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婚嫁文化 |

【婚嫁】婚嫁文化 |

中國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部份。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取陽往陰來之意[1],所以會黃昏行娶妻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禮儀稱為「昏禮」。

昏禮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冠禮或女子笄禮後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傳統中式婚禮夏商時代開始出現“親迎於庭”和“親迎於堂”禮儀,之前有聘禮,後來增加了“告父母”環節,到講究禮儀周朝,開始形成婚禮禮儀,所規定六禮從此中國傳統婚禮樣板。

[2]中國古代婚姻之的目的是祭祖和傳宗接代,而並非男女感情作為維繫婚姻關係基礎,[3][2]這中國古代婚姻形式而內容,社會性而忽視夫妻個體感受特點。

[2]這種中國古老婚姻思想影響力持續,是傳宗接代思想中國一些落後農村地區,佔地位,是婚姻完成使命。

[2]中國古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種婚姻制度中,妾室地位於嫡妻。

相比於嫡妻,納妾(妾古代有如貨物,可供買賣送贈,妾室孃家非姻親,所以只能「納」,不能「娶」)儀式(儀式妾出身及妻而有所不同)。

中國時報於1991年報導,頂級豪門婚禮於1935年在台灣新竹市北門街舉行,台灣總督台灣軍司令為男方主婚人謝大臣(謝介石)滿州國外交總長兼駐日全權大使調派全台警察憲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於新竹城保護謝大臣安全,,婚禮隊伍長達十公里,新娘手中嫁妝一紙300甲良田。

婚嫁 Play

後世有所簡化,但皇家婚禮耗時多。

唐朝太子李弘娶太子妃裴氏時,耗時一年。

[4]中國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傳統結婚習裏,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是源自周公六禮。

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故男子,是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正昏禮。

……故曰昏禮者,禮本。

” 而所謂六禮,據《儀禮》記載,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 、請期、親迎。

説六禮是創於周朝,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有人六禮。

漢平帝元三年,劉歆雜定婚禮 。

[5],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納採、卜吉。
婚嫁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婚禮沒有請迎,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婚禮會依隨六禮。

後來暨「問名」於「納採」和「請期」於「納徵」;是故雖然概念上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採」、「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

而朱子家禮「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標準制定婚禮。

清朝時,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拼入了成婦成婿禮,而古代六禮餘下「議婚」、「納採」 、「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

其他士、庶人結婚皇族和士族,而民間婚禮會朱子家法進行。

中國時報於1991年報導,頂級豪門婚禮於1935年在台灣新竹市北門街舉行,台灣總督台灣軍司令為男方主婚人謝大臣(謝介石)滿州國外交總長兼駐日全權大使調派全台警察憲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於新竹城保護謝大臣安全,,婚禮隊伍長達十公里,新娘手中嫁妝一紙300甲良田。

所有中國傳統古禮中,婚禮受重視。

所有禮儀中,婚禮是古禮。

古人對婚姻如此重視原因是傳宗接代,繁衍家族,讓自己家族人丁興旺。

所以傳統中式婚禮規矩眾多、十分講究。

現時,過去生產力低下,科技落後,古人科學解釋和應對生活環境及其形成原因,歸咎其於妖魔鬼怪,崇拜祭祀神明乞。

而中國民間咸信婚禮乃人生、、、一刻,中式婚俗禮儀無一不反映了人們希望借一切力量保佑婚禮能順利舉行,同時借其祝福新人及其家族祈願。

所以這些中式婚俗禮儀並非只是迷信民間信仰,而是以來,人變幻無常抗爭、克服各種危險環境一種精神寄託和心理防衞系統。

傳統中式婚禮中雖有糟粕,和現今視為迷信觀念,但是其中積澱了中國幾千年來發展文化,於當代正確婚姻道德價值觀有正面意義。

如夫妻,相濡以沫,白頭偕老觀念,起到了規範婚姻道德價值觀作用,體現出了對婚姻負責任態度。
婚嫁

[2]雖然現代社會中一場,包括所有古代婚俗禮儀傳統中式婚禮存在,但所有古代婚俗禮儀中國各地當地婚俗禮儀,是保留了下來,是農村之中。

但城市中,於現代年人多行西式婚禮,傳統中式婚禮及其婚俗禮儀因而城鎮中式微。

[6]
中國民間有時也將説媒歸納於婚前禮中,因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中,媒人傳統中式婚禮中十分,[2]所以中國民間有説:“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7]
正式婚前禮始於三書六禮,乃中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

「三書」指「六禮」過程中所用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

「六禮」是指求婚完婚整個結婚過程。

「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2],其中納採、問名、納吉前三階段稱為議婚,稱議親。

舊時很多地區如新郎本人或其父、兄、叔、伯、舅考取了科舉名次(功名是經科舉考試而得,花錢捐來不算),中舉名次者需用紅紙寫好上聯,貼轎門右邊,迎娶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出下聯,貼轎門左邊,才能發轎送新娘回新郎家。

婚嫁 Play

延伸閱讀…

婚嫁_百度百科

婚嫁- 抖音百科

彩禮性質上屬於男方對女方父母贈與,是不能要回 ,[9]古代只有少數情況如悔婚之類除外,例如唐律規定,女方訂立婚約後悔婚,不僅要杖六十,而且要退回全部聘禮;若男方悔婚,則不得追回聘禮。

[10]後世直至今日遵循此原則,只有悔婚時才可歸還彩禮。

和世界多數其他地區,古代中國嫁妝作為妻子自用和守寡後生活費,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敗了,沒錢孩子們出教育費用和女兒嫁妝,這時妻子部分嫁妝承擔這些費用。

此外,夫家有經濟能力出嫁妝時,提高女兒婆家地位,妻子可用其本人部分嫁妝進一步女兒嫁妝增資。

嫁妝是已婚婦女私人財產,宋以降受到歷代法律保障:夫家人無權指染妻子嫁妝。

情況下,如妻子,夫家任何人不能動用嫁妝,而且夫家人所有人不得任何理由霸佔嫁妝。

[11]妻子去世後,嫁妝只能由其子女繼承,如妻子無後,其孃家人可取回嫁妝。

[12]如夫妻離婚,嫁妝上所有財產要歸女方。
婚嫁

[13][14][15][16]
鋪房是婚前禮一系列婚俗禮儀中,主要是男方家裏新人準備洞房。

自周以降,中華文化裏東首,因而傳統上中國民間習俗認為娶妻到東房,婚姻則敦敦,所以選正面靠東房間作洞房。

[17]於現在即使是傳統中式婚禮,多選旅館舉行,因而此是城市中式微。

其餘準備新房各項婚俗禮儀中國各地有所保留,因地而異,多於迎娶隊伍出發前舉行,但有於迎娶隊伍出發後舉行,[17]而各地之處是如果婚禮分三日舉行,各地準備新房各項婚禮儀式於婚宴前一日舉行。

迎娶新郎是否去孃家接新娘而分為單頂娶或雙頂娶兩種。

[7]新郎去孃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新娘一人準備一頂轎子,所以謂單頂娶,肇因新人乘轎子頂數是單數。

新郎去孃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新人準備兩頂轎子,所以謂雙頂娶,肇因新人乘轎子頂數是雙數。

轎門即貼轎門上對聯。

舊時很多地區如新郎本人或其父、兄、叔、伯、舅考取了科舉名次(功名是經科舉考試而得,花錢捐來不算),中舉名次者需用紅紙寫好上聯,貼轎門右邊,迎娶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出下聯,貼轎門左邊,才能發轎送新娘回新郎家。

延伸閱讀…

婚嫁文化

中式婚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有些地區即使家中無人中舉,會請儒生行此俗,[18]因為這個婚俗反映了希望子孫成才,注重教育中華傳統美德。

但此於清末科舉取消後式微,尚有部分地區保留。

啓媒稱圓媒,即媒婆帶領男方迎娶隊伍到女方家去接新娘。

[7]家境並家庭僱不起專職迎親婆時,媒婆同時兼任迎親婆。

很多地區有迎娶隊伍出發前或出發時派人帶禮品去孃家報信婚俗禮儀,而所帶禮品因各地婚俗禮儀而有所不同。

例如有地區送時民間婦女織布時坐坐機板,借織布諧音,同時反映了中國婦女辛勤勞動傳統中華美德。

有地區送連刀肉和連根葱,以示骨肉。

有地區送塊乾酵母,要女方發轎時門坎上摔成兩段,門外歸新郎家,門內留孃家,意為兩家“發”。

[19]
男方迎娶隊伍獲準進入孃家後,並不能馬上接走新娘,雙方完成一系列婚俗禮儀後方能成行。

[20]新娘家中婚俗儀式。

是指新娘離開孃家,前往男家過程。

於自宋代起新娘多坐花轎前往男家,因此稱上轎。

新娘出門要完成一系列婚俗禮儀。

現代新娘多乘搭汽車前往男家,但出門習俗保留。

完成新娘出門前一系列儀式後,新娘才可以出門。

攔轎:迎娶隊伍孃家出村時,村民們會村口路上設香案攔轎,討喜糖。

[21]有形式,只以一張貼了紅紙凳子攔轎,稱攔嫁妝。

民國以降,設香案見,簡化成一張桌子、一條凳子、一片布幔,一根繩子代。

攔車馬、[22]稱回車馬,是中式婚禮中一個習俗,源於民間習俗“一山容不下二虎,一家供不起二祖”:[22]。

嫁女祭祖祈求先人天之靈及眾神保佑,保護新娘一路平安抵達夫家,所以本家之家神如歷代祖先和管香火延續車馬神會跟隨迎娶隊伍前往新郎家。

但女方家神負責保佑新娘,會男方沖而夫家。

男方因此行攔車馬禮,女方家神攔在夫家門外並請回去,讓男方家神接管。

這是雙方家神交接儀式。

[23][24]

時       長:03:33
購       買:3
收       藏:0

定       價:
無定價

課程描述: 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藉智慧,創造出了獨具東方氣質文化瑰寶。

本課程展現中國文明藝術眾多符號,開啓你“中國通”路。

點擊購買
點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