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雖然有部分,但是信仰天主(上帝)和救主基督。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5年初發表「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中,基督徒合一作通盤反省和展望,台灣主教團訂出每年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五日(聖保祿宗歸化日)為「基督徒合一祈禱週」,可見教會當局這大公精神重視期許。
耶穌教導是:「願眾人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我們內合而為一,如你我內,我你內,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若十七21)。
聖保祿指出分裂:「弟兄們,我我們主耶穌基督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你們中間不要有分裂,你們各自聲稱:我是屬保祿,我是屬阿頗羅,我是屬刻法,我是屬基督。
基督分裂了嗎?」(格前一10-13)面各種怪力亂神、世紀運動、以及一些似是而非信仰論點,同屬耶穌基督門徒、同是服膺舊約聖經各個教派、教會之間應該聯合起來,確實合作,來發揮社會影響力福音傳播效果。
今天,是應該學習朝向整合時候了。
3. 什麼是撒?我不是教友,可以參加撒嗎?彌撒稱感恩禮,或稱主聖餐,是耶穌基督後晚餐中所建立聖事,使祂十字架上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體方式永存人間,讓教友藉領受主聖體而得到實益,能基督結合,祂內生活。
彌撒名稱演變: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後沒有彌撒起名字,教會初期,沒有一個名字。
有稱為「分餅」或「擘餅」,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
其後稱為「紀念典禮」,有時稱為「祭祀」,有時稱為「主晚餐」,有稱為「感恩聚會」,「感恩禮」,「神聖的奧蹟」,「主」,「禮儀」,「共融(領聖體)聖事」。
「彌撒」這兩個字是到第四世紀末才出現。
「彌撒」是拉丁文MISSA直譯而來,第四世紀末,每次集會結束時,宣佈散會時説:「Ite Missa est」,意思是説「請你們回去吧!散會了。
」(Missa 是遣散意思)。
撒是天主教主要禮儀行為之一,是天主教、祈禱方式;彌撒紀念和重現耶穌舉行後晚餐。
教友相信,彌撒中,主基督確實親臨於:
(一)祂名而聚會團體中;
(二)施行聖事者身上;
(三)祂聖言內;
(四)「實體地」和「繼續地」親臨於祝聖餅酒形內。
彌撒基本結構「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兩部分組成。
這兩部分密切結合,形成一個敬禮行動,天主子民「天主聖言」和「基督聖體聖血」雙重筵席中得到「教導」和「滋養」。
彌撒既是天主子民團體行動,故此禮儀安排,應讓所有參加者各其分,有意識,主動和完備地參與。
彌撒中,天主子民共聚一堂,神父基督名主禮,聯同讀經員,領經員,送聖體員,輔祭,歌詠團,接待員,收奉獻員,呈獻禮品者輔禮人員分工合作,宣讀聖言,並主命令,現祂死亡復活而舉行感恩禮,讓大家實際領受而得益。
彌撒不是與生活分割孤立行為,而是基督徒生活和行動頂峯及奉獻,並且是所有力量泉源,使天主子民日常生活中,活出救恩效果,成為救世祭品,繼續基督救世工作。
綜上所述,彌撒聖祭是耶穌基督和天主子民,各己位而舉行禮儀行為;是普世教會、地方教會、和每位信友「全部信友生活中心」,其實並鼓勵領洗者參加全部感恩禮儀。
上述,彌撒基本結構是「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兩部分組成,教會鼓勵教友參加第一部分聖道禮儀,於聖祭禮儀施行前,傳道員帶領教友們道理廳分享聽到聖言,和講解天主教要理。
可是,本校要如此執行並,因此鼓勵同學們參加星期四中午校園撒,並無區教友或非教友。
撒是基督徒生活峯,是天主與教友會。
撒是一個盛宴,是一個祭獻,一個團體性祭獻,完成耶穌賜我們命令:愛天主,彼此相愛。
人死後到哪裡去?基督宗教相信,人死亡並非毀滅。


4、我朋友想墮胎,我可以她甚麼建議?7、天主教是拜聖母瑪利亞?
耶穌基督母親瑪利亞,天主教予以敬禮。
:第一,因為她是耶穌母親,她養育了耶穌;耶穌代人贖罪受苦,她在精神上分擔了耶穌。
耶穌基督敬愛她,我們作基督信徒,聖母瑪利亞該予以尊敬。
第二,因為聖母瑪利亞擁有許多美德,例如:服天主、自下、忍耐仁、慈善助人,是我們人處世榜樣,值得我們效法與敬重。
不過,天主教會聖母瑪利亞,與天主和救主基督。
天主教聖母瑪利亞,並認為她是神,天主或基督一樣,能降福免禍,認為她是我們基督前中保。
她耶穌基督前説話有力量,她能我們轉求,我們求得天主,加納婚宴上,耶穌依母親話,行了第一個神跡: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母親在那裏;耶穌和衪門請去赴婚宴。
酒缺了,耶穌母親衪説:「他們有酒了。
」耶穌回答説:「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時刻來到。
」衪母親僕役説:「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作什麼。
」在那裏放著六口石缸,是猶太人取潔禮用;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
耶穌僕役説:「你們缸灌滿水吧!」他們灌滿了,直到缸口。
然後,耶穌他們説:「現在你們舀出來,送司席。
」他們送去了。
司席變成酒水─並不知是從那裏來,舀水僕役知道─司席叫了新郎來,他説:「人人擺上酒,當客人喝夠了,擺上次;你酒保留到現在。
」這是耶穌所行第一個神跡,是加里肋亞納匝肋行。
(若望第二章第1~11a節)。
天主教友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能夠效法她度事奉天主和救主基督生活。
基督教各派並聖母瑪利亞,他們認為聖母瑪利亞其他婦女,什麼要她?有教派曲解、遣責天主教聖母。
社會上許多人因瞭解,以致對天主教聖母瑪利亞產生誤解。
天主教會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而不是訛傳訛,造成誤會。
8、神父,有鬼嗎?
,要問「鬼」是什麼?,每個人觀點盡。
「鬼」中華文化指是人死後魂(鬼魂)。
天主教沒有「鬼」(鬼魂)概念,但有靈魂(英語:Soul,或Spirit)觀念。
天主教對生命創造,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天主(上帝)創造,天主每一個身體創造一個靈魂。
中世紀基督教信仰中,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肉體,生時是分離。
聖經中有經文描述:v 世界創造者,既然形成了人初生,賜予萬物起源,仁慈償還你們靈魂和生命,因為你們現在愛護祂法律捨生致命。
(馬加伯下第七章第23節)v 厄裏亞三次伏孩子身上,呼求上主説:「上主,我天主,求你使這孩子靈魂再回到他身上!」上主聽了厄裏亞呼求,孩子靈魂回到他身上,孩子活了。
(列王紀上第十七章第21~22)v 上主,請你你聖意對待我罷!請你收去我靈魂,使我地面上消逝,化為灰土,因為死比生我!因為我聽見了辱罵,我心中是。
上主!請你救我脱離這種,領我進入安所罷!(多俾亞第三章第6節)v 你們不要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但要害怕那能使靈魂和肉身陷於地獄中。
(瑪竇福音第十章第28節)v 上主,你會我靈魂遺棄陰府,會讓你聖者見到。
(宗徒大事錄第二章第27節)v 人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靈魂,他有什麼?人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代價?(馬爾谷第八章第36~37節)其實,靈魂觀很多宗教思想中存在,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組成部分。
許多宗教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起主宰作用。
宗教和民族靈魂有解釋。
靈魂信仰並不是天主教核心教義,且「靈魂」和「鬼魂」兩者觀念。
天主教講「鬼」,但講論「魔鬼」。
耶穌受洗後,「聖神領往曠野,受「魔鬼」試探。
」(參閲瑪竇福音第四章第1~11節)。
祂周遊加里肋亞宣講天國,過程中驅魔:「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人,驅逐了許多魔鬼,並且魔鬼説話,因為魔鬼認識祂。
」(馬爾谷第一章第34節)。
「祂到加里肋亞各地,他們會堂裏宣講,並驅逐魔鬼。
」(馬爾谷第一章第39節),經文中,我們肯定「魔鬼」存在。
耶穌降生成人,救贖人類。
人易受魔鬼誘惑,耶穌來,消滅魔鬼作為:「那犯罪,是屬於魔鬼,因為魔鬼從犯罪:天主子所以顯現出來,是消滅魔鬼作為。
」(若望壹書第三章第8節)「天主子女和魔鬼子女這事上可以認出:不行正義和愛自己弟兄,不是出於天主。
」(若望壹書第三章第10節)「天主怎樣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一切受魔鬼壓制人,因為天主他一起。
」(宗徒大事錄第十章第38節)「魔鬼」現代人,可引伸為「」、「妒忌」、「」、「色慾」、「」、「欺詐」惡事。
人性,受誘惑,失足跌倒,做了事,唯有依靠超越者—天主,才能受魔鬼壓制。
9、人死後到哪裡?
人,生從何處來?死後何處去?這個問題,科學界尚無法説。
世界很多宗教認為人是有「靈魂」;多數民族思想觀念認為世界上有神和鬼,人死後會變成鬼。
中國古代認為「靈魂死」,人死後靈魂祖先一起,而他生前過怎樣生活,死後過這樣生活。
人死後到哪裡去?基督宗教相信,人死亡並非毀滅。
人死後,會進入一個暫存中間狀態,等候審判。
聖經,無論是,有許多關於天堂地獄啟示。
天堂,是那些天主恩寵和友誼中過世人,完全煉後,基督生活一起。
他們地肖似天主,因為他們是面面地看到天主「實在怎樣」(參閲:若望壹書第三章第2節)(1023條)煉獄(Purgatory),是那些死天主恩寵和友誼中,但完全淨化人,雖然他們得救確定,可是死後煉淨,為得到必需聖德,進入天堂福樂中。
(1030)教會稱選者後煉淨「煉獄」,那不可與被判入地獄者處罰相比。
教會翡冷翠和特倫多大公會議中欽定有關煉獄信條。
教會聖傳參照聖經某些章節談到煉淨火。
(1031)煉獄訓導是亡者祈禱做法,此聖經説過:「此,他(猶大瑪加伯)為亡者獻贖罪祭,是叫他們獲得罪赦」(瑪加伯下第十二章第46節)。
教會自始紀念亡者,他們奉獻祈禱,是感恩祭,使他們得到煉淨,進入天主直觀中。
(1032)地獄,除非我們地選擇愛天主,不能祂契合。
假如我們犯罪過反祂,人,,我們不能愛祂:「那,存在死亡內。
惱恨自己弟兄,便是殺人;你們知道:殺人,沒有生命存在他內」(若望壹書第三章第15節)。
我們主説過,假如我們者、弱小者其急需中施予援手,我們會祂分離。
若人罪中過世時沒有悔意,沒有接受天主,這表示他藉著抉擇主分離。
換言之,將自己排除與天主和真福者共融之外,這種決定性、自我排除境況稱為「地獄」。
(1033)地獄主要痛苦是天主分離,因為人只可從天主那裡得到生命和福樂,人是此創造,並地渴求這生命和福樂。
(1035)天主並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
感恩聖祭和信友每日祈禱中,教會懇求天主仁慈,祂並願意「任何人喪亡,願眾人迴心轉意」(伯多祿後書第三章第9節)天主教信仰傳統中認為人生到後要面臨四件事:一、死亡。
二、審判。
三、天堂。
四、地獄,此稱「萬民四末」。
勉勵教友多多默想四末,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死亡、審判、天堂、地獄這四個境界,是每個人要面對事。
當死亡來臨時候,人面對是審判,審判後決定靈魂該何處?是去天堂?或地獄?或煉獄?取決於生前種種因素。
換句化説,人死後,面對無限美善天主時,會看清自己世上所有功過得失,而以此來決定自己靈魂去處。
私審判,是指人死亡中所體驗到個人性審判,人死後面復活耶穌基督時,生前一切思想行為會呈現人面前,會看清自己生命歷史行倫理價值。
每個人死亡一刻開始,其靈魂上,其一生呈報基督私審判,領受報應:或者經歷一個煉淨期,或者直接地進入天堂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罰。
(1022)公審判,稱為「後審判」,是指天主末日,要成全人類價值判斷標準。
《聖經》中有記載公審判事實,例如舊約厄則克耳先知,他牧人分開他羊羣,做為天主末日施行審判比喻;到了新約耶穌繼續引用先知圖像,綿羊和山羊分開,還提出審判標準,日常生活中,人是否付出愛。
後審判,指所有亡者復活後,不論「義人或惡人」(宗徒大事錄第二十四章第15節)該經歷後審判。
「那時候墳墓裡要聽見祂(人子)聲音而出來:行過善,復活進入生命;作過,復活而受審判」(若望福音第五章第28~29節)。
當世界末日,眾人復活際,公審判時刻來到了。
那時基督「自己光榮中,眾天使……一切民族,要聚祂面前,祂要他們彼此分開,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綿羊放在自己右邊,山羊左邊……這些人要進入罰,而義人要進入永生」(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第31,32,46節)聖若望宗徒於審判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指現在而言,人們聽到天主福音時候,面審判了,因為人面對天主福音時候,會自己現在生活有所觸動,而希望福音教導來做自己生活標準。
另一面是指未來發生事實而言,末日復活審判。
審判人感覺雖然是負面,但是審判那一刻來臨,天主公義彰顯。
基督徒將自己死亡與基督死亡一起,死亡看成走向基督路途、進入永生門徑。
耶穌提醒當時人「要時時準備自己,因為死亡會像盜賊可能來到」 許多人以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沒有甚麼,基督教範圍內基督徒有同樣看法,以為兩者之間接近,有許多人以為基督教是天主教分出來新教,這種思想和看法是錯誤。
他們注意到馬丁路得改教運動產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記自耶穌降世到使徒時代,基督教存在。
天主教是使徒後基督教日趨腐化產物。
事實上,第四世紀羅馬王君士坦丁統治之前,基督教裏有教皇這一種位分。
並且第七世紀初葉各教會教皇作為教會中看得見元首。
所以我們縱使保守講法,第四世紀初葉以前沒有天主教,因為天主教特點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基督時代開始存在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上是不相同。
宗教是講究信仰,講信仰不是宗教。
基督教信仰和天主教信仰有甚麼?本文限於篇幅列舉十點以為參考: 天主教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六十九節為,認為彼得教會第一任教皇,這是十分牽強而且不成理由。
他們是耶穌彼得説過這話:“…你是彼得,我要我教會建造這磐石上,陰間權柄不能勝過他。
”耶穌這裏説,“我要我教會建造這磐石上”磐石是指彼得本身抑或是指彼得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兒子──我們不談原文爭論。
但不論“這磐石”是指彼得本身,或是指彼得承認信仰,和教會中有教皇位分是毫不相干。
相反,耶穌明明教訓門徒説:“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主治理他們,有一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作你們用人,誰願為必作你們僕人。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要捨命作多人贖價。
”(太二○:25-28)所以天主教有教皇設立是聖經明文直接衝突。
天主教傳説彼得主後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這二十五年中羅馬作教皇,這是完全沒有聖經或歷史,而且這些年間彼得是否到過羅馬沒有聖經記載。
”他們認為罪藉着聖洗,告解,聖事得赦免,罪使人失去神恩典。


延伸閱讀…
天主教認定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定了條例以為教皇有人承繼。
他們認為教會有看得見元首,既然彼得是第一任教皇,當有繼承人維持他職位;可是他們不能歷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記載。
既然世上沒有第一位教皇,沒有繼任教皇了!所以羅馬教記戴他們歷代教皇歷史時,從彼得後到羅馬教成立之間,好些“教皇”沒有史實可記,況且使徒中後離開世界是使徒約翰,倘若教皇是應有人繼承話,使徒約翰理人選了。
可是年老約翰他書信中沒有半點吐露他是教皇,稱自己,反而他所寫啟示錄中,高舉耶穌基督萬主主,萬王之王。
天主教敬拜主耶穌敬拜馬利亞,舉馬利亞過於神和主耶穌。
他們認為馬利亞是童貞女子,生了主耶穌後沒有和約瑟過夫婦生活,馬利亞是耶穌生母,耶穌既是聖子,馬利亞便是聖母。
人要耶穌求甚麼,應先向馬利亞求,通過她代求,蒙應允,如此馬利亞視為人耶穌之間中保。
馬利亞地位抬高,實際上便是貶低耶穌中保地位,這種講法違背聖經真理。
1. 聖經記載馬利亞是約瑟妻子,馬太福音第一章明載天使吩咐約瑟她娶過來作他正式妻子。
第一章末了一節如此説:“只是沒有和她同房,他生了兒子。
”小字註“有古卷作他生了頭胎兒子。
”這一節經文我們看見約瑟娶過馬利亞後,並沒有親近她,但她生了耶穌後過夫妻生活。
2. 馬可福音第六章三節記載耶穌有許多兄弟姊妹,耶穌本鄉人議論祂時候説:“這不是那木匠麼?不是馬利亞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長兄麼?他妹妹們是我們這裏麼?可見馬利亞生耶穌之外,生雅各,約西,猶大,西門和耶穌妹妹們,倘若約瑟沒有和她,她怎樣會再生這些孩子呢?道約瑟娶了這個妻子後,卻另外再娶?既有妻子另娶,豈不是犯姦?另娶後,如何處置髮妻?無法自圓其説。
3. 聖經記載馬利亞和主耶穌肉身關係是母子以外,她和其他信徒一樣只是一個人而已,如使徒行傳第一章第十四節記載馬利亞和其他一百一十九名信徒一樣向主禱告,馬利亞和普通信徒只有一樣,她身體獻上主使用,讓主道成肉身到世上來。
使徒保羅提摩前書第二章五節説:“因為只有一位神,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人基督耶穌。
”注意:“只有一位”,不能基督以外另有一位中保,這一點明明違背聖經。
倘若馬利亞或是其他去世聖徒能代信徒轉達禱告話,便是説他們是信徒和主耶穌之間中保,聖經完全沒有這樣記載證明基督之外另有中保。
天主教是敬奉偶像宗教,基督教是完全拒絕偶像。
照毛勞主教所寫“我公教信仰”中曾論到每一位天主教徒要供奉聖母像和耶穌受苦像。
上述兩像敬禮外,還主張信徒要一些聖徒像敬禮。
他們稱神行禮是“崇敬禮”,聖徒像是“敬禮禮”,不是要拜聖人,乃是表示尊敬而已;因為聖人是天主朋友,我們理當他們敬禮。
這和聖經明訓有衝突。
十誡第二誡是這樣:“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作甚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不可事奉它,我耶和華你神是忌神。
”羅馬書第一章二十二二十三節中説“稱為,反成了,將不能朽壞神榮耀變為偶像,彷彿朽人和飛禽走獸昆蟲式。
”天主教對偶像行敬禮,明明違反了聖經教訓,聖經叫我們不可事奉偶像,不可神榮耀變為偶像,基督榮耀形像不是人心設想偶像所能代替。
天主教解釋説他們認那些像偶像,所行敬禮不過聖人表示尊敬意而已,這是取巧説法,實際上和敬拜偶像是沒有。
照聖經話,我們就算敬拜耶穌像,何況敬拜馬利亞及其他聖人像呢﹖天主教徒站教堂內外聖徒像前唸敬禮,實際上取代了獨一神敬拜,否認像敬禮是“敬禮”是巧辯而已。
毛勞主教“我公教信仰”第一冊論到公教和聖經那一章中有兩小段話説“只有聖而公教會天主獲得解釋聖經權力,任何人不可作聖而公教會傳解相反解釋。
”另一段説:“聖經中並沒有完全包括了為救靈魂而全部真理。
”舉例來説,天主教徒守主日才能得救,但是全部聖經中創世記到啟示錄找不到一句確定善守主日誡命。
這兩小段話可説是天主教聖經主要看法,一方面他們認為聖經沒有包括整個救恩真理,換句話來説聖以外教會可以神另得啟示,指示人如何得救。
他們不但聖經並無記載人守主日才可以得救,説守主日不是得救條件,反而憑天主教會定規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斷定了“聖經不是包括救全部真理”!本末倒置,是非顛倒。
由此可見天主教教會權力放在聖經之上,以為聖經真理不夠完全,從而定規各種誡命。
請看聖經如何指出他們錯誤來:啟示錄第二十二章第十八第十九節説:“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作見證,若有人這豫言上加添甚麼,神寫這書上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這書上所寫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分。
”啟示錄末了我們看見神啟示完全,人不能聖經以外加增甚麼啟示,教會無權力設立聖經以外真理,只可以照聖經真理來定規她原則,指導信徒信仰上和生活上實行真理。
“並且知道你是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智慧,聖經是神默示,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教導人學義,是有益,叫屬神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善事。
”(提後三:15-17) 注意:提摩是小明白聖經,不是作傳道明白聖經,乃是他是一個猶太教徒,沒有遇見保羅以前,明白聖經。
可見早在使徒時代人人可以閲讀那些舊約聖經,任何基督徒可以藉着聖靈教導領悟聖經話,絕不是只有神父或聖品人才可以明白聖經。
“聖經是神默示。
”換句話來説,只有神默示才是聖經,只有聖經才是神啟示,人不能聖經以外説他得了神啟示。
主耶穌約翰福第五章第三十九節説:“你們查考聖經(小字或作應當查考聖經),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我作見證這經。
”可見基督徒是應該查考聖經。
舊約,摩西勉勵以色列人要殷勤神律法教導他們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路上,躺下,起來要談論,要繫手上記號,帶額上經文,可見普遍人當讀聖經而明白聖經。
使徒保羅稱讚庇哩亞人帖撒羅尼迦人,“他們甘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
”(一七:11)可見照聖經記載,每一個基督徒應該讀聖經。
甚麼天主教説聖並包括整個救恩真理﹖因為他們有許多規條是沒有聖經,是受異教影響加上去,而且教會權威高過聖經。
天主教罪分成罪和罪,罪即該死罪,使靈魂死罪,罪不致於死罪。
“我公教信仰”第二十章説:“罪稱為死罪,它奪去恩寵,…褻瀆聖神,殺人,縱火,搶劫,淫是罪。
罪赦免罪,意即易得赦免罪。
如忍耐,過錯,不關謊言。
”“我公教信仰”第二十七章説:“事上犯了罪,便是罪,或者有時雖事件上犯罪人並想到事情,完全同意所犯罪是罪,如某人偷了一隻鑽石戒指,以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罪便是罪。
”他們認為罪藉着聖洗,告解,聖事得赦免,罪使人失去神恩典。
延伸閱讀…
人若犯了罪,做補贖工夫死亡,他靈魂會下到煉獄,要一些時才能進天堂。
這些教訓完全沒有聖經。
聖經對罪雖有説,對赦罪道沒有大小別。
天主教無關謊言是屬於罪,但聖經怎樣論到謊言罪呢﹖聖説:“惟有,不信,,殺人,,行邪術,拜偶像,和一切説謊話,他們分燒着硫磺火湖裏,這是第二次死。
”(啟二一:8)請注意這裏説“一切説謊話”有説是要或是謊言,顯然聖經認為一切説謊話該滅亡。
謊言罪不是罪,和其他使人滅亡罪是罪,主耶穌説:“人事上忠心,大事上忠心;事上不義,大事上不義。
”(路一六:10)。
聖經論到人罪而滅亡時候,沒有分大小罪。
“罪工價乃是死。
”(羅六:23)説:“世人犯了罪,虧缺了神榮耀。
”(羅三:23)“虧缺了神榮耀”包括一切罪。
至於人死到煉獄,煉獄親友多做功德,可使他們早升天堂,與佛教念經,做法事來超度死人接近,與福音真理背道而馳。
天主教對信徒犯了罪認為神父告解,藉着神父宣告得赦罪。
他們主要是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二十三節耶穌十二門徒説話。
但十二門徒之中沒有一個是神父。
主耶穌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二十三節應許是向外傳福音,卻不是説門自己有赦罪權,或説信徒當得着他們赦免才算得赦罪,使徒行傳第八章使徒彼得遇到行邪術西門,他企圖彼得買手人身上而賜下聖恩賜,彼得他説:“你銀子和你滅亡吧,你想神恩賜是可以錢買,你這道上無關無分,因為神面前,你心。
(請注意下面一節)你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叫你們説,沒有臨到我身上。
”請注意西門是主道上無關無分人,卻希望彼得求主使他不致於受刑罰咒詛。
彼得告訴他,你懊悔這罪祈求主。
彼得要他自己祈求主,不是求彼得赦免。
此外,使徒行傳第五章,彼得使亞拿尼亞和撒非拉眾人面前死亡,保羅第十三章使呂馬瞎眼,他們運用是屬方面權柄,不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地位,人家得來他們認罪,乃是他們自己有那種靈性程度,他們信心運用屬靈權柄。
他們照神旨意咒詛甚麼人,甚麼人受咒詛,但現今神父並沒有彼得保羅屬靈權柄。
彼得保羅運用這些權柄時候,不是要人他認罪,乃是行出懲罰性神蹟來。
聖經沒有我們看見信徒要古聖徒認罪例證。
使徒約翰他書信中説:“若有人犯罪,父那裏我們有一位中保,那義者耶穌基督。
”他要信徒義者耶穌基督認罪。
約翰壹書第一章第九節:“我們若認自己罪,神是信實,是公義,赦免我們罪。
洗淨我們一切不義。
” 撒該悔改時候,是主耶穌認罪是使徒認罪﹖主十字架旁強盜並沒有神父告解,沒有神父得着赦免,耶穌應許他當天可以和祂樂園裏了。
天主教耶穌和門徒後晚餐設立聖餐禮儀説話:“這是我身體,你們捨…這是我血,多人流出。
”因此他們認為聖餐餅和葡萄汁祝福後,變成耶穌身體和耶穌血,而且有耶穌人性和神性隱藏餅和杯裏,這天主教變質變形講法。
並推論説,既然杯和餅祝福而成為主耶穌聖體,餅和杯任何一部包括了耶穌基督靈魂和神性人性全部。
“我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有以下話:“唸了聖體經,祭台沒有餅和酒存在,因為餅酒變成了耶穌聖體聖血,但是餅酒形像存在,所謂形像便是餅酒顏色滋味,大小,,祝福過了聖體,表面與原有麵餅完全一樣,口味感覺和原餅完全一樣,但是它不是麵餅,因為它整個本質變作耶穌聖體。
”説: “另外任何一部分麵形和任何一滴酒液內有整個耶穌存在,麵形可以剖分,耶穌聖體可以剖分。
原是地存在每一個部分中。
”另一段説: “耶穌既然確實聖體中,我人該怎樣聖體﹖” “祭台上聖龕中供有聖體,前面使用繡簾掩任,並燃着一盞燈,我人進堂和出堂時候,常該聖體曲膝請安,表朝拜。
”説: “要表現我人愛慕耶穌和感恩摯情,每天可以進堂拜聖體,望彌撒,領聖體。
” 所以有些天主教徒家中設有耶穌像,有“常明燈”;因為有耶穌聖體其中,要朝拜。
於天主教相信祝福過酒和餅耶穌聖體本身──耶穌,所以他們舉行彌撒,隱藏酒和餅耶穌作祭物獻祭神來人贖罪,他們每一次這樣舉行彌撒,多一次主耶穌重釘十字架上,所以天主教舉行彌撒和基督教守聖餐有意義。
天主教彌撒是要耶穌獻神人贖罪,使人得赦罪;基督教聖餐是要記念主在十字架我們受苦所付救贖之功,是記唸性質,而天主教乃是朝拜意。
當逾越節那一天晚上,主耶穌拿起餅來説:“這是我身體,你們拿來吃。
説,這是我血,多人流出來。
”主耶穌餅和酒遞門徒時候,是否這餅和酒正式變成主耶穌身體﹖耶穌那時站他們面前,餅和酒都沒有變作另一個主耶穌身體和血,天主教這樣咬文嚼字地字面強解了聖經真理。
主耶穌説我是葡萄樹,祂有變成葡萄樹。
主耶穌説我是門,沒有變成門。
使徒保羅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顯説耶穌祝福餅和酒是表明主死。
請看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二十六節:“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死,等到他來。
”並有説這餅主身體和主血,乃是要表明主死。
天主教記念基督愛和代死意義儀式,作為信徒敬拜對象。
使人敬拜獨一神以外敬拜一切代表獨一神東西,神所厭惡偶像及其類品。
希伯來書第九章二十五二十六節──“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帶着牛羊血進入聖。
如果這樣,他創世以來,多次受苦了,但如今這末世顯現一次,自己獻為祭,除掉罪。
”注意:這裏明明説耶穌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乃是一次獻上。
第十章十二節──“我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一次獻上他身體,得以成聖…但基督獻了一次贖罪祭,神右邊坐下了。
”這裏強調主耶穌一次獻上身體,成就了贖罪事。
現今我們每逢多得一次赦免,並不是説耶穌多一次我們釘十架上。
乃是耶穌那一次我們十字架獻上自己祭,贖了我們罪,那一次功勞存在到,我們是繼續支取祂那一次功榮而得赦免,卻不是耶穌拿來獻祭,好像天主教説餅和酒過祝福,及唸聖體後成有神性人性全備耶穌聖體,然後聖體獻祭神一次我們贖罪。
這希伯來書説,是耶穌重釘十字架上,明明羞辱祂。
天主教和基督教教義上和信仰上是基督教是信稱義,憑恩典得救;天主教是功德赦罪得救。
天主教一切儀式和禮儀勞,使信徒可以減輕罪孽而得若干赦免,他們得救有助益而已。
“我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和終傅,臨終聖事第十五面中有一段關於終傅講解如下: 下面一段經文是附有大赦,經文是:“籲,我天主我今準備甘心領受爾手賜我任何情形死亡,及一切,及病痛,如爾聖意。
”説: “人沒有病時候,告解領聖體後,發愛天主心情,誦念上面經文,可得一個全大赦,並有臨大赦效力。
我們該知道,妥善得到一個全大赦,可使死後直升天堂,此我人該怎樣輔助病人,為得到這樣神恩呢﹖説:傳福音過程當中,很多兄弟姐妹人問起天主教和基督教區別,或者知道信哪一個,因此我們需要從福音角度來回答這樣問題,免得福音誤解或扭曲了。
下面剖析一下其中幾點區別:1、天主教相信聖經和傳統(信仰傳承)。
基督教相信聖經,傳統聽於聖經。
2、天主教相信信心加上行為才能得救。
基督教相信信心可以得救,行為只是信心果子。
3、天主教相信煉獄,指犯有罪,但非下地獄者,死後受苦以煉淨罪過地,罪煉淨後才能進天國。
基督教相信得救人死後和主同在。
4、天主教相信教皇/教宗是教會領袖和權威,是會犯錯誤,是完全順服。
基督教相信基督是教會元首,人是,順服主是。
5、天主教相信耶穌母親瑪利亞是教會母,信徒可以瑪利亞禱告。
基督教相信瑪利亞是和有罪人,我們天父和主耶穌禱告。
6、天主教鼓勵人向神父認罪,得到上帝恕,上帝賜神父權柄宣告赦罪。
基督教相信人直接天父認罪可以。
7、天主教鼓勵人讀聖經,只要聽神父宣講。
基督教相信人人可以讀聖經,人人需要讀聖經,聖經才是權威,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