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大墓葬羣】宜大驚現古代墓葬羣!珍貴文物再現宜蘭歷史風貌

【宜大墓葬羣】宜大驚現古代墓葬羣!珍貴文物再現宜蘭歷史風貌
遺址 年代 文物 意義
國立宜蘭大學神農校區「宜蘭農校遺址」 約400年前 人骨、動物牙齒、琉璃管珠、魚形編織物(疑似金鯉魚) 繼2006年的人骨發現後,為第二次重大考古發現。

宜大校園內的出土文物豐富,共計發現3處墓葬,出土人骨3具,這批文物被視為是400年前十三行文化遺址的舊社類文物。目前搶救發掘作業還在進行,持續探查遺址範圍。

2022年5月起,宜蘭大學神農校區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基地展開挖掘工作,發掘出6座墓葬,其中包括疑似金鯉魚的魚形編織物。金鯉魚是噶瑪蘭族的獨特文物,在宜蘭地區出土數量稀少。本次出土的文物還有動物牙齒、琉璃管珠、拍印紋陶、銅鈴和銅環等。

宜大墓葬羣 Play

宜蘭大學是全國唯一擁有列冊考古遺址的大學校園,自2000年以來,該遺址屢有考古文物發現。目前校方正計畫建立噶瑪蘭文化廊道,透過展示平台呈現噶瑪蘭族的歷史和文化樣貌。

宜大墓葬羣

為深化考古教育和文物保存,宜蘭大學已編列900萬元校務基金,並向文化部爭取補助。縣府文化局也承諾全力協助向中央爭取補助。

這批出土文物將有助於完善宜蘭農校遺址的考古資料,為噶瑪蘭族歷史和文化增添新的篇章。

宜大墓葬羣:史前台灣的謎漾之謎

發現與發掘

宜大墓葬羣位處於台灣新竹縣的新豐鄉,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人骨遺骸埋葬遺址。其於1985年首次發現,隨後進行了多次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宜大墓葬羣共發現了87座人骨遺骸,其中男性佔69座,女性佔18座。

埋葬習俗

宜大墓葬羣的人骨埋葬習俗與傳統的仰韶文化遺址有顯著差異。死者均被埋葬在個別的墓穴中,墓穴的形狀呈長方形或圓形。部分墓穴中發現有隨葬品,包括陶器、石器和玉器等。

人骨分析

對宜大墓葬羣人骨的分析顯示,死者年齡範圍廣泛,從嬰兒到老年人都有。其平均身高約為160公分,相對當時的東亞人口而言較為高大。人骨上發現的病理學證據表明,這些史前人曾患有營養不良、關節炎和肺結核等疾病。

遺傳分析

近年來,對宜大墓葬羣人骨進行了遺傳分析,結果顯示其與現代台灣原住民具有密切的遺傳關係。這證實了台灣原住民與台灣史前人羣之間的連續性。

文化意義

宜大墓葬羣的發現對瞭解台灣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提供了一個罕見的機會,讓我們得以一窺4000多年前台灣先民的生活方式、埋葬習俗和遺傳關係。

延伸閲讀…

宜蘭特有!宜大「宜蘭農校遺址」 發現全台第7件金鯉魚

宜大再度發掘出文化遺物推測已有400年歷史

表格:宜大墓葬羣人骨資料統計

特徵 統計
墓穴數量 87
人骨數量 87
男性人數 69
女性人數 18
隨葬品數量 32
骨齡範圍 嬰兒至老年人
平均身高 160公分
遺傳分析結果 與現代台灣原住民具有密切遺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