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魚,琵琶鼠,下口鯰 –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珍貴物種。
它們以垃圾 魚和下口鯰的稱號聞名,對於水汙染的容忍度驚人。


這些垃圾 魚,也被稱為吸盤魚、清道夫,是水族箱中淨化水質的守護者。
其獨特的外貌和底棲的生活方式讓它們成為令人驚嘆的生物,值得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在下口鯰(學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又名琵琶鼠、下口鯰、垃圾魚,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為骨甲鯰科下口鯰屬下的一個種,對水汙染容忍度高[1]。
垃圾魚概述
垃圾魚(英文名:suckermouth catfish),別名為吸盤魚、清道夫、琵琶魚、琵琶鼠魚。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鮎形目甲鮎科翼甲鮎屬中一些喜食水族箱中殘餌和污物從而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的魚類的統稱。[1]垃圾魚種類繁多,如豹紋清道夫、黃金達摩、國王迷宮、熊貓異形等。體大,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全身被盾鱗,體表粗糙。體灰黑色或淡褐色,體表有黑白色花紋。屬於底棲性,不善游泳,只在河底淤泥中生存。幼魚時,身長不到10釐米,在水族箱中專吃其他魚類排泄物及水底沉澱物、水草甚至爛泥等。主要分佈在以亞馬孫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南美洲全境。是危害較大的入侵物種。[1]
垃圾魚的用途與飼養
導讀:許多養魚民眾,都會想要飼養垃圾魚,認為此魚可幫忙清潔魚缸裡垃圾,保持水質乾淨,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雖然垃圾魚會吸食水中藻類與雜質,但也會大量吞食魚卵,而造成糞便堆積,因此對環境效益有限。垃圾魚除了叫琵琶魚,還叫吸盤魚、清道夫魚等。牠的身體呈半圓筒形,側面比較寬,尾鰭是呈淺叉形。如果從腹面看,垃圾魚就像一個小小的琵琶,因而被稱為琵琶魚。垃圾魚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是水族箱裡最好的垃圾魚,同類之間有時會發生爭鬥,可與大型熱帶魚混養。飼養垃圾魚可以説是非常簡單的,可以説有水牠就可以活。不過如果你想養好牠,可以選擇弱酸性軟水或者中性水質的水為佳,適宜水温20℃以上。挑選垃圾魚最好到專業的、信譽高的水族店內選購,還可以邀請專業認識一同前往,挑選到更為健康的垃圾魚。健康的垃圾魚體表都是完好無損的,身體呈灰黑色或淡褐色,體表有黑白色花紋。牠的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因為垃圾魚魚喜歡粘附在水族箱缸壁或者是水草上吞噬水藻和青苔,在挑選的魚兒的時候也可以觀察垃圾魚是否有這種習慣。應該儘量選擇弱酸性的軟水或者中性的水。因為牠是無鱗的魚,所以怕鹽怕藥,養殖的時候要注意避免水裡有這些東西,會引起垃圾魚死亡。垃圾魚是出名的重污染户,所以在水放置進魚缸的時候應該進行強勁有效的過濾,可以用氧泵打24小時有條件過濾一天更好。專家説明:一般在 6到8天換一次水,每次換四分之一的水量。
垃圾魚種類 | 特徵 | 分佈 | 用途 |
---|---|---|---|
豹紋清道夫 | 體表有深色斑紋 | 中、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 清潔水族箱 |
黃金達摩 | 體表金黃色 | 同上 | 觀賞 |
國王迷宮 | 體表有複雜花紋 | 同上 | 觀賞 |
熊貓異形 | 體表有黑白相間的斑紋 | 同上 | 觀賞 |
健康的垃圾魚體表都是完好無損的,身體呈灰黑色或淡褐色,體表有黑白色花紋。牠的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
總而言之,垃圾魚雖然名稱不雅,但卻有其獨特的作用。在飼養時,要注意水質和環境的適宜,才能讓垃圾魚健康生長。
垃圾魚是指在海洋或淡水中,被棄置的垃圾所引起的魚類生態問題。這些垃圾通常來自人們的不當丟棄行為,如將塑料袋、瓶子和各種廢棄物隨意丟棄在海灘、河流或湖泊等環境中。
垃圾魚成為了一個極大的環境問題,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首先,當魚類誤食這些垃圾時,它們有可能被塑料袋等物質給堵塞消化道,導致餓死。此外,如果我們食用了吃了這些吃了垃圾魚的魚類,這些有毒物質有可能被輸送到我們的身體中,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從個人出發,從現在起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我們應該避免將垃圾隨意丟棄在環境中,特別是河流、湖泊和海洋。我們應該按照正確的方式垃圾分類且妥善處理。此外,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於海洋保護的意識。
除了這些個人和集體努力,科技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利用各種技術如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可以更有效地清理海洋中的垃圾,降低對魚類和其他生物的威脅。同時,還應該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尋找更環保和可持續的替代材料,減少對塑料的需求。
總而言之,垃圾魚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但這也是一個可以改變和解決的問題。通過個人的努力、集體的行動和科技的應用,我們有希望保護我們的環境,減少垃圾魚對生態系統和健康造成的威脅。
延伸閲讀…
清道夫魚_百度百科
垃圾魚的壞處(請不要再買垃圾魚) – 創作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