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蜘蛛是一種常見的蜘蛛種類,它們在人類居住環境中較為普遍。家蜘蛛的學名為Parasteatoda tepidariorum,屬於跳蛛科。這些蜘蛛體型較小,通常有著較為圓潤的外觀和明亮的色彩。家蜘蛛被認為是住宅清潔度的良好指標,因為它們會捕食飛行昆蟲和其他小型節肢動物。雖然它們的名稱中有“家”字,但家蜘蛛並不是住宅的永久居民,而是會在尋找食物時進入室內。
結語
總而言之,家
古時母子的蜘蛛傳説與現代蜘蛛的誤解
據傳以前有一對母子分開無法相聚,思念兒子的母親發現蜘蛛在衣服上垂絲,她認為這是蜘蛛來傳達訊息,表示兒子即將歸來,不久後兒子真的回家了,因此蜘蛛被稱為「喜子」。同樣地,兒子思念母親時也會有類似情況,所以蜘蛛也被稱為「喜母」。然而,現代人通常不認為蜘蛛是討喜的動物,可能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就像你手中那份厚厚的紅包,如果不打開,你永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雖然蜘蛛和昆蟲都屬於節肢動物,但它們在分類學上有明顯的差異。在家裡,我們常見的蜘蛛包括球腹幽靈蛛和獵蛛,它們喜歡以飛行中的小蟲為食,如蒼蠅、果蠅、蚊子、蛾蚋等。蜘蛛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而且它們的毒液對人類的危險性極低,台灣也沒有因蜘蛛咬傷致死的案例。如果發現家中有蜘蛛,可以選擇將它們輕輕移動到其他地方,讓它們繼續為人類捕捉害蟲。
台灣文蛤新種認定:喚起生態與歷史的探討
近期,台灣文蛤被國際科學界認定為一個新的物種,這消息在島上掀起了一股熱議。許多人對於這個熟悉的貝類是否有新的分類感到驚訝,同時也引發了對於文蛤種類的進一步疑問。本文將探討台灣文蛤的生態分佈、與其他文蛤物種的關係,以及這個新發現對我們理解台灣自然歷史的意義。
台灣西部濱海區域有一種稀有的文蛤品種,名為「虎斑文蛤(Meretris tigris)」。2019年,一篇由莊朝喜發表的碩士論文《台灣養殖文蛤的遺傳多樣性及種原鑑定》中提到,虎斑文蛤可能不是一個獨立的物種,而是台灣文蛤的一個變種。這篇論文並沒有正式定義新的物種,但如果按照新分類標準,虎斑文蛤可以歸類為台灣文蛤的虎斑亞種(Meretrix taiwanica tigris)。
除了台灣文蛤,2019年的研究還發現了另一種文蛤「韓國文蛤(Meretrix lamarckii)」的存在。與台灣文蛤相比,韓國文蛤與台灣文蛤的親緣關係較遠,被確認為不同的物種。兩者的棲息地也不同,韓國文蛤喜歡在浪大、純海水的環境中生活,而台灣文蛤則偏好坡度較緩的半淡鹹水河口。
此外,還有一種外觀類似於台灣文蛤的「普通文蛤(Meretrix meretrix)」,分佈在東南亞地區,但目前尚未在台灣發現其蹤跡。
台灣本土的文蛤主要是台灣文蛤,但這些文蛤是否在台灣土地上自古就存在,尚無定論。台灣各地常發現由貝殼堆積而成的貝塚,以及許多考古遺址中出土的貝殼,這表明貝類曾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資源。然而,文獻中對文蛤的記載並不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台灣文蛤這個概念是相對較新的,過去常常將台灣的文蛤誤認為是麗文蛤。目前,新北市海邊的十三行遺址出土的文蛤已被水產試驗所的學者蕭聖代、莊世昌
台灣植物分類先驅金平亮三
1905 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官方的植物調查工作,後由苗圃、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台北帝大等單位接續主導進行。
金平亮三在這個時期來到台灣,並對台灣樹木進行廣泛的調查,建立了分類系統。
作者 | 金平亮三 |
---|---|
著作 | 《台灣樹木誌》、《台灣有用樹木誌》、《台灣樹木誌(增補改版)》 |
研究重點 | 樹木解剖學、樹種分類、木材利用、金雞納樹試種 |
金平亮三對台灣樹木生態與迷信的探討
金平亮三作為一位日本林學家,對台灣的樹木生態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研究植物不僅僅是研究植物本身,更應該注重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體現在他對台灣樹木的調查和研究中,特別是在台北苗圃的觀察上。金平指出,將外來觀賞植物作為栽培重點是錯誤的,應當更重視本土植物的物種生態和普及認識,這為後來「台北植物園」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台灣原生種植物中,牛樟、烏來杜鵑、菱形奴草、金平氏冬青、金平芒等五種就是以金平為名。
金平亮三的挑戰與成就
金平亮三剛到台灣時,面對台灣特有的原生種植物以及因生長地區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研究上遭遇重重困難。
金平亮三曾擔任荒川五郎眾議員的阿里山嚮導,當時他尚無法準確辨認樹木名稱,這反映了他當時對台灣山林的陌生。
金平亮三建立台灣樹木的分類系統,這項工作包括了對台灣木材的調查,以及對樹種名稱的釐清。
金平亮三的林業貢獻
台灣樹木誌與樹木研究
金平亮三以其深厚的樹木解剖學背景,對台灣樹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編寫了《台灣樹木誌》、《台灣有用樹木誌》及《台灣樹木誌(增補改版)》三本重要著作。這些書籍不僅詳細描述了台灣樹木的種類和分佈,還提出了新的植物地理分佈理論,以彌補華萊士線的不足。金平亮三的貢獻在於他系統性地對台灣樹木進行了分類和描述,並以英、日文撰寫,使其作品易於被專業人士和大眾所接受。此外,他還在木材利用與繁殖栽培試驗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為台灣的林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知識。
木材試驗與金雞納樹試種
金平亮三不僅進行了樹種分類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木材的實用性。他領導了多項木材強弱試驗和實用性試驗,以評估不同木材的品質和適用性。此外,為瞭解決瘧疾問題並減少對西方國家奎寧供應的依賴,金平亮三在台灣進行了金雞納樹的試種工作,雖然最初試驗結果不盡人意,但為後續的試驗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金平亮三的創新精神和他對林業的深遠影響,使他成為台灣林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作者 | 金平亮三 |
---|---|
著作 | 《台灣樹木誌》、《台灣有用樹木誌》、《台灣樹木誌(增補改版)》 |
研究重點 | 樹木解剖學、樹種分類、木材利用、金雞納樹試種 |
金平亮三對台灣樹木生態與迷信的探討
金平亮三作為一位日本林學家,對台灣的樹木生態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研究植物不僅僅是研究植物本身,更應該注重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體現在他對台灣樹木的調查和研究中,特別是在台北苗圃的觀察上。金平指出,將外來觀賞植物作為栽培重點是錯誤的,應當更重視本土植物的物種生態和普及認識,這為後來「台北植物園」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金平還在寫作中發表了對樹木對人生活影響的關注。他在《台灣博物學會會報》上發表了〈台灣一些關於樹的迷信〉,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樹木如何深入台灣人的生活,對於現在的研究來説是極為珍貴的資料。金平在文中提到,台灣人相信松樹樹脂可以提高兒童的記憶力和智商,因此在兒童入學時會收集樹脂供奉在孔子像前祈求保佑。此外,桃樹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台灣人相信用桃樹木製成的劍掛在兒童胸口可以避免疾病,而用桃木做的飯桶可以使飯不易變質,並且能驅除蜘蛛和蒼蠅。
金平亮三在熱帶林學方面的貢獻
1910年代,台灣總督府開始調查南洋諸島,金平亮三也參與了這項工作,他曾兩次受命考察南洋,並撰寫了〈南洋諸島視察復命書〉。這次考察成為他林學研究的一個轉折點,金平開始專注於熱帶林業的研究。1921年,金平再次被派往南洋出差
1823年,在英國,華勒斯降生。他的生命旅程漫長,直至1913年,以九旬高齡在世辭世。2023年,我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與達爾文共同發表了演化觀點,更因為他提出了「華勒斯線」,這一理論解釋了東南亞海域中不同島嶼之間的生物分佈差異。在台灣,華勒斯的名字常被翻譯為「華萊士」,但為了統一,本文將其稱為「華勒斯」。達爾文的演化論思想深受其小獵犬號之旅的影響,而華勒斯的東南亞考察也為他提供了類似的啟示。在達爾文之前,華勒斯已積累了四年於亞馬遜地區的經驗。今年,為了紀念華勒斯誕辰200週年,Nature期刊在2023年初發表了兩篇文章,懷念他那在亞馬遜的歲月。
家中的蜘蛛屋友
蜘蛛們在室內的日常
牠們有哪些作用?
蜘蛛種類 | 活動模式 | 對居住環境的影響 |
意外訪客 | 非定居性 | 偶爾出沒,不具攻擊性 |
定居者 | 常駐 | 建立網絡,可能會繁衍 |
蜘蛛們除了會捕食害蟲,也會幫助控制其他蜘蛛的數量。
蜘蛛在許多文化中都被賦予了負面的形象,但實際上,家中的蜘蛛們可能並沒有那麼邪惡。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北卡羅萊納州的50個家庭中,蜘蛛種類繁多,有些是偶然進入的訪客,有些則是定居的成員。這些蜘蛛不僅會吃掉室內的害蟲,還會抑制其他蜘蛛的數量。儘管如此,如果您在家中發現蜘蛛,仍然可能會感到驚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瞭解這些小生物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會有所幫助。
蜘蛛大揭秘
蜘蛛不是昆蟲
雖然蜘蛛是節肢動物的一員,但牠們和昆蟲並不屬於同一類。研究者通常只觀察那些在顯眼位置的蜘蛛,比如書櫃背面和牀底下,卻忽略了藏在天花板裡的蜘蛛。蜘蛛是雜食性的掠食者,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包括討厭的害蟲和傳播疾病的蚊子。在非洲,有種會跳的蜘蛛特別喜歡捕捉吸飽血的蚊子。因此,當你消滅蜘蛛時,你不僅殺了一個小生命,還剷除了家裡的重要掠食者。
蜘蛛的毒性
大部分蜘蛛的毒液對人類並不致命,而且牠們的牙齒可能不足以穿透你的皮膚。雖然電影和文學作品常將蜘蛛塑造成恐怖的殺手,但實際上,蜘蛛通常會遠離人類,因為我們對牠們來説太過龐大且具有威脅。被蜘蛛咬傷的案例非常罕見,即使有一些毒性較強的種類,如寡婦蜘蛛和棕色遁蛛,但牠們很少咬人,且引發嚴重問題的案例也較少。
蜘蛛與口腔潰
許多人對蜘蛛的印象是「有毒」、「恐怖」,但實際上,大部分蜘蛛的毒液對人類並沒有顯著影響。黑綠鬼蛛就是一種無害的蜘蛛,其學名在 2021 年被改為 Bijoaraneus,但在台灣人們依然習慣稱為「黑綠鬼蛛」。
雖然黑綠鬼蛛的外表可能讓人感到一點不安,但它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也不對人體構成威脅。它們有著精巧的網絡,用來捕捉昆蟲等小動物,這種生活方式對人類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幫助控制了其他害蟲的數量。
|
黑綠鬼蛛 (Bijoaraneus nigromaculatus) 在生物學上,拉丁文組成的「生物學名」是國際上正式且不可隨意更改的名稱。雖然黑綠鬼蛛有著這樣一個正式的名字,但我們在日常語言中依然會使用更為親切和易於記憶的俗名。
夏日午後,陽光灑在翠綠的草地上,大自然中的奇蹟正在上演。在交配的舞台上,有一種生物,它們為了繁殖後代,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性食同類」的現象,許多雌性昆蟲在交配後會吃掉雄性配偶,以此增加受精的機會,並為後代提供營養。然而,在蜘蛛家族中,有一種雄性蜘蛛居然能夠在交配後逃出生天,它們使用一種驚人的彈射技巧,讓自己遠離危險。 這種能夠彈射的雄性蜘蛛是隆背菲蛛(Philoponella prominens),它們在交配完成後,會迅速地從雌性蜘蛛身邊彈開,速度之快,讓人無法置信。據研究,它們的彈射速度最快可達一秒鐘 88.2 公分,這對於肉眼來説幾乎是無法捕捉的,即使是一般的相機也難以準確地捕捉到這一瞬間。 湖北大學的張士昶副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研究隆背菲蛛的性行為時,偶然發現了這一奇特現象。他們對此感到極為好奇,並開始深入研究這種蜘蛛的彈射能力。他們發現,這種彈射不僅幫助雄性蜘蛛逃離被食的命運,還可能是一種求偶策略,以避免被競爭者取代。 總之,隆背菲蛛的射出故事展示了大自然中生物多樣性的驚人表現。這些小小的蜘蛛,擁有著令人稱奇的生存策略,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自然界永遠有著無窮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
隱翅蟲:毒性與演化的秘密隱翅蟲是一羣小型甲蟲,以其獨特的毒素和溶劑系統而聞名。這些化學武器在某些隱翅蟲品種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在與螞蟻等其他昆蟲的領地爭奪中。然而,並非所有的隱翅蟲都具有毒性。 隱翅蟲的毒液包含毒素和溶劑兩部分。有趣的是,這兩種成分分別由獨立的生產系統製造,但只有在相互作用時才會發揮最大的毒性。這一演化過程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他們投入大量資源來探討其背後的奧秘。
|