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
- 11月12日,孫文出生於廣東香山翠亨村,原名孫帝象。
1876年
- 開始在私塾接受教育,獲私塾老師取名孫文。
1877年
- 進入美國公理會創辦的奧阿厚書院就讀。
1883年
- 回到中國後,在香港中央書院學習。
- 6月,與陸皓東成立「搗毀偶像」小組,破損北帝廟神像。
1884年


- 轉學香港拔萃書室,學號二七四六。
- 4月,再轉學至香港中央書院,後肄業。
- 秋天,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
1885年
- 返回香港,暫時回國。
1886年
- 9月,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入(美國)長老教會海外基督使團嘉約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
1887年
- 10月,入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就讀,。
1888年
- 獲華人西醫書院第一學年期終考試名列全級第三名。
1889年
- 獲華人西醫書院第二學年期終考試名列全級第一名。
1890年
- 在香港開業行醫。
1891年
- 獲華人西醫書院第四學年期終考試名列全級第一名。
1892年
- 獲華人西醫書院畢業,名列全級第一名。
- 在澳門鏡湖醫院任醫師。
- 與鄭士良等人在澳門組織教友少年會。
1893年
- 在廣州開設東西藥局,以醫術掩護革命。
1894年
- 赴廣州聖教書樓懸壺、西關的冼基設東西藥局。
- 向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
1895年
- 於檀香山創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6年
- 受清政府通緝,流亡日本。
1897年
- 在倫敦撰寫自傳。
- 與宮崎寅藏等在東京會晤,共同商議革命策略。
- 在東京與宮崎寅藏筆談記錄,提出「五都四京」的控制要點概念。
1898年
- 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舉孫文為總會長。
1899年
- 懸賞召募革命志士。
- 制定《支那現勢地圖》,用以激發國民自省。
1900年
- 赴菲律賓購買軍械支持獨立運動。
- 率義勇軍入侵香港,兵敗而返。
- 在東京設立救國會。
1901年
- 在東京開辦革命軍事學校。
1903年
- 加入洪門致公堂。
- 赴檀香山宣傳革命,重建興中會,改組《檀香新報》。
1904年
- 獲美國頒發出生證,加入洪門致公堂元帥職。
- 在舊金山創辦《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
- 赴美國各地巡迴演講,宣傳革命。
1905年
- 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商討建立統一革命組織。
-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推舉孫文為總理。
1906年
- 出席中國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
1907年
- 在東京舉行《民報》週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
- 指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分赴各地策應萍瀏醴起義。
1908年
- 委任黃興率軍第四次起義,仍舊失敗。
1909年
- 在南洋各埠籌款。
- 獲頒美洲同盟會總會長職。
1910年
- 在美國沿途籌款。
- 巡迴美國多個城市,宣傳革命。
1911年
- 在美國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抵達倫敦。
- 返國,在上海向記者宣佈:「今之大患在無政府」。
- 12月29日,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
-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 1月12日,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推薦袁世凱繼任。
- 4月,離開南京,赴上海。
- 在北京就任鐵路督辦。
1913年
- 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
- 宋教仁遇刺身亡。
- 返回上海,主張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
1914年
- 開始推動建立中華革命黨。
孫帝象:一位非凡的棒球巨星
孫帝象,一位來自台灣的棒球巨星,以其非凡的打擊和守備能力而聞名。他曾效力於中華職棒聯盟(CPBL)的兄弟象隊和統一獅隊,並於 2019 年退休。
生平簡介
資料 | 內容 |
---|---|
出生 | 1978 年 10 月 16 日 |
出生地 | 台灣台中縣霧峯鄉 |
身高 | 185 公分 |
體重 | 85 公斤 |
守備位置 | 外野手 |
球隊 | 兄弟象隊(1999-2017)、統一獅隊(2018-2019) |
職業生涯
孫帝象於 1999 年以新人之姿加入兄弟象隊。憑藉其過人的天賦,他迅速成為球隊的主力外野手。他擁有出色的打擊能力,生涯打擊率高達 .339,並曾獲得 5 次打擊王、3 次盜壘王和 2 次三冠王。此外,他在外野守備上也十分靈活,曾獲得 4 次金手套獎。
退休後
孫帝象於 2019 年宣佈退休,結束了長達 21 年的輝煌職棒生涯。退休後,他轉任教練,並於 2021 年擔任統一獅隊的總教練。
個人獎項和榮譽
- 5 次打擊王
- 3 次盜壘王
- 2 次三冠王
- 4 次金手套獎
-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銀牌
結語
孫帝象是台灣棒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以其非凡的打擊和守備能力而聞名,並在國內職棒和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他的球技和精神成為年輕一代球員的典範,而他的傳奇將永遠載入台灣棒球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