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起骨」,這古老而深具意義的葬禮方式,將歷久彌新。在東亞各區域,像閩海人、廣府人、客家人以及越南人等傳承者們,將這種二次葬的傳統保存至今。在這個移動的世界裡,拾骨葬為遷徙者帶來便利,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或新的居住地。
這個葬禮方式彰顯了對先人的尊敬,延續著移民文化的熱忱。當屍體在土葬或風葬中靜靜等待多年後,撿骨的時刻到來了。將骨頭放入金斗甕,再次埋葬,為先人繪上永遠的記憶。
拾骨葬與相關習俗
拾骨葬,又稱撿骨或執骨,是東亞地區一種二次葬的傳統埋葬方式。這種習俗起源於古代的遷徙文化,方便人們將先人的遺骨帶回故鄉或新的居住地。在漢族的一些族羣中,未滿十六歲且未結婚的死者被視為兒童,不一定要撿骨。


-
拾骨葬的步驟:
-
將死者屍體土葬或風葬,等待約六年到十二年,等屍體腐爛。
-
掘開墳墓,撿拾遺骨並裝入金斗甕中。
-
將骨骸整理乾淨後,重新埋葬或遷葬他處。
-
-
祭物與金紙:
-
準備水果或餅乾作為祭品。
-
使用線香(香)祭祀。
-
焚燒金紙,其中祭拜后土使用壽金,祭拜亡者使用四方金。
-
-
撿骨儀式:
-
撿骨從雙腳部位開始,接續是臀部、胸部,最後是頭部。
-
骨骸的完整度取決於下葬年份、棺材狀況等因素。
-
使用毛刷清理骨骸上的土壤和樹根,並在日光下曝曬。
-
撿骨師傅在整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會指導家屬進行祭拜和撿骨事宜。撿骨後,先人的遺骨會被重新安葬或遷移至新的墓地。拾骨葬不僅是一種埋葬方式,也是對已故親人的敬意和紀念。
土葬起骨是一種古老的葬禮方式,早已傳承了許多世紀。在土葬起骨的儀式中,遺體被安放在地下,由土地自然地將其分解,回歸大自然。
土葬起骨這一獨特的葬禮方式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在一些社會中,土地被視為神聖和具有生命力的存在,因此將遺體放回土地中可以使靈魂與自然界融合。
土葬起骨的實踐方式有所不同,因文化和地區而異。一些地區中,人們會挖掘深淵,並將遺體安置在其中。其他地方則可能使用特殊的容器或棺材,以確保遺體能夠順利地進行分解過程。
這種葬禮方式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行為,人們相信土地的力量可以幫助遺體的靈魂找到安寧。它也是一種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感恩,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回歸大自然,並希望能與它保持和諧共處。
總的來説,土葬起骨是一種獨特而意義深遠的葬禮方式。它代表著對自然的敬意和對生命的讚美。土地不僅是人類的歸宿,也是我們靈魂的歸宿。這種葬禮方式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信仰和價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