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古代祭拜傳統,墓葬作為一種特別的展現方式,反映了婚姻狀態的濃厚情感。
- 夫妻共同長眠一處是早期最普遍的殯葬制度,這象徵著生前作為夫妻,死後仍要同穴長眠,讓彼此的情意永恆存在。
- 在一些地區盛行的冥婚習俗中,尚未結為夫妻的情侶也會一同安葬,希望他們能在陰間締結良緣。
- 除了常見的夫妻共同安葬外,考古發現中也發現了獨特的夫妻相擁而眠的埋葬儀式,這更直觀地表達了愛侶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死後情感的嚮往和堅守。
- 在四川成都某處發現的一座宋代磚石結構的密室中,兩具骨架相擁而眠,保存良好,從骨架判定為一男一女,由男性環抱著女性。
- 在山東地區發掘的一座唐墓中,夫妻遺骸也被發現互相依偎,推測為夫妻合葬,其中一名遺骸仰卧,另一名則側卧在其身旁。
- 夫妻相擁而眠的葬式在國外也時常出現,據外國媒體報導,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墓葬羣中,發現許多夫妻或情侶緊緊相擁長眠於地下,有的甚至保持著親密行為。
- 在寧夏固原市發現的一座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雙人合葬墓中,墓主人夫妻側卧,面向對方,雙臂交疊,雙腿錯落交疊。
- 由於當地乾燥的氣候,使墓主人骸骨得以保存至今。
- 夫妻靈魂通道是連接兩座墓葬的通道,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讓夫婦的靈魂得以暢通往來。
- 在一處漢代墓葬中,夫妻墓之間開鑿了一條連接通道,從女墓朝男墓的方向開鑿。
- 對於規模較小的夫妻合葬墓,雖然有兩個安葬處,但通常隔著一面牆,並在牆上留有圓孔,供靈魂溝通。
- 開鑿通道或圓孔以供靈魂交流的習俗在西漢中期十分盛行,從王侯貴族到平民百姓皆有此風,至今一些地區仍保留該種葬法。
- 考古學家發現早期先民會將一件他們生前共同使用的物品一分為二,分別安葬於兩人墓中,象徵死後仍舊相伴。
- 在洛陽發現的一處墓葬中出土了兩枚殘缺的半鏡,合起來為一枚完整的鏡子,反映了「破鏡重圓」的古老習俗。
- 夫妻宴飲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墓葬壁畫的常見題材,描繪夫婦並排而坐,享用美食與娛樂,營造出家庭美滿、夫妻恩愛的景象。
- 龍鳳呈祥意指夫妻愛情,是中國文化中表達情感的常見モチーフ, frequently encountered on artifacts such as jades, murals, mirrors, and textiles.
- 鸞鳳和鳴比喻婚姻美滿,harmonious marital tie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isual arts and literature.
- 鸚鵡對食、鳳鳥交啄圖反映了夫妻互敬互愛、永結同心的願景。
- 鴛鴦戲水象徵夫妻恩愛同心,並常出現在藝術作品和民間傳説中。
夫妻合葬:千年不變的愛戀
自古以來,夫妻合葬便是對愛情和婚姻至死不渝的象徵。這種習俗延續了數千年,承載著無數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
| 朝代 | 時間 | 合葬習俗 |
|—|—|—|
| 秦朝 | 前221-前206 | 貴族、官宦興起合葬 |
| 西漢 | 前206-25 | 皇家開始實行夫妻合葬 |
魏晉南北朝時期:
夫妻合葬廣泛普及於民間,成為常態。
唐宋時期:
朝廷頒佈法令,規定平民百姓也可以夫妻合葬。合葬墓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
合葬習俗
同冢合穴:
夫妻二人埋葬於同一墓穴中,寓意著生同衾、死同穴。
夫妻併殮:
夫妻遺體放入同一棺木中共同下葬,實現「同生共死,永不分離」。
衣物相器:
生前所用的衣物和器具陪葬於棺中,表達了對愛侶的思念和陪伴。
傳記陪葬:
將夫妻的傳記、詩詞等作品隨葬,記載他們的愛情故事和人生歷程。
情感寄託
夫妻合葬不僅滿足了逝者團圓的願望,更寄託著生者對愛情和婚姻的忠誠與堅守。它傳遞著這樣的訊息:
- 生死相隨,永不分離。
- 愛情至上,勝過一切。
- 婚姻承諾,永世相伴。
文化影響
夫妻合葬的習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 文學作品: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夫妻合葬的情節,如《紅樓夢》、《水滸傳》。
- 民間傳説:流傳著許多關於夫妻合葬的民間傳説和故事,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
- 建築遺蹟:夫妻合葬墓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文化遺產,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和審美風尚。
當代觀念
時至今日,夫妻合葬的習俗依然存在,但觀念有所變化。
延伸閲讀…
CN202376394U – 夫妻合葬骨灰盒
設有“過仙橋”的北宋夫妻合葬墓在湖南寧鄉重見天日
- 多樣化選擇:除了傳統的夫妻合葬外,人們也有了更多選擇,如金塔合葬、樹葬、海葬等。
- 情感延續:夫妻合葬不再僅僅是傳統習俗,更多地成為表達愛意的舉措,延續彼此的情感。
- 法律規定:各國法律對夫妻合葬的規範有所不同,需遵守相關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