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徵。他們研究山脈、河流、氣候、土壤、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量體地理學」不僅是立體的,更是流動的、開放的、政治性的,以及情感性的。簡旭伸在「中國雲水政治」的研究中,深刻探討了這一點。他展示了天上的「雲」如何成為「水資源」,而「天氣」又如何成為一種「政治」。在傳統的中國宇宙觀中,「天人感應」認為天象異變反映了地表的人間事務。雖然這種觀念在現代科學普及後已經減弱,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造雨技術」的出現,中國政治、人民與天氣之間的關係再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簡旭伸發現,中國地方政府不僅頻繁使用人造雨來解決生態和農業問題,「有沒有下雨」甚至成為一種「面子工程」。他還揭示了中國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獲得更多的雲水資源而產生的競爭。簡旭伸的這一發現,是基於他原本對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發現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爭奪中央資源和關注而競爭,即使是空中的雲水資源,也成為了競爭的目標。簡旭
中國人工影響天氣運作
簡旭伸補充説明,那些仰賴人造雨技術的國家,通常只在需要時才會動用相關設施,然而,位於丹江口水庫周圍的人工降雨設備,卻是採取了「固定位址」和「常態化」的配置方式。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境內的雲層經過人工幹預後,不僅變成了水庫中的水源,更是透過南水北調工程被輸送至北京,最終再經過技術轉化成為冬奧會所需的人造雪。簡旭伸透過比較2014年南京青奧會開幕式時的天氣狀況,強調了天氣條件以及兩地政治層級的差異,這些都對賽事的天氣工程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中國,市長的政治權力往往足以調動軍事資源來左右天氣,這種統治模式結合了當代科技,深刻地影響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簡旭伸的文章《中國人工影響天氣運作》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論壇(Geoforum)》上,該研究引起了國際媒體如美國CN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亞洲自由電台(Free Asia Radio)、英國衞報(Guardian)以及印度Down to Earth等媒體的報導,顯示了基於台灣研究者對中國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若能及時提出原創觀點,仍能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力。氣候變遷下的「空氣」治理成為了當代社會的新挑戰。2018年台中市長選舉中,空氣汙染問題成為熱議焦點,這表明「地方治理」的範疇已不再僅限於地理疆界內的土地管理,而是擴展到了周圍的空氣品質維護。然而,無形的空氣如何進行有效治理,當民眾面對空氣與風的挑戰時,又該如何應對?簡旭伸曾指導研究生對高雄大林蒲社區進行深入研究。該社區除了西南側填海造陸後尚未開發外,其他區域幾乎被工廠包圍。居民每日需面對清除粉塵、隔絕空
\( \text{應用地理學家探討人類和環境的關係,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地理信息系統及相關技術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大大擴濶他們涉獵的領域。中大地理學家關美寶以她具前瞻性的研究享譽國際;近年,她致力尋找創新方法以準確分析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並着重以實時科技反映個人體驗。}\)


簡旭伸積極推行的量體地理學觀點,則是將地理空間視為立體、流動的整體,強調人類活動與其周遭空間元素的豐富互動。這種觀點擴展了地理學的研究視野,使其不僅關注土地,也關注空氣、海洋、地底,以及它們之間的多重聯繫。
aspect | description |
land | 傳統的地理學研究重心,關注農業、土地利用和商業圈等 |
air | 大氣系統、季風、洋流等非平面要素,對環境和人類活動有重要影響 |
ocean | 海洋生態、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underground | 地底資源、地質結構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簡旭伸以地理思想史為基礎,結合實際研究案例,闡述了量體地理學視野如何豐富我們對人與環境的理解。他提到了氣候變遷這一關鍵因素,強調了地球系統的重要性,並指出傳統人文地理學教科書在這方面的不足。簡旭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不僅涉及地理思想史和區域地理,也與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學位
人與「地球系統」的互動
哲學家與地理學家提出,人與環境的關係,即人與「地球系統」各元素之間的互動。傳統上被歸為自然科學的大氣、海洋、地底等議題,現今在「人類世」的背景下,亟需納入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學術界對這些議題的關注,源起於氣候變化和生態問題,但目前已拓展至更廣泛的領域。人類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進而產生哪些身體和情感經驗,乃至引發政治紛爭和衝突,這些都是「量體地理學」研究的課題。
「量體地理學」不僅是立體的,更是流動的、開放的、政治性的,以及情感性的。簡旭伸在「中國雲水政治」的研究中,深刻探討了這一點。他展示了天上的「雲」如何成為「水資源」,而「天氣」又如何成為一種「政治」。在傳統的中國宇宙觀中,「天人感應」認為天象異變反映了地表的人間事務。雖然這種觀念在現代科學普及後已經減弱,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造雨技術」的出現,中國政治、人民與天氣之間的關係再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簡旭伸發現,中國地方政府不僅頻繁使用人造雨來解決生態和農業問題,「有沒有下雨」甚至成為一種「面子工程」。他還揭示了中國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獲得更多的雲水資源而產生的競爭。簡旭伸的這一發現,是基於他原本對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發現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爭奪中央資源和關注而競爭,即使是空中的雲水資源,也成為了競爭的目標。簡旭
中國人工影響天氣運作
簡旭伸補充説明,那些仰賴人造雨技術的國家,通常只在需要時才會動用相關設施,然而,位於丹江口水庫周圍的人工降雨設備,卻是採取了「固定位址」和「常態化」的配置方式。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境內的雲層經過人工幹預後,不僅變成了水庫中的水源,更是透過南水北調工程被輸送至北京,最終再經過技術轉化成為冬奧會所需的人造雪。簡旭伸透過比較2014年南京青奧會開幕式時的天氣狀況,強調了天氣條件以及兩地政治層級的差異,這些都對賽事的天氣工程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中國,市長的政治權力往往足以調動軍事資源來左右天氣,這種統治模式結合了當代科技,深刻地影響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簡旭伸的文章《中國人工影響天氣運作》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論壇(Geoforum)》上,該研究引起了國際媒體如美國CN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亞洲自由電台(Free Asia Radio)、英國衞報(Guardian)以及印度Down to Earth等媒體的報導,顯示了基於台灣研究者對中國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若能及時提出原創觀點,仍能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力。氣候變遷下的「空氣」治理成為了當代社會的新挑戰。2018年台中市長選舉中,空氣汙染問題成為熱議焦點,這表明「地方治理」的範疇已不再僅限於地理疆界內的土地管理,而是擴展到了周圍的空氣品質維護。然而,無形的空氣如何進行有效治理,當民眾面對空氣與風的挑戰時,又該如何應對?簡旭伸曾指導研究生對高雄大林蒲社區進行深入研究。該社區除了西南側填海造陸後尚未開發外,其他區域幾乎被工廠包圍。居民每日需面對清除粉塵、隔絕空
\( \text{應用地理學家探討人類和環境的關係,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地理信息系統及相關技術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大大擴濶他們涉獵的領域。中大地理學家關美寶以她具前瞻性的研究享譽國際;近年,她致力尋找創新方法以準確分析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並着重以實時科技反映個人體驗。}\)
\( \text{關教授在美國研究三十載,碩果纍纍。2019年,她回到母校中大出任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繼續推動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GIS)的運用。回歸母校不久,新冠肺炎爆發,關教授用GIS技術識別了新冠肺炎的高風險傳播社區。}\)
\( \text{關教授説,疫情早期不少個案經“超級傳播事件”散播病毒,例如家庭火鍋聚會、社交舞羣組。“我們將每名染疫者的行動數據標在地圖上,利用創新的GIS分析方法,發現這些超級傳播事件都集中在幾個社區。這些社區通常都是舊樓宇密集,較多長者居住。”個案經“超級傳播事件”散播病毒,例如家庭火鍋聚會、社交舞羣組。“我們將每名染疫者的行動數據標在地圖上,利用創新的GIS分析方法,發現這些超級傳播事件都集中在幾個社區。這些社區通常都是舊樓宇密集,較多長者居住。”}\)
環境與健康的複雜關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環境遠比居住地豐富,這對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 ![]() ![]()
|
確立環境科學與健康的因果關係我的研究目標是確立環境科學與健康的因果關係,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數據,以便將資源有效分配到最需要的區域和社羣。 |
進行中的研究項目我們的研究項目涵蓋香港、芝加哥、北京、上海和廣州,旨在分析空氣污染、噪音、綠化空間和藍色空間對健康的綜合影響。
|
環境與健康的複雜關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環境遠比居住地豐富,這對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
|
精準分析環境對健康影響我們使用先進的GPS和即時移動感應技術,以精準測量個人的身心變化。 |
環境因素的實際影響實時量度顯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比政府固定監測站所分析的更加顯著。 |
政策建議政策制定者應注重居住地以外的綠地提供,並重新評估官方環境污染數據的準確性。 |
未來研究方向我們的研究將繼續探索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多方面影響,以提供更全面的決策支持。 |
結語瞭解環境對健康的複雜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