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風空意思】地水火風空 |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空是指要從用的方面 |所以大日如來胎藏界的真言 |

【地水火風空意思】地水火風空 |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空是指要從用的方面 |所以大日如來胎藏界的真言 |

「內因緣法緣相應事,六界和合故。

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和合故。

」內緣相應法,即六界和合。

此處六界和合,與前面介紹外緣起緣相應法,前面介紹地水火風,是水火地風,我們精神和身體沒有關係。

此處講地水火風,是指人肉體上地水火風,與外界沒有關係。

而且,外緣六界中後一界,是時間;此處後一界,是識界,即意識。

人內因緣,有意識參與,這樣才能成為內因緣。

「此身中作者,名地界。

」常識中,我們會認為:土壤、土地、泥土,叫做地。

而此處「地」,是指我們身體上肌肉、骨骼、有障礙物。

人身體上濕度、温度,是水界、火界;運動部份,叫做風界;口腔、鼻腔、腹腔裡面空間,叫做空界;後一個,意識。

如果沒有這六界,哪怕有了前面所講內因——無明、行、識,無法形成人身體。

除非是像夢裡面身體,或者中陰身身體那樣意形身,所以,內地水火風。

中繼續説道,「彼地界不作是念:我能而做身中事。

」地永遠會認為:我能夠阻礙其它物質,我可以讓身體。

它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物質。

,水、火、風、空沒有這樣意識,但地水風火所有因緣具備時候,形成了我們身體。

正如孩子第一個老師是母親,大地母親教會了他和臣服功課。

地水火風空意思 Play

云何二?所謂:相應、緣相應。

《佛説稻稈》內容主要講是緣起。

緣起分外緣起和內緣起。

佛法,六大觀察宇宙間外現象之外,用來觀察生命自身組成外界統一性。

地、水、火、風、空、識稱六界法,六界做生母胎。

地、水、火、風、空、識界是造萬物造 種,是一切諸物質現象所止。

空界是內外竅隙能成為生長因,識界是內外界所識。

下面接著講觀身念處第六段,原文十二:【 佛説:「複次,諸比丘!比丘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殺牛,於四衢道,片片分解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即六界: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病毒界、原生生物界、原核動物界中國上古神話中,地球有六界,並有六種上古神獸守護一、五行八荒界二、芥子六合界三、九曲黃泉界四、直符靈動界五、宇宙界六、坤元中宮界文史資料中六界1、《佛學大辭典》曰六大。

父子合集講記(十)原文:大王。

云何眼處。

謂四大種。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

若地界淨則眼處。

若水火風界。

釋:佛説:大王,什麼是眼根處?眼根處四大種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構造出來淨色。

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堀山,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地水火風空意思

空,不是什麼沒有,什麼沒有叫「無」。

實際上但凡能説出來,能表達出來,不是空了,所以,是來悟。

佛教中一切經典經首,冠有「如是我聞」四字。

這四字不僅是驗明佛經標誌,同時包含有深層含義。

「如是」二字,説如來説法,如法相解,如法相説;説法,是如實語,誠諦語,能令眾生斷惑證真。

如是,具有勸信含義,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有九人後離開,有出於失望,有因為矛盾,後各自遵循當年阿贊瑜臨終指點,另謀生路四散天涯。

到頭只剩下戴鑫鑫和他另外兩位,阿贊明看重師兄弟。

於有些禪修者來説,專注呼吸時候,會會感到這邊頭、頭脹?會會?會。

什麼會頭、會頭呢?頭緊和頭脹其實並不是病,不是我們身體造成病,除非有一類人專注時候,頭、頭是於他後腦或者他脖子受過傷,這樣造成。

」這是界觀:地、水、火、風、空、識六界。

風有二個意思:一個是、一個是動,它沒有重量,所以叫做輕。

(六)問:四大是常住法嗎?答: 常住法只有如來藏,物質四大在生滅著,既然是生滅,不是常住不變。

組成四大四大種子是屬於第八識裏本有種子,如果依附於第八識可以説是常住。

本漫畫參考《中部第六二教誡羅畝羅》、《增壹阿含第一七品第一經》,羅睺羅是佛陀出家前所生兒子,佛陀成佛後第六年回迦毘羅衞城省親時,隨佛陀出家,是佛教史上第一個剃度出家兒童,從此僧團中建立了沙彌制度。

有一位靈脩者,他關於生命知識,是來於路上遇見五個老師,這五個老師構成宇宙五大元素:大地母親(土)、風(氣)、天空(以太)、水和火。

那麼,這位修行者從五大元素中學到了什麼呢?他大地母親學習。

正如孩子第一個老師是母親,大地母親教會了他和臣服功課。

他看到,大地給予人類資源以便人類能得以生存,大地承載幷包容着人類,即便人們垃圾堆積成山,並且污染大地母親,她回報是礦藏和食物。

而沒有這些,人們無法生存。

觀察到這個現象,他學會了:即便外部世界給予他是侮辱、批評和消極態度,一個修行者,應該臣服發生一切,並他靈性能量,關於生命知識和愛心給予他人,奉獻出去。

風教會了他不要執着,保持行動,自己,地、儘可能地去接觸那些靈魂。

風是,無法用眼睛看。

但是你可以去感受。

那麼於修行者來説,生活靈性深度之中而不是生活表面。

無所不在天空(以太)教會了他保持和不受污染,並教會他變得。

因為以太是五種元素中。

天空中雲只是看上去染上了色彩,但它狀態是蔚藍、。

那麼,世俗生活中,我們心靈會因為自己傾向性、、優缺點而使之蒙上灰塵,但實際上我們本性是可能沾染,它、。

水教會了他保持流動,不要因外物而停滯、堵塞,並且保持和別人,水教他去和淨化所有和他接觸人。

水是流動,靈脩者應該不斷流動,而不要停滯下來。

像中國古話説,上善若水。

火是他第五個老師。

火是、温暖。

一個靈脩者應該他靈性光芒焚燒並淨化所有、罪惡和,並驅除人心中、,帶來温暖和熱量。
地水火風空意思

,一位修行人應該清除自己和他人心中因為、無知而引起恐懼和擔憂,並靈魂帶來安慰和温暖。

像火焰,像太陽。

這五種元素中學習,有意識地和這五大元素,五位老師保持聯結,這位修行人成了一位而卓越老師。

印度阿育韋達(Ayurveda)體系認為,宇宙萬物,世間所見和不可見一切,到星辰,到微粒,是“地、水、火、風、空(Ether)”五種元素構成。

Ether翻譯“空元素”其實有點勉強,不是太精準。

因為人會覺得“空”是什麼沒有。

但其這裏説空,物理學中常説“以太”。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化育,以成萬物。

”——《孔子家語·五帝》中國哲學中,水、火、金、木、土為構成萬物五種元素。

而五行指五種物質元素運動或者運行,古人以此來説宇宙萬物起源和變化。

五行學説是中國文化組成部分,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

中國五行學説,阿育韋達五元素理論應用於古印度韋達哲學、阿育韋達醫學韋達占星術當中。

土不僅是指土壤,而是代表自然界一切物質。

水指代一切液體,氣則指一切氣體。

土(earth) 是而實在,空(space/ether) 意味着空間、容納性,意味着直覺,肉眼看不見能感受到。

它是其它元素母,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

這裏要調火元素。

水元素,對應心臟和腎臟,以及血液,有恥骨區域。

地水火風空意思 Play

延伸閱讀…

所以大日如來胎藏界的真言,就是地水火風空五個種子字

地水火風空

例如,火水固態(冰)轉化液態水,然後轉化氣態(蒸汽),撤火重現固態。

火許多瑜伽和宗教儀式中受到崇拜,因為它是我們淨化、釋放和控制其他物質狀態手段。

阿育韋達以這五種元素作為,從各方面解釋身體和心理。

每個人生來具備這五種元素,但比例有。

像有些人生來性格,熱情大膽,有人、內向、。

《紅樓夢》舉例,王熙鳳火元素很多人。

而愛哭、林黛玉,應該是水元素很多吧。

很多人提到阿育韋達五大元素會聯想起星座,占星中有四元素説,確是相似。

我們生活中,你可以發現五種元素。

我們要想吃到新鮮蔬菜或者水果,我們需要播種,種子播種到土裏,這裏有了土元素。

種子需要灌溉,然後有了水元素,它需要陽光來生長,這火元素,需要空氣,一個樹成長運用了這些元素,這個樹要佔用空間,所以空元素用到了。

所以一個水果融合這麼多元素,然後我們它吃進去。

我們買回來了蔬菜,要去烹飪,怎麼做呢?我們蔬菜和肉放在一起,放在水裏,然後加熱,然後蓋上蓋子,空氣不能出來。

過一段時間,我們打開蓋子,我們聞一下,喔,啊。

那麼我們了什麼元素呢?我們了火元素,水元素,蔬菜和肉類本身是土元素一部分,空氣鍋裏讓它流出(空元素),然後我們吃,是吃了五種元素。

因而,阿育韋達中也説,你吃什麼什麼。

You are what you eat. 説我們每日每時獲取五種元素,我們吃食物五種元素多少,構成着我們身體中五種元素多少。

五種元素,和我們身體器官應。
地水火風空意思

以太——人體例話,口腔、消化道、呼吸道、肺泡、微血管是。

風——物質氣態,無形無色,具行動力和爆發力。

風引發動作,例如肌肉運動、心臟跳動、肺臟收縮、胃腸蠕動、神經傳導運動。

火——是一種力量,有形象無實質,特徵是能固態轉化液態、氣態。

火掌控着體內陳代謝和酵素轉化作用,與消化、思考、視力有關。

水——物質液態,特徵是流動性。

體內水元素有消化液、唾液、各種體液。

土——物質固態,特徵是定性。

身體中固有組織如骨骼、軟骨、肌肉、皮膚、指甲、頭髮是。

火元素什麼地方呢?肝、膽、胃、胰腺、脾裏。

比如我們説肝火,我們會有燒灼感覺。

風元素,我們體內有三個地方應,一個是肺,一個是大腸,有關節位置。

空元素,我們體內對應是大腦,思緒。

我們思緒是跳躍,我們想象力是。

此外,有頸部和下腹部。

土元素,我們體內對應是什麼呢,骨骼和肌肉,是我們體內部分。

水元素,對應心臟和腎臟,以及血液,有恥骨區域。

延伸閱讀…

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空是指要從用的方面… 來自Gi-Gi-Lam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我們體內到處是水。

我們血液、肌肉裏含有水,淋巴系統裏有水,骨骼裏有水,。

水土元素到處是。

這五種元素像五行一樣,它們會相互作用,彼此運行。

它們組合和變化形成了人三大體質(Dosha)——Vata、Pitta和Kapha體質。

Vata 風型,氣(air) 和空(space/ether) 組成;Pitta 火型, 火(fire) 和水(water) 組成;Kapha 水型, 土(earth) 和水(water)組成。

三大體質內容後詳細解説。

我們每個人有這三種體質,但是一種主導。

三大體質狀況這張圖來表示,知。

體質人呈現出體型,這是什麼有人怎麼吃,有人喝水原因。

因為天生體質,體內元素比例。

如果想改變您體型,那改變體內元素比例。

任何元素,會造成方面問題。

比如風元素,會有出現呼吸困難,消化,會有腸鳴。

過多水元素,會有水腫、尿頻。

火元素過多,會上火,肝火;土元素過多,關節出現問題,或者人、;空元素過多,一個人會思慮多,胡思想,。

我們日常生活方式體內五種元素狀態密切相關。

如果飲食,或者情緒多,或者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會影響我們五元素。

失去平衡,疾病會乘虛而入。

阿育韋達生命科學提出,核心是元素動態。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身體狀況,意識到此時此刻我體內哪種元素多了,哪種元素少了,我們可以通過飲食、運動、作息、手印、花香各種方式,去調理五種元素,使能夠保持一種狀態。

古代,包括中國和印度很多智者,他們發現五元素和五根手指有聯繫。

他們認為,我們大拇指代表是火元素,食指代表風,中指空,無名指代表土,後小指代表水元素。

手指意義哪兒?觀察我們身體,會發現身體像一箇中管道,而我們手指和腳趾這個管道開關,好像能量可以從一端進入另一端離開。

説,宇宙能量是我們腳心進入身體,然後我們手掌離開。

這什麼我們手掌是温暖。

我們感到時,我們通過搓手掌可以來温暖我們身體。

所以,古印度智者發現了手印是可以調節身體五種元素。

手指組合成動作,能夠調節體內五種元素多少,從而改善目前身體狀況。

關於手印知識,您可以購買迪帕克·杜德曼德博士所著《手印》一書來學習,裏面有關於手印內容。

佛教威儀美姿美儀有何?姿勢威儀有何關係?果暉法師教我們認識身心,四念處、禪修下手,舉凡語默動靜、行住坐卧,正知正念來觀察姿勢、覺照身心。

佛教修行重視威儀,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威儀是透過戒定慧修持,而表現於外表姿勢、行為。

這樣修持會產生、和諧、放鬆美感,比如我們看到佛菩薩莊嚴,或祖師大德慈眉善目相貌時,會產生如此感受,但這世俗刻意追求外表美姿美儀有所不同。

同理,佛教四威儀「行住坐卧」有益於身心健康,並非刻意追求養生,所以與於身體層面養生觀。

從佛法觀點看,表現於外身儀內心,有密切關係,可以四種角度去認識。

《成實論》説:「四大圍空,有識中,數名人。

」這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構成了我們身心世界。

地水火風形成身體(內四大),造就了物質世界(外四大),這內外四大全部空所,而主宰者便是心識–自我中心,這是第一種分法。

五藴是另外一個敍述身心結構方法,所謂「藴」(skandha)是一個「集合體」意思,五藴裡,色(物質)藴外,它心識活動分為受、想、行、識四個,這是第二種分法。

另一種分法是五藴色藴,詳細地分為十種:內部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感官接觸外部環境–色聲香味觸之五塵;而加上意根及意根認識對象,即觀念或法塵,全部加起來十二種,那便是十二處,這是第三種分法。

後一種分法,是五藴中識藴,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加上面説十二處,那構成十八界,這是第四種分法。

六大詳於物質分類;五藴詳於心活動過程;十二處色法(物質)細分內感官及其所對外境;十二處加上六個識,心物並,構成了十八界。

五藴、十二處十八界所謂三科。

總之,生命而言,身心存在,是(感官)、境(接觸對象)、識(認識主體)三者依的關係,但多生生死過程,識–執著自我存在,才是無量生死過程中主導者。

威儀好否可姿勢來觀察,有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打坐時身體偏向左側,後來知道桌椅靠近左前方辦公室進出口,因此坐時不自覺地會朝向門口,造成上半身偏向左側,於是調整。

成長於工商及科技發達社會中現代人,與以農業社會主古代人,生活方式有,現代人生活、學習,乃至溝通、消費,離不開3C設備,講求速度、效率競爭環境中,造成心理上壓力,而坐著上班、坐著搭乘交通工具、坐著人商談,三餐是坐著……時間坐姿,加上要注視電子工具,造成上身及頭部姿勢問題。

應此一生活方式改變,禪修方式方面,可以動禪及户外禪來加以調和。

聖嚴師父〈四眾佛子共勉語〉,鼓勵大家「勤勞」,多做勞動、運動,以及多到户外接觸,相信能夠改善時間坐姿所產生問題。

如何透過身體姿勢觀照,循序進養威儀?《壇經》説:「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這儒家文化重視禮儀教育訓練是相通。

所謂「威儀」,可地歸納「行住坐卧」四大威儀,並簡述包括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個人身口意三業表現出來「語默動靜」行為,以及與他人互動中「應對進退」儀態。

聖嚴師父勉勵人人需要學習「身儀、口儀心儀」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