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口鯰(學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俗稱琵琶鼠,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流域。其強健的生命力和對汙染的耐受力,使其在台灣成為受歡迎的水族寵物,負責淨化水質和清除殘餌。


| 琵琶鼠(下口鯰) |
|—|—|
| 學名 | Hypostomus plecostomus |
| 俗名 | 琵琶鼠、垃圾魚 |
| 原生地 | 南美洲亞馬遜流域 |
| 分類 | 骨甲鯰科、下口鯰屬 |
| 生活史 | 屬於底棲性魚類,在亞熱帶水域中存活 |
| 特徵 | 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全身被盾鱗,體表粗糙 |
| 習性 | 不善游泳,只在河底淤泥中生存 |
| 耐受力 | 對水汙染容忍度高,在低氧環境仍能存活 |
| 食性 | 幼時主要以其他魚類排泄物及水底沉澱物為食 |
| 引進 | 80 年代由水族業者引進台灣 |
| 水族用途 | 清潔箱底藻類,淨化水質 |
| 外型 | 左右兩邊的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 |
| 額外説明 | 被稱作「異形」,屬於鯰目,特色為腹鰭相連的吸盤 |
垃圾魚:被忽視的海洋資源
什麼是垃圾魚?垃圾魚,也稱為下雜魚或次等魚類,是指傳統上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或商業價值的魚類。這些魚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常常因體型小、肉質粗糙而被漁民棄置或用作魚餌。
垃圾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儘管垃圾魚被視為無用,但它們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方面卻有重要的作用:
- 食物來源: 垃圾魚是大型捕食者和海洋哺乳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對整個海洋食物鏈的穩定至關重要。
- 營養迴圈: 垃圾魚攝食浮游生物和有機物質,並在被捕食時將營養傳遞給食物鏈上的較高層級。
- 生物多樣性: 垃圾魚具有高物種多樣性,代表著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垃圾魚資源的利用
傳統上,垃圾魚的大部分都被棄置或浪費。然而,隨著全球漁業資源日益枯竭,人們開始探索垃圾魚的可持續利用方式:
- 食品: 垃圾魚可以製成魚粉、魚油和魚醬等產品,提供重要的蛋白質和營養。
- 飼料: 垃圾魚可以用來製作魚飼料,減少對野生魚類資源的依賴。
- 生物技術: 垃圾魚中含有具有潛力的生物活性物質,可應用於醫藥、保健和工業領域。
垃圾魚的挑戰
儘管垃圾魚具有潛力,但其利用也面臨一些挑戰:
- 認知障礙: 垃圾魚傳統上被認為是無價值的,因此在市場上仍存在偏見和阻力。
- 捕撈技術: 傳統的捕撈方法往往會產生大量垃圾魚副漁獲,導致浪費和生態破壞。
- 管理不足: 垃圾魚資源的管理常常被忽視或不足夠,導致過度捕撈和資源枯竭。
推廣垃圾魚可持續利用
為了推廣垃圾魚的可持續利用,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 提升認知: 加強公眾對垃圾魚價值和潛力的認識,克服市場偏見。
- 創新技術: 開發選擇性捕撈技術,減少垃圾魚副漁獲並保護幼魚。
- 加強政策: 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的管理措施,包括捕撈配額、淨魚比限制和垃圾魚利用激勵措施。
- 國際合作: 建立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最佳實務經驗分享和過度捕撈預防。
結論
垃圾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具有巨大的可持續利用潛力。然而,要實現這一潛力,必須克服認知、捕撈和管理方面的挑戰。透過推廣認知、創新技術和政策支持,我們可以確保垃圾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維護海洋的健康和生物多樣性。
垃圾魚的分類
種類 | 特徵 |
---|---|
小型中上層魚 | 體型較小、游泳速度快 |
底棲魚類 | 生活在海底或珊瑚礁中 |
遠洋魚類 | 在深海水域 found |
洄游魚類 | 季節性遷徙 |
非傳統魚類 | 體型奇特或肉質粗糙 |
延伸閲讀…
垃圾魚的壞處(請不要再買垃圾魚) – 創作大廳
「曬乾殭屍魚」靠一口水就復活! 琵琶鼠入侵台灣河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