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時辰計算
古代中國採用「時辰制」來記錄時間,採用十二地支,將一日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時辰 | 時間範圍 |
---|---|
子時 | 23:00-01:00 |
醜時 | 01:00-03:00 |
寅時 | 03:00-05:00 |
卯時 | 05:00-07:00 |
辰時 | 07:00-09:00 |
巳時 | 09:00-11:00 |
午時 | 11:00-13:00 |
未時 | 13:00-15:00 |
申時 | 15:00-17:00 |
酉時 | 17:00-19:00 |
戌時 | 19:00-21:00 |
亥時 | 21:00-23:00 |
「時辰制」的起源尚不確定,有西周、戰國、漢朝等説法,但普遍認為應於先秦時期。漢朝時將時辰依序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將一日劃分若干時辰的方法古已有之,但時辰劃分的方式和數量並不固定。先秦文獻中記載有「一日四時、一日十時、一日十六時、一日十二時」等不同的劃分法。
關於十二時制施行的年代,顧炎武認為始於漢朝,但俞樾認為六國時期已有這種説法,後世學者則反駁其依據欠實。此外,清代學者趙翼認為時辰制應始於漢朝初期的曆法改正。
秦漢時期的簡牘資料中已有時辰制的實例,如睡虎地秦簡的《日書》(乙種)和清水溝漢簡的《歷譜》。然而,放馬灘秦簡的《日書》(甲種)、居延漢簡、漢代的《淮南子》和《論衡》等出土文獻中則出現了十六時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流行過二十四時辰制,是以十二支和四維八幹組成二十四個時刻名稱,以北為起點順時針排列。
子時 幾點:把握深宵時刻的吉凶福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子時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常被視為一天的開始。那麼,「子時 幾點」呢?以下將分段解説,並提供表格整理:
根據時辰換算:
- 子時:從晚上 23:00 到次日凌晨 1:00
根據鐘錶對照:
- 23:00 – 24:00
- 00:00 – 01:00
與西曆時間換算:
- 子時下半夜(23:00 – 00:00):西曆正午前 23 小時至西曆正午
- 子時上半夜(00:00 – 01:00):西曆正午至西曆正午前 1 小時
表格整理:
時辰 | 時間範圍 |
---|---|
子時 | 晚上 23:00 – 次日凌晨 1:00 |
子時的重要性:
子時是陰氣最盛、陽氣初生的時間點,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 陰氣彙聚:夜晚陽氣消退,陰氣逐漸旺盛,達子時達到巔峯。
- 陽氣復甦:子時也是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刻,為一天新的開始奠定基礎。
- 迴轉點:子時象徵著舊事的結束和新事的開始,是迴轉的臨界點。
子時時辰吉凶:
傳統觀念中,子時有以下吉凶説法:
情況 | 吉凶 | 備註 |
---|---|---|
子時上半夜 (00:00 – 01:00) | 平 | 萬物復甦,適合祈福 |
子時下半夜 (23:00 – 00:00) | 兇 | 陰氣重,容易招惹鬼祟 |
注意事項:
延伸閲讀…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
中國的時辰是怎麼排列的?子時代表幾點到幾點?亥時
- 子時是陰陽轉換之際,磁場較混亂,建議注意自身安全。
- 子時不宜劇烈運動或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 在子時冥想、靜坐或進行 spiritual practice,有助穩定心神和提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