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孝順?怎樣才算孝順?該如何教育孩子擁有孝順品格?讓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通過2個觀念和偉人故事,帶大家瞭解孝順真義,幫助家長身教、言教中教導孩子孝順、知恩圖報價值觀。
什麼是孝順?狹義孝順説得其「感念父母恩德,報答父母恩情。
」但實際上孝順並有侷限於行為,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品格,讓資優生品格聖經透過2個觀念帶大家瞭解什麼是孝順,並協助家長引導孩子學習孝順品格。
」足以表現曾國藩孝道重視用心。


孝孩子對父母瞭解,理解父母付出才能擁有一切感到,而瞭解父母需要有「換位思考」同理心,而同理心來敏鋭洞察力,藉由觀察親友內心變化觸發內心鳴,進而能體會他人立場想法。
如此能拉近和孩子距離,引起孩子對父母敬重,無形中讓孩子發自內心理解孝順涵義。
孝順小故事多不勝數,這代表著「孝」表現方式很多,綵衣娛親是孝,卧冰求鯉是孝,這次讓品格聖經用曾國藩小故事,從面向闡述什麼是孝順?幫助家長引導孩子學習孝順品格。
出生清朝嘉慶年間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事蹟是率領旗下湘軍清朝戰亂「太平天國」,解救受戰亂所苦平民百姓,而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出的軍隊統帥,於他「齊家之道」!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説想要做到治理國家、天下首要管理家庭及完善自身行為開始。
而家庭想要和諧,孝順是第一順位,崇尚儒家孝悌精神曾國藩孝順典範,官期間所得賞賜多數寄回家中孝敬父母,處為父母設想,教導年幼弟妹,並引領家中兄弟姊妹一起孝,成為家中效仿楷模。
身當朝官員,本返家,壯年戰事多年徵戰在外,但曾國藩孝心從落下,寄回家中書信一字一句透露著他感念父母恩德孝心,一封寄家中兄弟信中提及:「京城裡吃著美味食物,穿著華麗衣服,妻子和我一起享受著,無法帶在家鄉父母親,每次想到。
」足以表現曾國藩孝道重視用心。
曾國藩數封家書中,有提點兄弟姊妹話語,其中內容:「堂上各老人須一一分敍,貴」這句話意思是,勸勉家人和父母溝心中話、想要分享事敍述詳,能讓父母瞭解兒女現況,勉勵家人對待父母做事需細心,讓父母過才是孝順。
而年在外曾國藩寫父母書信此理,認真地問候父母,並前次父母來信提及事用心回覆,並貼心送上有益父母身體補品,讓父母通過書信瞭解自己一切,讓離成親情阻礙,使父母能安心、順心孝順真義。
該概念見理解有:對父母、照顧父母;品行,不僅父母,而且家庭之外,為父母和祖先帶來正面名聲;對父母長輩表達愛意、和支持;對父母長輩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禮儀;確保男性繼承人;維護兄弟之間兄弟情誼;明智地父母提出建議,包括勸阻他們遠離道德上不義;對父母疾病和死亡表示,並他們死後埋葬其遺體,並進行祭祀。
孝道中國和其他東亞文化中認為是一種美德之一,是許多故事主要主題。
此類故事合集之一是《二十四孝》;這些故事描寫了一些人物實踐孝道過程樣貌。
中國歷來有多種宗教信仰,但孝道信仰所擁戴。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不義,子可以爭於父,臣可以不爭於君。


延伸閱讀…
[2]
孝表現孝順[3]、孝敬、孝養、孝承。
孝指為了回報父母養育,而父母肯定,從而父母指令,基本上違背父母意願行事[4]。
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應規勸,不可盲父母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父母,毀傷,孝始;行道,揚名於後世,顯父母,孝之終。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開始。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不義,子可以爭於父,臣可以不爭於君。
延伸閱讀…
不義爭,父之令,焉得孝乎?」。
《廣至德章·第十三》:「教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教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教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
」
《論語》中,子夏孔子請問什麼是孝。
孔子説:晚輩常保和悦神色是做到[5]。
「孝」字《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
其中為孔子所言,且孝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觀念:「敬孝易,愛孝難;愛孝易,忘;忘,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難。
」老子《道德經》提到:「六親和有孝慈」,「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有類倫理概念,另外孝敬還可以推廣年人尊敬和和順,比如媳婦公婆,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