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表」是中國古代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的一種方式。而「十二地支」則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稱呼。「十二生肖」則是由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和傳説中的龍所組成,用於記年。根據《論衡》的記載,每個地支與一種動物相對應,如虎對應寅、犬對應戌。」
十二地支與生肖


在古代中國,人們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來記錄時間和年月。這十二種動物分別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每個生肖代表一年,循環每十二年一次。
據記載,漢代的《論衡》是最早提到十二生肖的文獻之一,其中提到了十一個生肖,而龍則是在《後漢書》中提到的。這些文獻將生肖與天干地支相配,形成了五行學説中的乾坤陰陽。
在《國語》和《後漢書》中,還記載了與十二生肖相關的天子妻妾制度,以及將幹支相配以成六旬的計時方法。這種方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匹配,形成六十個不同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
近年發現的《黑暗傳》是一種創世史詩,它描述了天干和地支的身世來歷,以及玄黃神、女媧神和乾坤陰陽的創世神話。這些故事將干支和天地陰陽的起源推至久遠的時期。
天干地支表
「天干地支表」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曆法系統,用於紀錄年份、月份、日期等,並將它們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對應。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構成,地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構成。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六十種可能的組合,稱為「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表」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用於曆法計算,還被廣泛運用於占卜、起名、結婚、祭祀等方面。人們相信,每個人出生的時辰所對應的「天干地支」組合,與他們的命運和個性有著密切關聯。
「天干地支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它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詩詞歌賦等中都有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易經》中的「干支」卦爻記錄,以及晉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的「盤幹覦卦」等典故。
在當代,人們仍然對「天干地支表」充滿了興趣和好奇。許多人都會查詢自己的「天干地支」以瞭解自己的命運和運勢。此外,許多人也會選擇在重要節日、生日等場合使用「天干地支表」來辦理相關儀式和活動,以祈求好運和幸福。
無論是歷史上的遺產,還是在當代文化中的應用,「天干地支表」都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它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時間和命運的理解,也體現了人們對於宇宙運行和人生之謎的思索。保持對「天干地支表」的研究和傳承,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維護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連結:
延伸閲讀…
天干地支與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表,天干地支五行對照表, …
>>天干地支年份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