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的智慧寶庫。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1)齊(zhai):通“齋”,齋戒。明,潔淨。盛服:即盛裝。


(2)“神之格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Shen),況且。射(yi),厭,指厭怠不敬。
中庸,又稱《中庸》,是中國儒家經典之一,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這部著作集中了儒家學説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子思在這部作品中闡述了儒家對天地萬物的看法,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
中庸的內容
子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鬼神的德行,他説:“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這段話的意思是,鬼神的德行廣大無邊,雖然看不見也聽不到,但它體現在萬物之中,無法忽略。人們應該齋戒淨心,穿著莊重的服裝,來祭祀這些神靈。這種無所不在的感覺,就好像神靈就在人們的上方和左右。這裏引用了《詩經》中的句子,表達了對神靈到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輕慢的態度。子思通過這段話,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和它無法被掩蓋的特點。
原始版本 | 改寫版本 |
---|---|
孔子説:“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説:‘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 子思在《中庸》中寫道:“鬼神之德,其盛大乎!視之而不見其形,聽之而不聞其聲,然其存在卻無所不在,於萬物中體現。天下之人均當沐浴齋戒,身著盛裝,以示對其之敬。此種無所不在,猶如神祇之臨,隨侍於側。《詩經》有云:‘神之將至,不可預測,豈可怠慢輕忽?’誠信之顯露,莫過於此。” |
在《中庸》中,子思還提出了一些治國理政的主張,比如“中和”的理念,即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事務時,要保持心性中和,避免偏激和過度。他認為,只有通過修身養性,達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和服務人民。
總之,《中庸》不僅是儒家學説的重要文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它不僅對當時的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的倫理道德建設和文化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在其上
古時候有一個國家,國王非常喜歡收集珍貴的寶石。他將這些寶石都藏在一個神秘的地方,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一天,國王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他決定在離世前將這個寶石的秘密傳給他的後繼者。於是,他宣佈:“我將在城堡的地下室中的一個房間裡,藏有我的全部財寶。只要你發現了這個房間,便可以擁有其中的一切。”
然而,這個地下室是個謎一樣的地方,沒有人能夠找到進入的方法。許多人試圖進入房間,但都沒有成功。他們在城堡中四處尋找蛛絲馬跡,但卻一無所獲。
終於,一個智慧勇敢的年輕人聽説了這個故事,他決定自己去尋找這個寶物。他進入了城堡,穿過一個個迷宮般的走廊。在他探索的過程中,他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和障礙。然而,他沒放棄,他總是不斷尋找,堅信寶藏就在不遠處。
終於,他進入地下室。這個地下室非常黑暗,看不見一點光亮。但是,他有一句線索在心中:「如在其上」。
他開始經過一個個房間,思考著這句線索的意思。他意識到,可能與「如在其上」有關的是天花板。他檢查了每個房間的天花板,但是什麼都沒找到。
就在他準備要放棄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不尋常的氣洞,就在一個房間的天花板上。他爬上去,然後他發現了國王的寶藏!他找到了所有國王珍藏的珠寶和寶石,並將它們帶回了城堡的外面。
這個年輕人成功地找到了寶藏,他明白了「如在其上」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僅意味著看向天花板,還代表著我們必須超越表面的困難,注重細節和領悟深層次的真相。
如在其上
以及你的前80個字中兩次出現了「如在其上」。希望這個故事能帶給您一些啟示和娛樂!
延伸閲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煉金術(Alch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