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做60進位而設符號。
對古代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存在,像阿拉伯數字,後來這些符號運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賦予意思多了。
傳説帝時代有一位大臣“五行情,佔年綱建,於是作甲乙名日,謂幹;作子名日,謂支,干支相配成六旬”。
這只是一個傳説,干支是誰創立,現在沒有證實,不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象形文字,説明早商代使用干支紀時法了。
我國古人這60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序號,週而復始,循環,這干支紀時法。
干支字面意義來説,相當於樹幹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主,地,天和幹叫天干,地和支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60是10、12公倍數,所以每60年一週期,如1644年農曆甲申年,60年後1704年同農曆甲申年,依此類推。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設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後日子推為乙丑、丙寅、丁卯。
甲子以前日子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
六十甲子週而復始。
這種紀日法甲骨文時代有了。
內,人們會天干地支來表示一天時辰。
十二地支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於現代兩小時。
和現代時間,夜半12點(即24點)是子時,凌晨2點是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其餘由此推。
近代每個時辰細分初、。
晚上11點(即23點)子初,夜半12點子正;凌晨1點醜初,凌晨2點。
這於一晝夜分24時了。
干支紀年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有人認為中國漢武帝以前干支紀年。
是類歲紀年,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黃道附一周天分為12等份),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作“超辰”。
顓(zhuān)頊(xū)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歲丙子,太初曆超辰法改變丁丑。
漢成帝末年,劉歆編訂三統曆太初元年改變丙子,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從乙酉改變丙戌。
而東漢歷學者超辰法,所以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歲甲子,天下大吉”)。
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
一個週期結束後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
(60是10、12公倍數,所以每60年一週期,如1644年農曆甲申年,60年後1704年同農曆甲申年,依此類推。
) 注意是,干支紀年是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開始,是歲首,不是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開始。
例如,1984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做60進位而設符號。
對古代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存在,像阿拉伯數字,後來這些符號運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賦予意思多了。
傳説帝時代有一位大臣“五行情,佔年綱建,於是作甲乙名日,謂幹;作子名日,謂支,干支相配成六旬”。
這只是一個傳説,干支是誰創立,現在沒有證實,不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象形文字,説明早商代使用干支紀時法了。
我國古人這60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序號,週而復始,循環,這干支紀時法。
干支字面意義來説,相當於樹幹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主,地,天和幹叫天干,地和支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古人它們甲子、乙丑、丙寅(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一個循環)順序而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60,叫作六十甲子。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設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後日子推為乙丑、丙寅、丁卯。
甲子以前日子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
六十甲子週而復始。
內,人們會天干地支來表示一天時辰。
十二地支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於現代兩小時。
和現代時間,夜半12點(即24點)是子時,凌晨2點是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其餘由此推。
近代每個時辰細分初、。
晚上11點(即23點)子初,夜半12點子正;凌晨1點醜初,凌晨2點。
這於一晝夜分24時了。
古人它們甲子、乙丑、丙寅(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一個循環)順序而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60,叫作六十甲子。


延伸閱讀…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有人認為中國漢武帝以前干支紀年。
是類歲紀年,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黃道附一周天分為12等份),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作“超辰”。
顓(zhuān)頊(xū)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歲丙子,太初曆超辰法改變丁丑。
漢成帝末年,劉歆編訂三統曆太初元年改變丙子,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從乙酉改變丙戌。
而東漢歷學者超辰法,所以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歲甲子,天下大吉”)。
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
一個週期結束後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
(60是10、12公倍數,所以每60年一週期,如1644年農曆甲申年,60年後1704年同農曆甲申年,依此類推。
) 注意是,干支紀年是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開始,是歲首,不是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開始。
例如,1984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做60進位而設符號。
對古代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存在,像阿拉伯數字,後來這些符號運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賦予意思多了。
傳説帝時代有一位大臣“五行情,佔年綱建,於是作甲乙名日,謂幹;作子名日,謂支,干支相配成六旬”。
這只是一個傳説,干支是誰創立,現在沒有證實,不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象形文字,説明早商代使用干支紀時法了。
我國古人這60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序號,週而復始,循環,這干支紀時法。
干支字面意義來説,相當於樹幹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主,地,天和幹叫天干,地和支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古人它們甲子、乙丑、丙寅(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一個循環)順序而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60,叫作六十甲子。
延伸閱讀…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設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後日子推為乙丑、丙寅、丁卯。
甲子以前日子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
六十甲子週而復始。
這種紀日法甲骨文時代有了。
內,人們會天干地支來表示一天時辰。
十二地支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於現代兩小時。
和現代時間,夜半12點(即24點)是子時,凌晨2點是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其餘由此推。
近代每個時辰細分初、。
晚上11點(即23點)子初,夜半12點子正;凌晨1點醜初,凌晨2點。
這於一晝夜分24時了。
干支紀年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有人認為中國漢武帝以前干支紀年。
是類歲紀年,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黃道附一周天分為12等份),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作“超辰”。
顓(zhuān)頊(xū)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歲丙子,太初曆超辰法改變丁丑。
漢成帝末年,劉歆編訂三統曆太初元年改變丙子,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從乙酉改變丙戌。
而東漢歷學者超辰法,所以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歲甲子,天下大吉”)。
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
一個週期結束後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
(60是10、12公倍數,所以每60年一週期,如1644年農曆甲申年,60年後1704年同農曆甲申年,依此類推。
) 注意是,干支紀年是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開始,是歲首,不是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開始。
例如,1984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做60進位而設符號。
對古代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存在,像阿拉伯數字,後來這些符號運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賦予意思多了。
傳説帝時代有一位大臣“五行情,佔年綱建,於是作甲乙名日,謂幹;作子名日,謂支,干支相配成六旬”。
這只是一個傳説,干支是誰創立,現在沒有證實,不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象形文字,説明早商代使用干支紀時法了。
我國古人這60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序號,週而復始,循環,這干支紀時法。
干支字面意義來説,相當於樹幹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主,地,天和幹叫天干,地和支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