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爐(台灣話:.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thiⁿ-kong-lô͘)指用於插置香火、象徵祭拜玉皇上帝專用香爐[1]。
爐身雙龍搶珠大宗,左右輔以呼應升龍或降龍爐耳紋。


在台灣,造型而言,天公爐多見三足圓鼎,但有方形者。
爐身雙龍搶珠大宗,左右輔以呼應升龍或降龍爐耳紋。
材質方面,早期多石爐或鐵爐。
如今,日治時期前大型金屬爐是,多融鑄利用。
閩南裔台灣人,將天公爐懸掛於公廳樑中間位置[2],並以四條鏈條懸掛著,喻其掌管天地四方、四御、四季氣侯[1]。


延伸閱讀…
天公爐形式,多會於各地方場所差異,而有所不同,其即風俗來進行調整。
閩南裔台灣人,將天公爐懸掛於公廳樑中間位置[2],並以四條鏈條懸掛著,喻其掌管天地四方、四御、四季氣侯[1]。
延伸閱讀…
此外,於漳州移民認為,古時有君王授權或有敕額寺廟允許祭天,故部分閩南裔台灣人改以三條鏈條懸掛,象徵請掌管天、地、水三界三官大帝為代表,遙拜玉皇大帝,稱「三界爐」或「三界公爐」[4]。
學者指出,傳統三合院中正廳懸吊天公爐,祖籍為漳州府者,其天公爐三個環耳;祖籍為泉州府者,其天公爐四個環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