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將】大仙翁仔 |四大神將 |

【大神將】大仙翁仔 |四大神將 |

八家是台灣民間信仰陣頭之一,起源眾説紛紜,説法是起源於五福大帝駕前專責捉邪驅鬼將軍,這幾位將軍不是陰間神祇。

後地藏菩薩、城隍職掌陰司神明廟宇開始學習模仿,並演變成王爺、媽祖廟宇開路先鋒,擔任主神。

後來,廟會中參與信士,會裝扮成「家」,衞護主神,演變一種台灣民間信仰活動。

八家是廟會陣頭之一,主要屬於文、武陣中武陣,負責捉拿鬼怪妖邪,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功能,傳統上具有宗教性質,陣頭氣氛得、威赫、。

但現今家將陣頭,多數表演性質團體,具傳統宗教性質。

[1]
八家將起源應該是三山國王部將,負責巡視山間掃除妖魔鬼怪任務,而演變現今八家城隍爺部方式呈現,其職位有所不同,三山國王八家屬於將軍職,而城隍爺八家兵其稱呼應為家。

目前將團如下:
台灣家將陣頭起始,是白龍庵如意增壽堂開始傳承繁衍,台南府城傳承雲林、嘉義、高雄、屏東一帶。

並傳承繁衍成為「八家將」。

五福大帝部將五虎將。

大神將 Play

[2][3]
至於媒體報導、民眾、學界、公家單位因為習焉不察,所以習慣所有家將陣頭統稱「八家將」。

[4]
什家、八家起源眾説紛紜,有學者認為乃是仿造清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5],而傳統城隍信仰中,城隍之下如古代州、府、縣衙門,設置有司。

城隍廟可見設有判官、武判官、陰陽司、監察司、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職掌,雖然各地城隍廟奉祀者各略有出入,不過八家組成中略可見其影響,如文判、武判成員。

而什家起源傳説中,主要認為什家原本為福州人信奉瘟神、陰間司法神五福大帝部屬,台灣台南白龍庵什家系統為主。

今日台灣神明聖駕巡遊,如王爺、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神祇隊伍,出現此陣頭。

五福大帝,或稱五福王爺。

此種信仰起源於瘟神信仰。

福建省福州地區,信奉顯靈公張元伯主春瘟,宣靈公劉元達主夏瘟,振靈公趙光明主秋瘟,應靈公鍾仕貴主冬瘟,揚靈公史文業主中瘟五方瘟神,稱五靈公。
大神將

清代衙門以非正祀,禁絕此類信仰,改稱華光大帝等名,馬天君信仰混合。

台灣日治時期,西來庵事件,台灣總督府查禁西來庵神祇,信眾改稱五顯大帝。

[2]
華南沿海先民每逢瘟疫流行,祭祀瘟神,以求驅除瘟疫。

清代中葉,台南軍營流行瘟疫,福州人主官兵,原鄉福州白龍庵迎請五福王爺前來,設置台南白龍庵。

白龍庵多軍人奉祀,人潮洶湧,於鄉民祭拜。

士紳迎請神位,另建台南西來庵。

白龍庵五福王爺出巡所需,於是組織了什家,作為主神護衞。

西來庵事件事敗,官府拆除西來庵,西來庵家將團體成員來到了嘉義地區,演變出了家將團,即八家將。

五福大帝部將五虎將。

目前所見,如首創家台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分衍西來庵吉聖堂稱什家,此一陣頭傳至台南、嘉義地區後多傳承繁衍成為八家將。

公認什家起源福州地方五福大帝信仰。

事實上,福州其近郊有稱作「八將爺」遊神陣頭,有可能是台灣什家源流所在。

19世紀美國傳教士盧公明所著「中國人社會生活[6]」一書當中即有描述,福州五帝信仰之遊神隊伍中,有一人挑著拷打器具與公堂上展示威儀刑具,如木枷、抽打嘴巴皮帶,人們認為陰間所用刑具陽間類似……。

傳教士盧氏所述者,台灣八家裡面居首什役十分類似。

福州當地「將爺」陣頭因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社會動亂,瀕臨絕滅,但今日逐復甦。

存團體有福州市蒼霞洲八、長樂區營前鎮洞頭八、寧德城隍廟。

各地什家八家組成人數、成員一,主要十三位組成者,是台灣廟會中類型。
大神將

其成員包含:什役、文差、武差、甘將軍、柳將軍、範將軍、謝將軍、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武判官、文判官。

[2]
有加上枷鎖將軍、董李排爺、喜怒哀樂四差,到二十多位,見身分職掌分述如下:
文、武判官團體中位階,但步法。

八家多設置文、武判官,什家普遍設有。

甘、柳二,排列八將隊伍首,所以稱「班頭」、「頭排」,負責刑罰,稱「撐刑」。

於日間、夜間監督人間。

或説甘柳軍即日夜遊神。

謝範軍位列於甘柳爺後,負責捉拿與逮捕神
台灣台南地區部分什家、八家,認為範謝將軍職司捉拿陽間,是大爺、二爺或七爺、八爺[7]。

有「前四」擴增「八大將」者,另增陳將軍、沈將軍、枷將軍、鎖將軍。

但有鐵製造者,往往一副刑具擔可達二、三十斤。

大神將 Play

延伸閱讀…

大仙翁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大神將

另外,同一家將團中出兩組範謝將軍,是兩組文、武差(陳、沈;劉、封)者,少數。

並有「前四、後四」出軍方式,「捉、拿、枷、鎖、甘、柳、範、謝」或者「枷、鎖、收、縛、甘、柳、範、謝」,有「陳、沈、韓、盧、甘、柳、範、謝」、「陳、沈、韓、盧、甘、柳、範、謝、劉、封」組合。

家將裝扮特色,主要於臉譜、刑具(法器)、衣著。

出陣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師傅,稱為「面師」。

彩繪臉譜稱為「開臉」。

家將經「開臉」、著裝完畢後,即代表所扮演神祇,具有神格。

衣著、刑具、法器則代表家將職掌。

臉譜各師法傳承,會有所不同,差異甚,且常有角色臉譜對調情形。
大神將

但臉譜大致上有模式。

略述如下:
多數勾臉譜,有開臉者(如北港如性振玄堂)。

身著衣著是便服,有上半身打赤膊或穿肚兜者[2],下半身傳統上著紅褲,頭戴斗笠。

什役特色,是肩挑各種刑具。

隨各家團體編制多寡,挑刑具可多三十六項,者魚枷,可包括筆、硯、手銬、魚枷、藤條、板杯、繩索、鐵鍊、腳鐐、虎枷、立籠、堡籠、斧、銼、拶指、挾腳、釘棍、棕鬚捲、皮鞋背、皮鞭、棍批、角棍、釘椅、釘牀、手釘、腳釘、鑽、竹掃捲、鐵鎚、鐵鏟、鐵條、斬馬刀、蓋頭印、蓋目印、鐵砧、炮烙。

[7]。

什役所肩擔刑具並非實物,多半代以木製模型。

但有鐵製造者,往往一副刑具擔可達二、三十斤。

延伸閱讀…

八家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031期-宜蘭地區的大神尪文化

文、武差臉譜,家將團之間差距甚,但多半脱「粉面」、「蝙蝠面」或「壽字面」三種形式。

而文、武差服裝法器,則大多數家將團。

嘉義「振」字派家,謝、範兩爺刑具拿反手。

即謝爺外手(右手)執枷、內手(左手)執羽扇;範爺外手(右手)執虎牌、內手(左手)執羽扇)。

臉譜是「蓮花面」、「葫蘆面」、「虎面」(或龜面)、「鳥面」四種一組。

法器為「花籃」、「火盆」、「金瓜鎚」、「蛇杖」一組。

但家將團四季神方面差異,角色、臉譜、服裝法器組合隨衍派差別,不一而足。

以下僅列出一種組合:
另有一説,四季神乃五行四宿而來:
早期家將團中,冬大神有手執毒蛇者。

但現在,代之以木製蛇杖。

家將團遶境活動中過其它家將館,或設有家組織廟宇時,廟方會準備「敬酒包」禮儀來接駕[9]。

所謂「敬酒包」(嘉義稱做「敬包酒」[10])是奉敬酒與包子、犒勞將爺意思。

各宮廟「敬酒包」程序一。

一般而言,接駕廟方會刑具擔帶頭接駕,兩人持淨爐喊「稟爺,進香!」,諸位將爺一一薰香淨身。

再為刑具爺每位家將繫上色彩帶,稱為「披紅」。

然後兩人持整盤肉包喊「稟爺,敬包!」,家象徵性地食用包子(是嘴叼起包子放回盤裡)。

然後同樣方式敬香煙、敬檳榔、敬燒酒。

諸位家是象徵性地食用,飲酒是飲。

家將館教練會告誡成員「敬酒包」時候,可以過量喝酒,以免影響接下來行程。

後家將團參禮結束整個接駕過程。

早年,敬酒包是家將館家將館之間平行禮儀,若廟方無附設家組織,會有敬酒包儀式。

但近年來有許多廟宇會家將團敬酒包。

「當」是家將館之間平行禮儀。

家團入其它家將館或有家組織廟宇時,家在案桌前拜禮「洗籤」時,須口喊三次「當」,接駕方回答「當」,以示、意。

有時家將團參拜平時有交陪宮廟時,會行「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