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問】【超炫技巧】大學問鮮活解答!25種簡單方法打破學習瓶頸

【大學問】【超炫技巧】大學問鮮活解答!25種簡單方法打破學習瓶頸

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閒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陽明子以極簡而有力的言論,強調大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天下如一家,中國如同一人。他藉此批判小人的分爾我之心,認為大人能夠以一體的心與天地萬物相連。這種一體之心,不僅是大人所具備的,即使是小人的心中亦存有一體之仁。這種仁心一體是深植於我們的本性中,是自然而然的顯現。陽明子將這種明德稱之為大學問。

大學問 Play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陽明學中的人格境界

陽明子説:「大人」就是能把天地萬物都看作一個整體的人。他們視天下為一家的延續,中國人就像一個人一樣。那些只注重形體和外在區分的人,是小人。「大人」能夠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這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因為他們內心的仁愛本就如此,他們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不僅是大人,即使是小人心,本質上也是如此,只是他們自己把自己侷限在小範圍內而已。

因此,當看到孩子掉進井裡時,心中必然會感到恐懼和悲傷,這是因為我們的仁愛之心與那孩子已經合為一體。孩子畢竟是同類,但即使是對待鳥獸的哀鳴和顫抖,我們也會有不忍之心,這表明我們的仁愛之心與鳥獸已經合為一體。鳥獸至少還有知覺,而對待草木的摧殘,我們也會有同情之心,這説明我們的仁愛之心與草木已經合為一體。甚至對待瓦石的破壞,我們也會有珍惜之心,這同樣是因為我們的仁愛之心與瓦石已經合為一體。這種對萬物的仁愛,即使是小人之心也本就有之。這種仁愛源自於天命之性,是自然靈丹不濁的表現,因此被稱為「明德」。

大學問

小人心因為私慾的遮蔽而變得狹隘和卑下,但是他們對萬物的仁愛仍然能夠如此明亮,這是因為他們還未被慾望所動,也沒有被私心所遮蔽。等到慾望開始起作用,私心開始膨脹,人們就會為了利益和仇恨而相互傷害,甚至有骨肉相殘的情況發生,這時一體的仁愛之心就喪失了。因此,如果能夠排除私慾的幹擾,即使是小人之心,其仁愛之光也如同大人;一旦有了私慾的遮蔽,即使是大人之心,也會變得狹隘和卑下,如同小人。所以,那些追求「大人之學」的人,也只要除去私慾的遮蔽,以彰顯他們的明德,恢復他們與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體的認知而已。這並不是在原本的體系之外增添或減少什麼。

親民與明明德

陽明子又説:「明明德」就是立定天地萬物一體的基礎,「親民」則是擴展這種一體性的實踐。因此,明明德必須通過親民來實現,而親民又正是為了彰顯我們自己的明德。所以,我們親近自己的父親,同時也關愛他人的父親,乃至天下所有人的父親,這樣,我們的仁愛之心才真正與我們自己的父親、他人的父親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親合為一體。當我們與這些父親合為一體時,孝的明德才能真正顯現。同樣地,我們親近自己的兄長,同時也關愛他人的兄長,乃至天下所有人的兄長,這樣,我們的仁愛之心才真正與我們自己的兄長、他人的兄長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長合為一體。當我們與這些兄長合為一體時,弟的明德才能真正顯現。這樣凡是君臣、夫妻、朋友,乃至山川鬼神、鳥獸草木,沒有不親近的,以此展現我們對萬物的一體之仁,這樣我們的明德才沒有不明顯的,這時我們才真正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明明德於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家齊國治而天下平」,這就是所謂的「盡性」。

至善的追求:明德、親民的極致目標

陽明子説:至善,是明德、親民的最佳狀態。天命之性,本質上就是至善的,那種靈丹不濁的狀態,就是至善的體現,這就是明德的根本,也就是所謂的良知。至善的體現,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輕重厚薄,隨感隨應,雖然變動不居,但總有一種天然的中正,這是普遍的人性法則和自然法則的極致,不容許有任何的質疑或增減。任何質疑或增減,都是私心和小智的表現,而不是至善。這需要達到慎獨的極致,即保持精一不二的狀態,才能夠做到。除了這些,又有誰能夠達到至善的境界呢?

大學問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對於很多人來説,大學問代表了求知的道路,是追求知識和智慧的旅程。

無論我們是大學生、教授還是學術研究者,大學問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激發了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人類的歷史和未來的可能性。

在大學問的世界裡,我們不僅探索著已知的知識,也勇敢地挑戰未知的領域。它讓我們明白到,世界是如此地複雜,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掌握所有的真理。

大學問使我們敢於質疑,並不斷追尋事物的本質。它強調我們要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從不滿足於表面的答案,而是要深入思考,去發現更多生命的奧秘。

正因為大學問的存在,我們可以學到傳統的知識,瞭解自然的規律,並且創建新的理論。這種探索過程既充滿挑戰,又充滿激情,它使我們的大腦得到了最好的鍛煉。

在追求大學問的旅程中,我們常常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但正是這些問題和困難使我們成長,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有智慧。

大學問不僅僅存在於學術領域,它也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

總結來説,大學問是一個追求知識和智慧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我們一生中不斷學習、成長和思考的過程。

延伸閲讀…

大學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學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