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梯大樓,多數人都知道有樓層價差,愈高愈貴,但價差怎麼算?
銷售人員説高一個樓層、一坪要貴5000元合理嗎?或者反過來説,低一層樓一坪便宜1500元,會不會太少了呢?


金磚動力行銷副總施孝文表示,大樓樓層價差並沒有「公訂價」,不過,建商在訂價時確實有一定的原則及行情。
第一個原則是,大樓愈高,每層價差也會愈大。一般來説,台北地區10幾樓的電梯,如果沒有特殊景觀,同一座向,樓層高一樓,一坪會有2000到2500元價差。
但如果超過20樓以上,每個樓層價差就會拉大,一坪會到3000元,甚至差到4、5000元。
有些建案會一層一層算價差,有的每兩樓算價差,比如2、3樓一個價格,3、4樓一個價格,有的甚至會每兩層算價差。
樓層價差的秘密
在購買電梯大樓時,樓層價差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通常,樓層越高,價格也隨之上升,但這之間的差價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呢?銷售人員告訴我,每高一個樓層,每坪單價可能會貴5000元,這樣的價差合理嗎?或者,當樓層降低時,價格會便宜多少才算合理?下面將揭秘大樓樓層價差的秘密。
樓層價差的制定原則
-
原則一:樓層越高,價差越大。在台北地區,對於10幾樓的電梯大樓,若無特殊景觀,每高一層樓,價格通常會上漲2000至2500元。但當樓層超過20樓後,價差會更顯著,可能達到每坪3000元,甚至4、5000元。有些建案會每層樓或每兩層樓調整一次價格,比如在2、3、4、5、6、7樓之間設定不同的價格。
-
原則二:視野差異會顯著影響價差。例如,水岸住宅如果有堤防擋住視野,而堤防高度約在4、5樓左右,那麼不受堤防影響的6樓,其單價可能比5樓高出1、2萬元。在超高大樓中,14、15樓往往會出現價格跳級,因為這個高度的窗外視野基本不受阻擋。這種情況下的價差通常在每坪1萬元上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建商在最初定價時,可能會將高樓層的價格定得較高,以此吸引購屋者先考慮較低樓層的單位,從而加快銷售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樓層之間的價差可能會達到3至5萬元。
管線與中繼機房對價差的影響
樓層價差的背後,還與管線佈置以及中繼機房的設置有關。傳統上,管線轉折處多設在2樓,這可能會導致糞水倒流等問題。此外,中高樓層的中繼機房也可能成為低價樓層的位置。因此,2樓和部分中繼機房所在的樓層,往往會成為較低的價位。
總之,樓層價差的制定是複雜的,受多種因素影響。購買時需仔細比較不同樓層的價差,並考慮自身需求和喜好,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當談到房地產投資時,大樓樓層價差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大樓的不同樓層所帶來的價差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因素之一。大樓樓層價差是指樓層越高,價格越高或者越低的現象。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樓層所帶來的不同利益和風險所導致的。
大樓樓層價差的原因多種多樣。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視野和風景因素。通常而言,樓層較高的單位能夠享受到比較好的視野和風景,這使得這些單位更具吸引力,因此價格更高。相比之下,樓層較低的單位可能會有被周圍建築物遮擋的問題,這使得其價格相對較低。
此外,樓層所帶來的利益和風險也是影響大樓樓層價差的因素之一。樓層較高的單位通常較安靜,較少受到噪音和交通等問題的困擾。而樓層較低的單位可能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幹擾。此外,樓層較高的單位可能會更受歡迎,容易出租或者轉售,這也使得其價格相對較高。
在投資大樓時,瞭解大樓樓層價差的情況非常重要。投資者可以利用這種差異來進行投資組合的優化。例如,如果投資者希望投資租賃房產,那麼選擇樓層較高的單位可能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希望投資出售房產,那麼可以考慮購買樓層較低的單位,然後在價格上升時出售,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