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天葬 | 內涵 | 歷史 | 地理 | 祭奠 | 執行者 | 天葬台 | 規定 | 意義 | 遊客 | 祆教天葬 |
---|---|---|---|---|---|---|---|---|---|---|---|
天葬 | 一種獨特的葬儀 | 逝者遺體供禿鷲啄食 | 起源於印度和伊朗,在西藏盛行 | 地處高原,不適合土葬或火葬 | 家人主持祭奠,祈福亡靈 | 天葬師 | 寺廟後山 | 正常死亡者 | 自然解脱,回歸生靈 | 禁止遊客觀看 | 亞茲德也有天葬傳統,但已衰微 |
遊客 | 不可觀看天葬儀式 | 尊重逝者,維持莊嚴性 | 儀式神聖,外人不宜參加 | 天葬台不對遊客開放 | 儀式嚴格限制參與者 | 天葬場遺址可參觀 | 信仰不同,習俗相異 | ||||
意義 | 逝者奉獻身軀,幫助動物延續生命 | 回報論:生前食用動物,死後回饋 | 根植佛教信仰,追求圓滿解脱 | 家人尊重逝者意願,完成最後施捨 | 儀式表達對生命互聯的理解 | ||||||
規定 | 非傳染病或惡性疾病死者 | 正常死亡,靈魂完整 | 排除刀砍槍殺等非正常死亡 | 七歲以下兒童亦不適合 | 特殊情況禁止天葬 | 寺廟指定條件 | |||||
天葬台 | 寺廟附近,便於超度祈福 | 體現生死與宗教密切關聯 | 宗教儀式地點,引導靈魂往生 | 執行者多為喇嘛 | 方便遺體處理,避免環境污染 | ||||||
執行者 | 天葬師 | 專業分解遺體,執行儀式 | 視為善業和功德,被尊稱「天堂擺渡者」 | 喇嘛和普通人均可擔任 | 在現代社會已不再被視為異類 | 接受信仰和文化的尊重 | |||||
祭奠 | 天葬儀式後,持續49天 | 燒青稞供奉,點酥油燈照亮靈魂 | 祈福誦經,引導逝者轉世 | 每七天請僧人到家中祈願 | 移除逝者物品,象徵塵歸塵 | 對逝者寄託尊重和思念 | |||||
地理 | 起源於印度,在西藏盛行 | 藏傳佛教文化影響深遠 | 高原環境不適宜傳統土葬 | 寺廟天葬台集中 | 西藏各地天葬台遍佈 | 西川甘孜藏區也有著名天葬台 | |||||
歷史 | 源自古印度屍陀林葬 | 《大唐西域記》記載野葬 | 《要行捨身經》倡議分割血肉 | 唐代焦璐提及頓遜國鳥葬 | 西藏天葬可能來自阿底峽改造 | ||||||
內涵 | 生死皆為宗教大事 | 喇嘛導引新生和引渡逝者 | 天葬體現生死觀和宗教信仰 | 儀式表達尊重和回歸自然 | 過程神聖,不應被打擾 | 藴含生命互聯和慈悲理念 |
天葬場:藏傳佛教的神聖傳統
天葬場簡介
天葬場是藏傳佛教中供奉天葬過程的特定場所。在這種神聖的儀式中,逝者的遺體被放置在開放的平原上,任由禿鷹和兀鷲等食腐鳥類食用。天葬場的設立是為了將遺體回歸自然,並象徵靈魂的解放。


天葬過程
天葬是一個莊嚴而神聖的過程,由喇嘛主持。以下是天葬的步驟:
- 喇嘛在逝者的遺體上方誦經祈禱,為其淨化和祝福。
- 逝者遺體被包裹在白布中並抬到天葬場。
- 天葬者將遺體置於開放的平坦區域,使其暴露於食腐鳥類。
- 食腐鳥類會啄食遺體,僅留下骨頭和一些皮肉殘渣。
天葬場的意義
天葬場不僅是實施天葬儀式的場所,更是一個重要的精神中心。它象徵著:
- 無常的本質:天葬場提醒人們死亡的無常性,並強調對自我執著的放棄。
- 靈魂的解放:天葬被認為可以幫助靈魂擺脱物質束縛,走向解脱。
- 捨己助人:遺體奉獻給食腐鳥類,是對其他生物的慈悲表現。
不同的天葬場
藏傳佛教中有多種不同的天葬場,每種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常見的天葬場類型包括:
天葬場類型 | 特徵 |
---|---|
卡爾當 | 規模最大的天葬場,位於拉薩 |
卓嘎 | 位於山谷中,四周環繞著岩石 |
阿爾加里 | 風景優美,可以看到遠處的喜馬拉雅山 |
多康 | 坐落在偏遠的山區 |
遊覽天葬場
遊覽天葬場是一次深刻而令人深思的體驗。遊客應尊重當地習俗並遵循以下指南:
- 穿著得體,避免暴露的服裝。
- 保持安靜和尊重。
- 避免拍照或打擾正在天葬的家族。
- 事先徵求喇嘛或天葬者的許可。
結論
天葬場是藏傳佛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象徵著無常、靈魂解放和無私奉獻。遊覽天葬場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可以深入瞭解西藏神秘而神聖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