一門,詩意味著文學藝術的表達。在古代,透過詩歌的創作和閲讀,人們可以探索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並融入到儒家倫理觀念中。
書指的是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書法的學習和實踐,人們可以培養對美的欣賞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專注力和細致觀察力。
禮是古代中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體現了人們之間的關係和禮節。通過學習禮儀,人們可以明白如何與他人相處,尊重他人的權益和尊嚴。
數學作為四門學的最後一門,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學習數學,人們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門學的特點是相互關聯和相輔相成的。詩歌、書法、禮儀和數學在古代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人們通過學習這些學科,可以獲得綜合性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力。
總結來説,四門學是中國古代傳統學習的基礎,它們廣泛應用於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教育體系中。通過詩、書、禮、數的學習,人們可以培養出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時獲得美的欣賞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於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延伸閲讀…
四門學_百度百科
四門學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