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或稱十二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時日”代稱或表示“次序”符號,與天干同屬文字計序符號。
地支共12個文字: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循環使用。
地支名來自《白虎通》天干主幹,地支枝葉,稱“甲乙者,幹;子醜者,枝”。
《白虎通》説法來《淮南子》“數甲子,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義演變而來[1]。
史記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將一天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計時制度,即是十二時辰,萌生於西漢式佔(日語:式佔)和歷算中“日加”十二辰[5],十二時辰是十二辰衍生出來產物。


《世本》和裏耶秦簡中只取首字稱為甲子[2][3]。
甲子稱,是因為早時存在一個專用名稱[1]。
十干最初來紀日,十二地支是紀辰[3],古文獻中“日”稱天干,“辰”稱地支[4]。
“辰”古代指日月之會,是每月朔日太陽月亮會合方向,於每月移動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有十二辰。
古代每月昏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觀察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現在所在月份,稱為“鬥建”、“月建”(於歲造成偏移,、今北斗斗柄指向)[5][6]。
十二辰起源,郭沫若認為是古代觀察到木星公轉週期十二年(11.862年),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後這十二部分各命名,即木星軌道分為12個部分,“歲星紀年”,後衍生為“歲紀年”[7][8]。
吳宇虹、陳睿宏認為郭説有誤,主張地支十二辰是來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軌跡序時、月建之法。
吳宇虹認為十二辰天區逆時針排列應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北斗七星左行軌道而確立,而非木星十二次右行軌道。
陳睿宏指出中國古代傳統思維天道左旋、地道右轉,代表天道“月建”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逆時針左行主,代表地道“月厭”十二辰,順時針右行[9][10]。
將一天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計時制度,即是十二時辰,萌生於西漢式佔(日語:式佔)和歷算中“日加”十二辰[5],十二時辰是十二辰衍生出來產物。
古人“萬物興衰、陰陽交替循環過程”解説這十二個地支字[11]。
許慎《説文解字》小篆字形解釋字源,並雜陰陽五行説,今人甲骨文、金文之字形樣貌和構造解釋干支各字本義,不過字本義有分歧或未有定論,取得意見。
干支字序數本不相干,各有其本義。
於表示干支後,許多天幹、地支用字指稱天干地支,或產生出其他意思,本義轉用其他字表示[1]。
甲骨文和金文中,“子”有兩種寫法:(一)表示地支第一位,即“𢀇”字。
(二)表示後代子孫,即今日“子”字,地支第六位是該字形表示。
周初後,用作地支第一位“𢀇”多用“子”替代,免混淆,改用“巳”表示地支第六位[12]。
換言之,地支第一位“子”,其甲骨文為“”或“”字形。
地支第六位“巳”,甲骨文“”表示,而不是“”。
己:起,紀,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延伸閱讀…
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干支,八個字,因以得名。
天干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
商朝開始出現天干地支配和用以紀日,使用干支紀年要一些。
天干,幹者猶樹幹。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內而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屈曲。
丙:炳,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炳燃着,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好比人成丁。
戊:,象徵大地草木。
己:起,紀,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延伸閱讀…
庚:,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萬物更改,秀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支者猶樹之枝。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
寅:髕,陽氣出,陽尚強而髕演於下。
卯:冒,萬物冒地而出。
辰:伸,萬物舒伸而出。
巳:巳,陽氣畢布矣。
午:仵,陰陽交相愕而仵。
:眛,日中昃,陽向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