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説,講述了嫦娥偷吃仙藥飛上月球,與丈夫羿天地相隔的故事。中秋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從嫦娥奔月的傳説而來。
嫦娥奔月傳説的演變
關於嫦娥奔月的傳説,最早記載於西漢《淮南子》中,其後南朝齊劉勰、梁蕭統、唐李善等相繼在其著作中提及。漢人改姮為嫦,意為恆常不變。現存最早的直接記載嫦娥奔月的文本是西漢《淮南子》,其中引用嫦娥奔月的典故,並註明嫦娥為羿妻,盜食不死藥而奔月,化為月精。後世《初學記》和《後漢書》引用的版本中,提到嫦娥託身於月,化為蟾蜍,成為月精。晉《搜神記》和秦墓出土的《歸藏》也記載了相似的內容。


嫦娥奔月版本對照表
文獻 | 內容 |
---|---|
《歸藏》 | 姮娥竊不死藥奔月,化為蟾蜍 |
《淮南子》 | 姮娥盜食不死藥奔月,化為月精 |
《後漢書·天文志上》 | 姮娥竊不死藥奔月,化為蟾蜍 |
《搜神記》 | 姮娥竊不死藥奔月,化為蟾蜍 |
《文心雕龍·諸子》 | 記載了《歸藏》中嫦娥奔月的記載 |
《文選》 | 收錄了王僧達的《祭顏光祿文》,其中提到嫦娥奔月 |
《初學記》 | 引用了古本《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版本 |
《王家台秦簡歸藏》 | 記載了《歸藏》中嫦娥奔月的卦辭 |
嫦娥奔月傳説的影響
嫦娥奔月傳説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深遠,被廣泛應用於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形式。中秋節作為紀念嫦娥奔月的節日,至今仍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註釋
奔月傳説,亙古流傳,述説著人們自古以來對月亮的嚮往與探索。中國古代神話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留下無盡的遐想。
1. 嫦娥奔月傳説
相傳遠古時代,天地初開,人間出現十顆太陽,炙烤大地,生靈塗炭。羿,一位英勇的射手,受命射落九日,拯救蒼生。作為獎賞,西王母賜予嫦娥一瓶仙藥。嫦娥趁羿不在,偷服仙藥,化作一縷清煙飛向月亮宮殿。
2. 奔月與宇宙探索
嫦娥奔月的傳説,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月亮的無垠遐想和探索太空的渴望。時至今日,人類的航天科技突飛猛進,奔月不僅僅停留於神話傳説,更成為現實中的科學使命。
3. 中國奔月計劃
中國作為航天大國,也積極開展了奔月計劃。表格列出了中國近年來主要的奔月任務:
任務名稱 | 發射時間 | 着陸或探測器 |
---|---|---|
嫦娥一號 | 2007年10月24日 | 奔月衞星 |
嫦娥二號 | 2010年10月1日 | 奔月衞星 |
嫦娥三號 | 2013年12月1日 | 月球車着陸 |
嫦娥四號 | 2018年12月8日 | 月球車着陸(月球背面) |
嫦娥五號 | 2020年11月23日 | 採樣返回 |
4. 奔月意義
奔月計劃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 探索月球環境和資源:通過探測器和月球車,對月球的地質、地貌、礦物資源等進行深入研究。
- 建立月球基地:為未來人類在月球上長期駐留和科研活動做準備。
- 促進航天科技發展:推動運載火箭、着陸器、月球車等航天技術的進步。
- 激勵航天探索精神:激發人們對宇宙的神奇和探索的渴望,讓航天事業後繼有人。
5. 奔月的未來
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推進奔月計劃,計劃在2030年前後完成月球南極着陸和建站,並開展更深入的月球資源開發和科學研究。同時,與國際合作共享月球探索成果,共同推動人類航天事業的不斷前進。
6. 結語
延伸閲讀…
嫦娥奔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奔月_百度百科
嫦娥奔月的傳説,是中國古代想像力的結晶,激勵着後人不斷探索宇宙的神秘。隨著中國奔月計劃的深入推進,人類對月球乃至浩瀚星空的認識將不斷深化,為航天事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