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雨,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中名句,主要講節時人們前去祭奠逝去親人場景。
現代社會中,人們喪葬儀式,會像古人一樣家中設置祠堂,是逝者墓前進行祭奠。
而逝者墓碑上刻下字,墓主人身份説,這其中自有講究。
很多人認為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這話一半。
類似基督教徒或者伊斯蘭教徒那樣宗教信仰,中國人中確實見。
譬如我國主流社會影響力佛教和道教,雖然寺廟道觀眾多,但是信徒確實不算多。
墓碑用途並不是展示墓主人名諱,所以於墓主人名字用語考究。


中國人崇拜祖先,此程度超宗教。
社會開國帝王,得到皇位登基後要做事追蹤自己父系祖先。
例如唐朝唐高祖李淵,開國後追封了幾位祖先,千年前老子李淵追封唐聖祖,這份崇敬心不可謂。
在建國之前,家譜記錄一個家族來説關。
家譜上代代祖先,可以説一個家族信仰。
時今日,家譜盛行。
沒有了家譜記載,現在很多人可能連自己曾祖輩先人姓名不知曉。
不過家譜,有一個地方記載着先祖名字——墓碑。
現在政府所修建公墓是有使用年限,但是農村地區墓地受此限制。
而且後人們祖祖輩輩先人們葬於一處,分立墓碑。
這些墓碑上銘文,包括墓主人名諱、生亡年月、以及子孫後代姓名。
一般而言,墓主人名字位於墓碑中間一列,但如果是合葬墓話,便是並排兩列。
並且這些名字並不是直書其名,大多加了修飾。
墓碑用途並不是展示墓主人名諱,所以於墓主人名字用語考究。
大多數中國人墓碑陌生,上面文字會“故先考”或者“故先妣”開頭,隨後才是墓主人姓氏和大名,後“墓”兩個字作為結尾。
有墓碑上會姓名後面,“墓”前面加上一些尊稱,例如“先生”、“孺人”。
有一些墓碑上,“”字會寫為“顯”,或者只有“先考”、“顯考”,沒有開頭“故”字,有少數墓碑上沒有“考”或者“妣”字。
總而言,墓碑上見字“故、、顯、考、妣”。
專家表示,這五個字不能,否則會貽笑大方。
然而這五個字含義顯,雖然見,但是如果要所以,所以很多人並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
“顯”什麼會用來代替“”?什麼開頭沒有“故”?什麼有墓碑上不用“考”或者“妣”呢?我們來説一説見“考妣”這兩個字,關於這兩個字可能很多人知道它們是於指代父親和母親,考——父親,妣——母親。
“如喪考妣”這個詞出自《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意思説傷心得父母雙亡。
有時我們看到碑文上會並列出現這兩個字墳墓,這種父母合葬墓。
因為中國古代禮儀左為尊,所以墓碑上是考左妣右,這是因為社會父親地位母親。
如果立碑人並非墓主人子女,墓碑上會出現“考妣”二字,例如弟弟為自己兄長所立墓碑,會“考”這個字,只能“”或者“故”這樣字。
世上每個人要經歷生老病死,一個人死去入土安,紀念他在世界上走過一遭,親人會他樹立一座墓碑。
儒家經典《爾雅·釋親》裏也説:父為考,母為妣。


延伸閱讀…
見碑文寫法抬頭、正文、落款三部分構成,抬頭寫死者生前職業和職位。
正文主要內容是立碑者死者稱謂以及死者姓名,還可以寫上死者籍貫、家世和生平事略。
落款寫明立碑人身份和姓名,以及立碑時間。
古人,是那些有頭有臉古人,對碑文講究,會花重金邀請當朝文學名家撰寫文字,書法名家執筆寫字,後技術嫺熟匠人字刻上去。
這樣碑文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散文文學體裁,文章內容包括死者姓名、籍貫、事蹟,一生概括性評價,還要立碑人悼念情和敬畏情包含進文字裏。
留意碑文人會發現,碑文文體古文主,讀起來總有一些拗口,裏有許多字,比如,考、妣、故、、顯,,讓人弄不清這些字要表達什麼含義。
實際上,這些字用法幾千年沉澱,定型下來,各有自己含義,若錯會鬧出笑話,是死者。
其一,考和妣,專門父母去世時所用,“考”甲骨文裏,“”是同一個字,造型像一個老者舉起枴杖。
所以,先秦時期,“考”字多指年老意,後演化父親稱呼。
後來,“考”字專指死去父親,《禮記·曲禮下》説道: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妣”《説文解字》裏這解釋:妣,歿母。
女、。
這個解釋直截了當,説“妣”漢朝後專指死去母親。
儒家經典《爾雅·釋親》裏也説:父為考,母為妣。
延伸閱讀…
《爾雅》成書於兩漢之間,説考和妣漢之前,它們本義父親和母親有關。
古人稱呼自己父親和母親,見稱呼是“家父”和“家母”,若是稱呼別人父母,“令尊”和“令堂”。
這些稱呼屬於敬辭,叫出口能體現出一個人修養。
如果父母去世,建墳立碑時,碑文裏稱呼肯定不能沿用他們生前稱呼,此時,父親“考”,母親“妣”。
書寫碑文時,“考”字寫右側,“妣”寫左側。
這樣做是體現男女,因為古代是“男權社會”,人們受“男尊女卑”思想影響,出身男女,男子無論生前還是死後,地位要於女子。
古人右尊,寫碑文和聯時,習慣右邊寫起,因此,代表“一家之主”父親如果去世了,其名字寫右側,母親名字寫左側。
其二,故先,給他人去世時所用。
“故”與“”現代人墓碑上並見,但一些年代墓碑上,這兩個字。
“故”和“”是多義字,含義,文言文裏,它們有一個含義,特指死亡,“葬禮文化”裏表示死亡,泛指所有去世人。
有時做動詞用,有時做形容詞用,比如,病故、亡故、、故(父母雙亡),先父、先賢、先帝、,。
韓愈《祭十二郎文》裏寫道:奈何於今,棄而先!“”這裏動詞。
一些人會產生心,什麼直接説“死”或者“亡”呢?非要這兩個字,大多數人搞不清呀?,死亡是吉利事情,古人講究“死者大”,如果直接説死者“死了”,死者敬,二來是一種禁忌。
規避這些,老祖先發揮他們才智,使用其它字含蓄方式來表達。
這歷史,以及用法有關。
“故”和“”雖然可以泛指一切去世人,但這樣表示過於籠統。
如果立碑者死者沒有血緣關係,他死者立碑時,表達這層關係,會用到“故”和“”。
古代戰亂,人們抵抗天災人禍能力,因此,許多人了生存下去,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是常有事。
一些人會客死他鄉,加上古代交通落後,客死他鄉人短期內運送回老家安葬,這導致人去世後,無法做到親人料理後事,只能他人代勞,安葬他鄉,等到時機親人屍骸遷移過來,實現葉落歸根願望。
墓主沒有血緣關係,刻寫碑文時,只能在墓碑上出現“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