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穴位被稱為「地經穴」。地指的是下方,而機則指的是機關、機杼,可能指的是膝關節和脛骨內側髁。這個穴位位於小腿內側,正好在陰陵泉下3寸,與內踝尖的連線上。根據不同的文獻記載,地經穴的具體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附近還有重要的神經和血管。地經穴在中醫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某些疾病的治療可能會有幫助。
地機穴
位置
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


解剖
肌肉: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隱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血管:前後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
和脾理血,調燮胞宮。
古典功效
- 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溏瘕,腹中痛,臟痹,腰痛,疝,痔,月經不調,症瘕,遺精。
現代功效
- 痛經。
配穴
- 不嗜食:地機、陰陵泉、水分、幽門、小腸俞。
- 疝瘕陰疝:衝門、地機。
- 月經不調:地機、血海。
- 痛經:地機、腎俞、中極、三陰交。
地機穴
位置
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
古典功效
- 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溏瘕,腹中痛,臟痹,腰痛,疝,痔,月經不調,症瘕,遺精。
現代功效
- 痛經。
配穴
- 不嗜食:地機、陰陵泉、水分、幽門、小腸俞。
- 疝瘕陰疝:衝門、地機。
- 月經不調:地機、血海。
- 痛經:地機、腎俞、中極、三陰交。
不嗜食 | 地機、陰陵泉、水分、幽門、小腸俞 |
疝瘕陰疝 | 衝門、地機 |
月經不調 | 地機、血海 |
痛經 | 地機、腎俞、中極、三陰交 |
地經穴
地經穴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足底的太陰脾經上。它是一個能夠調節人體脾臟功能的穴位,被認為具有重要的療效。
地經穴的名稱源自於其特定的位置。它位於足底,正好處於人體的重力中心,因此被稱為「地」,同時又是脾經經脈的一部分,因此被稱為「經穴」。
地經穴在中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調理脾臟功能失調的情況。根據中醫理論,脾臟是人體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失調會導致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問題的出現。
通過刺激地經穴,可以調節脾臟的功能,增強消化吸收的能力,幫助人體獲得充足的營養。此外,地經穴還被認為對於治療脾虛引起的疲勞、便溏、食慾不振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地經穴
不過,在應用地經穴時需要注意,對於一些特定的人羣,如孕婦、年幼的兒童等,刺激地經穴可能會產生一些不適。因此,在使用地經穴進行治療之前,最好諮詢專業的醫生。
總之,地經穴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穴位,應用地經穴可以調理脾臟功能,獲得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並對脾虛相關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延伸閲讀…
地機穴
地機穴| 足太陰脾經- 在小腿內側 – 仁心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